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但為什么如今很多年輕人卻開始“憎恨”自己的父母? 強大的控制欲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其實并非孩子不懂感恩白眼狼,而是愛的方式錯誤控制欲太強,導致孩子反而叛逆想逃。 《小歡喜》中喬英子因不堪重負,患上抑郁癥,情緒崩潰要跳河自殺,她說過: '我知道你每天給我做飯、給我上課,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 “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沒有變成你們心中的樣子!” 那一刻,孩子是絕望的,不僅僅絕望母親的高壓管控和對自己的不理解,更絕望在自己的無能和失敗,與其說她對父母失望,不如說父母的愛和激勵讓子女感受到的是自責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心理學家曾奇峰曾提到過:中國家庭中大多存在一個”功利化的關系“。父母愛孩子,往往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看“你有什么值得我去愛的地方”。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錯誤地選擇可能影響的是一生,尤其在父母自身已經吃過虧上過當的經驗下就更加劇了他們對子女的關心,但這種過度地關注,就會變成一種監視與管控,長期情緒的積壓,就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抵觸。 父母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父母容易在教育上犯一個巨大的錯誤,就是希望孩子像機器人,不斷信息輸入,接受自己希望的指令信息并遵照執行。 一旦子女違背意愿,不按指令進行,他們就會遭受到以“愛”為名義的指責或碎碎念。 然而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還會感覺到窒息,甚至在家庭“愛”的氛圍中逐漸情緒扭曲失控。孩子也會因此將這種無處釋放的情緒,轉加到父母身上,因此也就是導致了他們對最愛自己父母的恨的起源。 過度溺愛 父母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生活,讓子女失去的是感恩的品格,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別人給予的關心幫助本就屬于應該。同時也讓子女失去的是獨立生存的能力,從而在自己生活中屢屢受挫后,就會埋怨甚至恨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溺愛。 過分地溺愛看似是關懷,實則是對下一代最大的迫害,嚴重的公主病王子病,不懂得與人交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旦離開父母的庇護,幾乎無法生存,而待真當無所適從時,孩子對父母有的往往是恨不是感恩曾經事無巨細的安排也關懷。 重男輕女,對其中一個孩子的偏愛 除了80后一代趕上了獨生子女政策,其他家庭尤其現在開始放開了二胎甚至三胎,因此孩子一多,面臨的就是平衡自己的愛。 當被問及父母更愛哪個孩子的時候,大多數父母的回應,都莫過于手心手背都是肉這樣的答案 美國的研究人員也對本國的父母作出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都表示自己確實會存在偏疼自己的某個孩子的現象。 尤其在中國,仍然有部分家庭有重男輕女的理念存在,《都挺好》里的蘇明玉,自幼經受著家庭不公平的對待,蘇母對兩個兒子極盡偏愛,對女兒則尖酸刻薄滿是瞧不上。大兒子考大學落選,為了湊錢給他復讀,不惜賣掉女兒的房間。 二兒子參加旅游團,就挪用女兒的培訓費為其湊錢。而女兒想要買幾十元的習題冊,蘇母卻以沒錢為由拒絕;在面對女兒想要上自己心儀大學的時候,蘇母也強迫她上免費的師范大學。 因此很小的她,就離開家開始了獨立生活,母親死后,她也是最平靜的子女,她對父母的冷漠,源于自己多年承受不公后的一種無力對抗。 不管是重男輕女也好,又或者覺得哪一個孩子更需要照顧也罷,當父母一旦出現明顯偏袒一方的情況下,就會導致孩子產生怨念甚至對父母的恨。 體罰式教育 父母在懲罰孩子時,“打”是一種常見方式,但這種行為卻是對孩子造成影響最大的一種。 體罰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心理,也會不自控產生恨意,同時體罰會讓孩子們覺得暴力是解決人生問題的合理方式,因此效仿經營自己的人生與感情,甚至會在未來與同樣的方式來呼應。 END 文/解憂情感驛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情感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家庭導致的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