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化《康氏族譜》初修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距今616年。這部譜豎排左書,綿紙精印,全四冊,資料豐富詳實,文字典雅,是一部難得一見的高質量的族譜。特別是首卷所載一修至八修譜序,述家族所自由來,抒尊祖敬宗之意,值得南八公一派數十萬族人細細研讀。只有把這些譜序的核心觀點透徹理解了,才知道遠祖根源和始遷祖由來,才可以使紛爭止息,更可避免錯認祖宗,貽羞后世,禍及子孫。我在做這篇《讀記》時,只轉述做序先輩的話,對其中難以理解的文字,引古代經典,加以解釋,不摻雜自己的觀點,以免造成誤解。 《初修譜序》撰于明永樂四年丙戌,執筆者為鄉進士劉軒。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我康姓姻誼者,派衍于唐宋之朝,枝盛于熙明之世。”說明南八公一脈康氏,唐代已經開基。《二修譜序》做于康熙十年辛亥,執筆者為南八公十七世孫仁尊。《二修譜序》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我遠祖為成周之大司寇,受國開基,爵列諸侯;積功累仁,鐘靈毓秀,而萬葉千枝之衍,世遠派繁,難以悉舉。至始祖南八,原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千秋鄉梅子坡早禾塘慶度金仙廟王萬段井土地圳上谷林人也。詩禮傳家。子發詔,官居光祿大夫,子孫蔚起,振振公族,已非他姓可比。越和仲、正仲、明仲,將墳山、屋宇基業付外房子孫掌管,攜家屬于后唐莊宗時,肇遷仁里,始來湖南湘鄉三十二都萬家園,次移安化黃砂、龍坳、龍灣等處落業。”《史記·衛康叔世家》:“成王長,用事,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彰有德。”《二修譜序》認定,南八一脈,遠祖是周代大司寇康叔,開基祖為南八公。《三修譜序》為新化知縣姚奮翼雍正十三年撰,在族源上有這樣的表述:“康姓自趙宋同光時,其鼻祖南八公由豫章徙楚潭州之上湘。子發詔生和仲、政仲、明仲,布處大湖南北者,固縷縷難悉數。”其中不涉及遠祖。但“趙宋同光時”的表述,是一處錯誤。查北宋九帝、南宋九帝共使用51個年號,并沒有同光。歷史上使用同光年號的是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另外,十國時代閩太祖王審知、荊南武信王高季興亦使用過同光年號。因此,“趙宋同光時”的表述是一處筆誤,是一處容易讓人產生誤解,造成紛爭的地方。 《四修譜序》為南八公二十二代孫代貴傳撰,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吾宗自孟侯分封得誥受姓,經閱屢朝,至唐(應為后唐,筆者注,從年號同光可以推知)年間,南八公自豫章來楚,所謂'別子為祖’(別字為祖,出自漢代戴圣的《禮記大傳》,意思是別子為其后代之始祖,繼承別子的嫡長子是大宗,繼承別子的庶子是小宗)之始祖。厥后而派衍支分,子姓繁衍,班班輩出。有安本縣而分居星散者,有離本里而立籍他邦者。”孟侯一詞,見《尚書·周書·康誥》。《尚書·周書·康誥》序:“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誥》《酒誥》《梓材》。”唐孔穎達疏(疏:給前人的注解做的注解):“既伐叛人三監之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國(國:封國,封)康叔為衛侯,周公以王命誥(誥封,亦有告誡,勉勵之意)之,作《康誥》《酒誥》《梓材》。”