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造所配的長刺刀 一、 一般人都知道國軍和八路軍在全面抗戰初期和中期拼刺刀是拼不過日軍的。 抗戰全面爆發之前,日本陸軍的新兵訓練時間長達一年,除了基礎的隊列和行軍等課目外,重中之重就是射擊和拼刺。 日軍的拼刺動作實際上很簡單,就是突刺、格擋等寥寥無幾的兩三個動作,但是他們每天重復幾百甚至上千次刺殺動作后,完全形成了肌肉記憶,后來突刺、防右刺防左刺等動作就成了本能動作。 加上日本士兵還經常用刺殺中國戰俘和平民的殘忍方式來見血并提升膽量,這樣白刃戰的時候出手就完全沒有絲毫猶豫。以后到了戰場上進行肉搏的時候,日軍由于在拼刺中反應快出手快,往往能取得1:3甚至更高的交換比。 喪盡天良的日寇用活人練習刺殺! 上圖是日軍士兵在進行一對多拼刺訓練,當然這是擺拍,沒有實戰意義。如果真實拼刺時出現這種情形,日軍士兵身后的戰士能輕而易舉殺死他,畢竟人沒有后眼睛,刺刀也在前面。 但是三個日軍士兵背靠背,不管八路軍還是國軍,八九個戰士未必能占到上風。 抗戰初期,日軍刺殺技術的精良給八路軍指戰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8年6月,鄧華支隊以一個營的兵力在懷柔縣沙峪村伏擊日軍板垣師團教導隊,全殲日軍108名;我傷92名,亡50名。此次戰斗,日軍散開隊形休息吃午飯的時候受到突然攻擊,在先遭受一定損失的情況下與我軍進行白刃戰,三倍于敵的我軍依然傷亡142名。 指揮此次戰斗的李水清將軍回憶:“4個多小時的戰斗打得很殘酷,進展很艱難……給我刺激最深的是,白刃格斗刺刀見紅,本來是紅軍打仗的優勢和強項,而在這次對陣中卻沒有占多少上風。三八大蓋的刺刀比我們漢陽造的槍刺長了許多,日本士兵刺殺技術又普遍較好,有的戰士沖上去,幾個回合就被刺倒。” 拼刺方面,經歷過長征的八路軍老兵本來就強于國軍,而日軍拼刺又強于八路軍。 二、 那么日軍拼刺厲害就喜歡白刃格斗了? 恰恰相反,最愿意主動發起白刃格斗的是八路軍!最不愿意但敢于進行白刃格斗的是日軍。既不愿意也不敢進行白刃格斗的國軍。 八路軍最愿意主動發起白刃格斗倒不是某個勇猛的指揮員個人行為,而是八路軍總部對八路軍的訓令要求的。 最初,林彪在總結平型關戰斗時講道:二是堅持近戰:“為了避免他們的炮兵和飛機,戰斗開始后要迅速接近敵人,投入肉搏,連續沖鋒,使敵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連他自己的隊伍也要遭了殃。” ------《平型關戰斗的經驗》(1937年10月17日),《解放》第25期。 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要求部隊:“在未與敵接觸時必須秘密隱蔽,使敵不發覺,一接觸時,要突然投入戰斗,白刃沖殺,與敵混戰,使敵人的優良兵器不能發揮作用。” ------《進入新階段的華北戰爭》(1939年10月25) 1938年1月25日,八路軍總部發布關于戰術原則的訓令:6、自己行動應極端秘密,應利用昏暗、夜間接近敵人,與敵人一經接觸,應堅決迅速向敵沖鋒,火器主要是用來直接補助近距離的戰斗,而戰斗過程主要是白刃戰”。 -------《第十八集團軍總部關于戰術原則的訓令》 三、 日本三八大蓋配用的三O刺刀 為什么八路軍要主動發起白刃格斗呢? 首先是火力不如日軍,必須避免被日軍用炮火大量殺傷我八路軍官兵,所以盡快沖上去與敵混在一起。 比如我129師只有迫擊炮6門,日軍一個師團有48門92式步兵炮。再加上炮兵聯隊的48門重炮,一個日本甲級師團裝備了至少96門中口徑以上的火炮。這還不算超過300具擲彈筒! 再則子彈不足。