周公在《康誥》中說:“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矜寡,庸庸,祇祇,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夏。”這幾句話意思是:諸侯之長,我的弟弟,年輕的封啊!你那光明偉大的父親文王,能用光明的德政教化百姓,對百姓慎用刑罰。他從來不欺負孤獨無靠之人,重用值得重用的人,尊敬值得尊敬的人,威懾應該威懾的人,并把這些做法顯示給百姓,因此才締造出我們大周,并同我們的幾個友邦共同治理西方。漢孔安國傳(古代儒家的典籍稱經,對經書的解釋稱傳)“周公稱成王命,順康叔之德,命為孟侯。孟,長也,五侯之長,謂方伯,命康叔為之。”孟侯,指康叔,周公代成王宣布誥命,不但封康叔為衛國國君,還讓他做一方諸侯之長。康叔為文王之子、衛國國君、諸侯之長。《四修譜序》認定南八公一脈遠祖是康叔,是大周文王的后裔。 《五修譜序》共有五篇。一為咸豐二年壬子嗣孫太學生錫成撰,其中除敘述南八祖與福祖昆季簡單經歷和成譜過程外,不涉及其他族源問題。二為咸豐六年(六年應為二年)二十一世孫邑庠生齡撰,在族源上有這樣的表述:“余因承父老命,強為之辯曰:舊序云避宋太祖諱易氏為康者,是未稽古(稽古一詞,出自《尚書·堯典》,意思是考察古代的事跡,以明辨道理是非)之誤也。考《通鑒綱目》,大宋并無莊宗帝號,又無開光、同光年號,惟后唐有莊宗帝號并同光年號,即我族南八公遷徙之年,正唐康延孝請取大梁之明年甲申歲也。我南八公自唐以來已為孟侯康叔天廣之胄(廣字應為潢字,否則無法解釋。天潢貴胄指皇室宗族子孫),彰彰矣,而何至宋始有避諱之舉?知舊序之訛,并可知開光為同光之誤無疑矣。”序中肯定南八公一脈是孟侯康叔后代,即大周文王之后,是天潢貴胄,出自名門,后唐時就有南八公遷徙的記載。三為咸豐二年壬子安康縣廩生濟傳,在族源上有這樣的表述:“我康氏自孟侯封衛以來,麟趾(《詩經·周南·麟之趾》)振振,螽斯(《詩經·豳風·螽斯》)蟄蟄,派衍天潢,支詳玉牒(玉牒是皇族族譜),相傳盡不知幾十世矣。厥后嬴秦兼并,國既亡而無以聚,有胥宇之太原者,有爰宅于秦之京兆者,然猶未在相去千余里之外也。惟我南八一支由京兆而創業江右,則離妹土愈遠矣。”這里一些標志性的詞語,如孟侯指康氏得姓祖康叔封,妹土本紂王都城朝歌,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后,將康叔由康城(康叔初封地,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三十里順店,見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徙封到朝歌,建立衛國,康叔是衛國開國之君。妹土是衛國標志性詞語。《詩經·鄘風·桑中》有“爰采唐矣,妹之鄉矣。”妹也寫作沬,亦稱沬邑、沬鄉,指西周最大的諸侯國衛國。《詩經·邶風》、《詩經·鄘風》、《詩經·衛風》都是衛國詩歌。因此,第三篇《五修譜序》對南八一脈族源的認定一目了然。第四篇《五修譜序》是咸豐二年壬子南八公十九世孫運同銜光遠撰,序中不涉族源問題。第五篇《五修舊序》為咸豐六年丙辰南八公二十一世孫歷奎撰,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粵(語氣詞)稽我祖康叔封衛地,民懷七族。椒繁瓜蔓,固聚族于沬土之鄉矣。顧我祖何以不氏其國而氏其誥?考古者天子建德(建德:立有德之人),因生而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而諸侯以字為族,大夫以官為族。我之氏康,從祖封之誥也。嗣后周秦漢晉,代有名儒;宋齊梁陳,世多賢哲。而隋唐之代,梁唐之朝,其人之杰出者,殆不一而足也。如承訓以討龐勛而著功,延孝以取全忠而顯烈,至于證所著五不懼六可畏之說者(指后唐康澄),尤見才識卓越,議論明通焉。自是而后,越石晉,越漢周,洎(同及)宋與元明,列在縉紳者,代有偉人,難以盡述也,姑毋具論。第即我始祖南八公,由江右卜遷楚湘,其人才迭興,斯文蔚起者,猶難以枚舉。”肯定南八一脈,遠祖是康叔,起自衛地。“民懷七族”見《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康叔因平定“三監之亂”有功,讓他從初封地康城徙封衛地,封給他方圓四百里的封地,賜衛寶祭器,又把殷商遺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賜給康叔,實際上成為康叔的家奴。 《六修譜序》共有九篇。一為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五世孫附生成滌凡氏撰。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我康氏系出孟侯,派垂京兆,《梓材》作誥,綠竹傳詩(《詩經·衛風·淇奧》是贊美衛武公的詩,詩中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句子)。秦漢以前,固稱顯族,晉唐之后,不少型門。然年代久遠,故牒難稽。惟南移鼻祖南八公,生唐同光時,以宋初自吳來楚,披荊削棘,丕啟鴻基,永詒燕翼。故世系之可徵,以始遷為斷。”南八一脈之遠祖、開基祖,交代非常明白。《六修譜序》第二篇為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世孫邑庠生漢梁撰。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我宗出自康叔,至唐同光有南八公者居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其后南移,由湘安至新化。殆前明永樂丙戌歲,肇修族牒,萬歷庚戌年續修之,初無可疑之事。康熙壬子年再建,始有易匡為康之說,為之序而立其說。間歷雍正乙卯年三屆、乾隆甲寅年四屆,多有辨其惑者。至咸豐丙辰五屆,先君子履堂公任編纂之責,乃援歷代相承實是,為之辟其說,辨其誣,使不留惑后世。今則合八房而族,經六修矣。族老仍以編纂任余。余自念年七十三歲,江郎才盡,奚堪任事?第(第:只是)承諸君子命,且念先人手澤猶存,是以勉強從事,使先人譜牒,信而可征。乃任事之初,適(適:恰逢)衡邑同姓愛敬堂,重修譜牒寄書于宗祠,首士援南八公三代履歷,以為合族之端。爾時族長或有疑焉。總修門生達逵于是涉瀟湘,造(造:到)衡邑,登愛敬堂,取其譜而覽其原委焉,始知彼之氏以康者,乃祖在宋句匡之康,非祖在周康叔之康也。彼之祖名為南八公者,明正統時人,非唐同光人也,世之相隔十余代,時之相去數百年,同其姓不同其宗,同其名不同其人,昭昭無疑也。彼為是說者,益因衡邑縉紳往來舉其譜系所載,未及詳其世代,遂稱之以為據耳。”序中首先肯定南八一脈,遠祖為康叔。接下來詳細說明康熙壬子修譜時,為什么會出現匡改康之說錯誤,事理詳明,證據確鑿。《六修譜序》第三篇為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三世孫例貢生朝升撰。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披閱而知,康氏發祥妹土,世守侯封,舊序言詳矣。我鼻祖南八公自吳移楚。”得姓遠祖和始遷祖交代的明明白白。《六修譜序》第四篇為光緒三十年年甲辰嗣孫太學生歷廷公松齋撰。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我始遷祖南八公卜居新邑,子姓繁衍,秀良之選,代不乏人。”