1940年3月18日朱德、彭德懷向毛澤東、王稼祥的報告:現存彈藥:步槍彈1843863粒、手槍彈116677粒、自動步槍18524粒、手提機槍彈20285粒,子彈共計1999349粒; 1940年4月20日,朱德向中央軍委報告:“八路軍全軍現有人員359274名,各種槍炮共計176992門。” 簡單一算就知道,八路軍落到每個人頭上的子彈不到6顆。 子彈如此匱乏,所以最多打三排槍就必須發起沖鋒,爭取進入白刃戰。 三槍八路的綽號就是這樣來的。 最后就是拼刺刀三個換一個日軍士兵很劃算! 這很殘忍,但偏偏又是事實。如果能用拼刺刀的方式拿三條命換一個鬼子的命,八路軍和國家都愿意。 但日本人不愿意,他們覺得不劃算! 四、 中正式步槍配用的刺刀 日本人為什么不愿意呢? 因為3比1的交換比他們覺得太吃虧了。全面抗戰初期,對付國軍5比1的交換比他們都不肯,哪怕國軍動用至少五六倍的兵力應對。 1937年的淞滬會戰,國軍的德械師主力尚在,國軍動用80萬兵力以及大量炮兵裝甲兵等技術裝備,對陣日軍20萬兵力。戰后何應欽回憶錄中承認國軍傷亡333500人。 日軍當時承認傷亡4萬余人,戰后承認傷亡99847人。 國軍與日軍傷亡比例在3.35比1.這是國軍在大規模會戰中打得最好的了,也是日軍很痛一仗! 在淞滬會戰之后,國軍對日軍的戰損比最高時達到15比1,哪怕是遠征軍的裝備比日軍好,戰損比也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仍然在10比1左右。 1939年年底的桂南會戰中,桂軍總體表現極差,中日雙方戰報都使用了不堪一擊來形容。 桂南會戰,日軍死亡145人(含感染熱帶病死亡者),負傷315人。國軍陣亡6125人,被俘664人。此階段陣亡比例是42比1. 此戰后,日軍第5師團長今村向白崇禧發出挑戰,要以日軍1個師團及1個旅團單挑白崇禧的50萬大軍。 廣西會戰第3階段賓陽戰役中國軍陣亡27041人,被俘1167人。日軍陣亡295人,負傷1307人。國軍陣亡數字是日軍的接近91倍。 因賓陽作戰慘敗,包括白崇禧在內的13名將軍受到處罰。當然,我們也要承認,桂軍的實力還是保住了。 這么大的交換比是靠拼刺刀做到的嗎? 當然不是。 日軍是亞洲最先步入工業化的國家,它的海軍力量在全世界都在前三甲之列,甚至超過英國皇家海軍。陸軍航空兵的零式戰機在全世界都排得上號。 對付國軍,日軍首先占據絕對優勢的是炮兵(國軍的大炮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幾乎損失殆盡),其次步兵炮和擲彈筒帶來的不對稱戰場優勢(步兵炮打營級民二四重機槍,擲彈筒敲掉捷克式),然后是步炮協同,最后是日軍單兵的精良射術。 八路軍貼上去白刃格斗,相當于直接讓日軍的野戰重炮-步兵炮-擲彈筒-精良射術優勢全部化為烏有,只剩下拼刺優勢了。 但犧牲三個換鬼子一條命,我們愿意! 五、 可八路軍就是想拼刺刀拿三條命換鬼子一條命也不容易! 因為不光缺炮彈,缺子彈,也缺刺刀! 1938年1月,120師人員已有29162人,但僅裝備刺刀444把、馬刀172把。[ 可見全面抗戰初期,八路軍刺刀匱乏到何種程度。 所以在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襲擊陽明堡的戰斗中:“肉搏時,我只以手榴彈殺敵,我戰士用腳踢敵,缺少大刀、刺刀”。 六、 但是到了抗戰后期,八路軍繳獲了大量加上刺刀后最長的三八大蓋,在強化訓練拼刺之后,日軍士兵拼刺已經不是八路軍主力部隊的對手。 當然這里有一個此消彼長的原因,即日軍最能打的野戰師團不斷被調去南洋,補充過來的是新組建的治安師團,訓練程度不高的新兵數量多。而八路軍戰士經過數年艱苦卓絕的戰斗,已經成長為老兵,能在拼刺上戰勝日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