只涉及始遷祖。《六修譜序》第五篇為光緒三十年年甲辰二十三世孫太學生朝敷達逵撰。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康氏自南八祖開基,康叔而郡京兆,由來舊矣。五修族后有因衡山湘鄉同姓均系晉陽而謂吾郡亦為晉陽者,議論紛紛,懷疑莫釋,蓋數十載于此。吁!此皆耳食(耳食:傳聞;不加省察,誤聽傳聞)之見也。歲壬寅,合族六屆家乘建局于邑之總祠,族老不以敷為不肖,命太學生松齋、舉人命之等總理其事。適衡山同姓致信于祠云:我南八祖由伊處遷徙,且載前三代甚悉,讀之而喜,喜疑團之破也。遂攜族祖兆蘭、茂才由星沙抵衡邑總祠,批閱伊族,誠有如來信所云者,但考其時代,大不相符。我祖由江西遷楚,在唐(唐:應為后唐)莊宗時,舊譜載之詳矣。譜所記之南八公,乃明正統年間人,且伊處康氏始移之祖,在元末明初,其步我祖之后塵,已在數百年后,即疑我祖之由伊處遷徙者,不攻自破焉。敷辭歸梓,經湘鄉,移道至洪山殿,詣同姓之總祠,索伊譜而閱之,有載百萬公移新邑者,又有載康晚子移新邑坡頭村者,均系弘治時人。噫!我祖子姓,繁衍至明代弘治時,其排行已至萬與廷矣,又何疑我祖從洪山殿來乎?由是言之,南八祖以前本無可考,為京兆為晉陽敷不敢臆斷。若因衡山湘邑而祖晉陽,則誤矣。吾故曰:'得諸耳聽者多虛,得諸目見者始確,是為序。’”這篇譜序解決了一個核心問題,即根據衡山、湘邑譜記載以為南八一脈是匡改康的問題,因為衡山湘邑中出現的南八與后唐同光時的南八公時間相距數百年,誤認的結果很嚴重,南八一脈康氏的歷史被縮短了幾百年。而且,前五修譜序,涉及到遠祖時,都以很肯定的語氣表述,遠祖是大周文王嫡子、官封孟侯、衛國國君、殷八師統帥、大周司寇康叔封,是后修者可以遵循的,除非后修者發現了足以引起疑惑的證據。這篇譜序在這個問題上采取闕疑的態度,有待后修者解決,也是一種態度。《六修譜序》第六篇為光緒三十年年甲辰二十世孫太學生文西坦撰。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觀之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可以人而昧厥(厥:其)本源乎?我先祖地封沬土,爵列屏藩,《詩》歌淇水,流百世之芳;誥作《梓材》,詒(詒:留)萬年之訓。迨至中葉,適當后唐,遷湖湘。”沬土、淇水、《梓材》,一系列標志性的詞語,還是認定遠祖是康叔。《六修譜序》第七篇為光緒三十年年甲辰嗣孫舉人紀祿撰。在族源上除涉及南八公自吳移楚外,無其他表述。《六修譜序》第七篇接下來是一篇《總序》,是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六修首事謹志,在族源上是這樣表述的:“我宗出自康叔,地封妹土,爵列通侯,偕桐葉而分封(桐葉封弟:見《呂氏春秋》卷十八《審應覽·重言》),援《梓材》而作誥,淇泉綠竹,簡策炳如(炳如:昭然明白)。厥后以字為氏,此康姓所由來也。秦漢而還,世系不可得而考。迄唐開元間,有南八公字百萬者,世居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早禾渡梅子坡金仙廟王萬段土地之圳上谷陵,隱德不曜,流澤孔(孔:很)長,而發祥于是也。故楚南康氏,以百萬公為始祖。”在遠祖和開基祖認定上與前序無大差異。在時間上有誤,把后唐同光誤為唐開元,時間相差近180年。《六修譜序》第九篇為光緒二十九年甲辰二十四世孫安岳庠生培綱撰。除了對前修譜在代數上提出疑問外,在族源上有這樣的表述:“又云南八公為孟侯康叔之胄,不至宋始避諱。夫諱者匡氏,非康氏也。當考康氏避宋太祖諱,改主氏。政和中詔民間不得以主為姓,因改為康氏。是孟侯支孫以誥為氏者,由周而來之康氏也;避諱所改之康氏,宋始有之康氏也。我族果孟侯裔,則避諱之康氏人物世系,編之別錄,備說可也。”簡單說明康叔康和匡改康之別,并提出了修譜時處理匡改康人物世系的原則、方法,他的傾向性是非常鮮明的。《六修譜序》第十篇為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二十四世孫安岳舉人映奎撰。文中用絕大篇幅敘譜的內容、體例,在文末言及族源時這樣表述:“我康氏自衛康叔支孫以謚為氏,姓出于姬,此本姓也。前趙有黃門侍郎康安,宋有康說,梁有康約,望出會稽、東平、京兆。宋朝登科有康戩、康亞之,為盛族,見《廣韻》及鄭樵《通志》。又宋初匡姓避宋太祖諱,改為康姓。我族之為康或為匡,原無確證。而雍正時競以南八公繼江西譜破溪派世可公后,至乾隆、咸豐間,族毅然去之。而其簪纓便賢,再復取之,皆不善闕疑之過也。今族系斷自南八公,凡前世達人及同宗異望之顯者,別為一編,曰別錄,不與本宗相混。”序者觀點更加明確。而族系斷自南八公的主張,把同宗異望者編入別錄不與本族相混的做法,也更客觀。 《七修譜新序》有兩篇。第一篇是清己丑拔貢民國湖南省議會議員濤撰,主要以孔子述而不作,多聞闕疑和宋曾鞏敘衡陽彭氏牒為舉,主張修譜要科學斷代,不能旁搜遠紹。《七修族譜新序》第二篇是裔孫國立師范教育學士得親序,在族源上這樣表述:“吾康氏受姓于衛康叔,蓋明德之后遠矣。得親每讀《康誥》《兆庸世家》,讀書未嘗不竦然而起,肅然以敬。自來承國祚者,莫長于周代;帝王其德,莫盛于文王。我康叔者,文武之苗裔,為風之司寇而受封于衛者也。當成王舉康叔為司寇也,賜祀寶器,以章有德。受之,撫有衛國。繼事志述事,至武公,耄而好學,切磋琢磨,詩人為之賦《淇奧》曰:'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用能保世茲大。武王、成康所封諸侯數百,而同姓五十,獨后滅,以迄戰國之末,傳世四十,卜年八百,與周共始終,何其盛也。豈康氏之子孫世世賢哉?我皇祖烈祖之德大,則推及其遺體也遠矣。而秦并天下,二十一年二世廢君角為庶人,衛遂亡。自是而后,康氏分散,在晉在蜀在粵,或在吳楚。”文章后面述南八公由江西入湖湘事。《新序》之后是譜談,包括分姓受氏、郡望緣起、九族三族之義、祖宗世次、排行班次、立后大義、義繼之義、兄弟親從名稱、譜學源流、康氏姓源、族譜之分合、八房名稱之更正、族譜名稱之錯誤等。其后《康氏姓源》是一篇總結性的文章,值得我們重視。文中說:“康氏得姓,始于成周。周分姓受氏,以旌有功,故封康叔于衛,以謚為氏。《梓材》之誥,《淇奧》之詩,簡編所載備。吳秦漢以后,代有聞人。然年湮代遠,無從稽考,所不敢牽強附會,以求托跡于豪門,怕幻誕也。吾族歷代族牒,以始遷祖南八為斷。至于有謂宋時避宋太祖諱有改匡為康之說,夫避諱者,匡非康也。嘗考匡氏避宋太祖諱改主氏,政和中,詔民間不得以主為姓,因改為康氏。此固宋時避諱所改之康氏,非周朝以謚為氏之康氏,前譜均已辟(辟:屏棄,排除。《墨子·尚賢》:“舉公義,辟私怨”即用排除義)之矣。吾姓遠紹(紹:繼承。《說文》:“紹,繼也。”)成周,近祖南八。遠者知姓氏之有由來,近者知淵源之可溯,固無貴乎旁稽遠紹也。”對匡改康,“前譜均已辟之”,說明七修以前的譜,都排除了這種說法,因為它把南八公一系康氏的歷史往后推了很多年。“遠紹成周”,康氏得姓于西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宋以前,姓氏書中沒有哪一姓改姓康的記載,宋以前的康氏,除康居國康氏(《唐代墓志匯編》、《千唐志齋》中很多康居國康氏都說自己是康叔的后代)外,哪一支不是發源于西周呢?“胙之土而命之氏”,正是由于西周初康叔因封得姓,天下才有了康氏。這篇《康姓源流》中說“遠者知姓氏之有由來”,是很有見識的。 《八修族譜序》共六篇。第一篇是二十三世孫朝文錦隆撰,在族源上有這樣的表述:“我族肇自周朝,祖本康叔,文王之第九子,武王、周公之弟也。當是時,職居司寇,位列內卿。王室勤勞,孟侯封于沬土;《梓材》垂訓,誥命誡以新民,此我祖之皇皇世胄,淵源可考矣。迄春秋列國,我祖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林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及衛武公在,年逾九秩,耄而好學,切磋琢磨,瑟僴赫咺,有斐君子,詩人美之,此二祖之隆盛當時,波瀾生色于古今也。自是而后,先后秦漢三國兩晉南朝北魏周齊隋唐,其間之列祖列宗名流杰出者莫不有之。至于派衍世系,散漫無收,無從稽考。余不能強不知以為知,祗(祗:只)可付之闕如而已。迨至唐末,始祖南八世居江西,約在兵戎之余,有遷楚在志。二世祖發詔,由孝廉歷官光祿大夫,亦承先志。至三世祖和仲、政仲、明仲三公,承其遺命,于后唐同光二年遷來湖南湘鄉三十二都萬家園。”由這段譜序中明顯看出,從前幾修譜到八修譜,作序之人對遠祖即姓氏所由來和近祖即南八一脈在湖南的開基祖從認定到表述上,是一致的,沒有歧見。《八修族譜序》第二篇為新化縣完全中學校長嗣孫海潮知今撰,在族源上這樣表述:“讀吾姓家乘,知吾遠祖為成周大司寇,受國開基,爵列諸侯。精功累仁,鐘靈毓秀。英雄豪杰,彪炳宇宙。椒綿瓜衍,苗裔彌眾。是乃云祺奕葉之更迭,螽斯麟趾之蕃振,未嘗不竦然而起,肅然以恭也。吾康姓自南八祖于后唐莊宗同光二年從豫章遷楚,至今已一千零六十八年矣。初落籍上湘三十二都萬家園,三載轉安化黃沙龍坳龍灣。”后面還有一段序:“吾康姓系出孟侯,派垂京兆,文武之苗裔,開基祖康叔也。惜(惜:應為昔)康叔封衛,而后經秦火暴焚,五代之篡奪,史冊無傳。惟始遷祖南八公自吳遷楚,披荊斬棘,丕開鴻基,永貽燕謀,故世系在可徵,以始遷祖為斷。”與前一段話在遠祖認定上無差異,只是主張在修譜時,詳細的世系從南八公做起。這樣做是很客觀的,因南八祖以前,史料中只是對康姓名人有詳細記載,各宗支有各宗支的譜系,相互之間沒有聯系起來。況且秦漢以后,天下康氏千枝萬派,要一一厘清,實非易事。《八修族譜序》第三篇為二十四世孫必泰撰,從南八公起,敘述詔、仲、發、季、福各支系大致情況及歷屆修譜時間。《八修族譜序》第四篇為嗣孫倫福字國干撰,主要論述修譜的重要性和修譜中注意事項。《八修族譜序》第五篇為二十六世孫忠耿撰,主要強調修譜睦族崇孝的重要性。《八修族譜序》第六篇為二十六世孫祖德撰,在族源上有這樣的表述:“溯吾祖自成周封康叔于衛,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從此繁衍生息,瓜瓞綿綿。”“秦漢至盛唐中葉,查前譜無文字記載,其間簪纓世胄,流衍派系,均不得而考。”“前譜付之闕如。八修族譜同仁,義不博古,文不通今,淺陋如坎井之蛙,不敢妄論雌黃,旁搜遠紹,進一步窮本溯源,仍以老譜為據,遠祖周康叔,近祖唐末南八公,支分派別,有條不紊。”總的來看,遠祖周康叔,近祖唐末南八公,是南八公一脈前賢修譜時的基本遵循。 最后,我想用《康氏八修族譜開盤祭祖歌》來作這篇《讀記》的小結,因為《康氏八修族譜開盤祭祖歌》是對歷屆所修族譜的一次總結。 源遠流長支分派別稽考昔毛詩支派皆從淇奧出 枝繁葉茂本固根深清查前世系本根由自豫章來 《淇奧》是《詩經·衛風》中的詩篇,是贊美衛武公的。豫章說明新化開基祖是由江西遷湖湘的,這和譜序中一再出現的“遠祖康叔,近祖南八公”的主張是一致的。 浩浩淇泉流遍中原各個省 猗猗綠竹滋生沬土幾多春 這兩句歌是述說康姓開姓祖康叔和武公的。“淇泉”在今河南淇縣,淇縣古稱朝歌,殷商后期的都城。武王伐紂,紂王登鹿臺自焚。滅紂后,為了“興滅國,繼絕世”,將紂子武庚祿父封在殷商舊地,派管叔、蔡叔、霍叔監殷,稱“三監”。武王去世后,成王繼位,周公輔成王,管叔、蔡叔、霍叔勾結武庚祿父,并且煽動熊、盈、徐、奄等方國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起兵東征,康叔從征。“三監之亂”平定后,康叔從初封地康城(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三十里順店)徙封到朝歌,建立衛國,成為衛國的開國之君。“綠竹猗猗”是《詩經·衛風·淇奧》里的句子。《詩經·衛風·淇奧》是贊美衛武公的德行的。這兩句歌是對康氏得姓祖和遠祖的認定。 淇水溯流支分派別同源遠 梅山聚族古往今來共冊編 這兩句歌前一句意思是康氏如果追溯源頭的話還得從衛國入手,因為“淇水”就是衛國的地標。《詩經·衛風·氓》里就有“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的句子。后一句講的是新化開基祖。天下很多人都知道新化梅山古鎮,因為它是歷史名鎮。 誥命維新遠派朝宗歸沬土 成周溯舊高崗鳴鳳震岐山 這兩句歌前一句如果認祖歸宗的話,遠祖是天下康氏得姓祖康叔。后一句意思是如果從康叔往前追溯的話,應追溯到西周文王,因為西周是從岐山下的周原崛起的。《史記·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康叔是文王第九子,出生在岐山周原的鳳雛宮,身份高貴,因此《新化康氏族譜》五修譜序第三篇中才會有“派衍天黃(此處黃字是錯字,天潢貴胄是常用成語,天潢指皇族,貴胄指身份高貴的后代),支詳玉牒”來表述。 八修族譜輝煌俊彥英才風展鵬程九萬里 歷代子孫繁衍晨炊夕饌煙籠康氏千百家 這兩句歌既不涉遠祖,也不涉近祖,只是單純地祝福南八公一脈康氏英才輩出,人煙騰茂。 始祖昭明德出谷遷喬江右謀經千里路 前賢啟后人傳宗接代資東譽滿萬家春 前一句引用《詩經·小雅·伐木》“出于幽谷,遷于喬木”的話,贊揚祖上由豫章遷湖湘是非常英明的決定。《孟子·滕文公》里亦有“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也。”咱們現在還說人往高處走。后一句說明遷居湖湘后,家族發展順利,成為名門望族。 尋根周衛淇水豫章南楚茂 繁衍湖湘梅山巴蜀北秦多 前一句說明康氏之根在周衛,南八公一脈在江西、湖南時已成為旺族。后一句說明由湖湘繁衍開來,子孫遍布巴蜀關中。 《康氏八修族譜開盤祭祖歌》言簡意賅,可看作是對一修至八修譜序關于族源問題的核心要素的概括和總結。湖南新化《康氏八修族譜》在研究會收藏的200余部族譜中,屬于質量上乘的,是南八公一脈康氏歷代修譜的先祖用心血凝結而成的,值得后人認真研究,特別珍視。家族編修家譜是為了尊祖、敬宗、收族,一部好的家譜,它的文物價值、文化價值、道德價值、尋根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彌補了國史、方志的某些缺失,也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常說要尊祖敬宗,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忘祖宗遺訓。對祖宗留下的這份寶貴遺產,要認真研讀,領會要旨,不能道聽途說,人云亦云。 筆者因喜歡這部質量上乘的家譜,曾多次拜讀,因而形成了一些看法和感悟。由于視野有限,理解能力有限,文中可能存在偏差甚至錯誤,希望大家能批評指正。作者的初心是宣傳這部家譜,引起大家對它的重視,能有更多的人參與對這部譜的討論和研究,讓南八公一脈幾十萬后代子孫都了解它,珍愛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