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薟草[別名] 稀薟、火薟、虎膏、狗膏、大葉草珠草。 [藥用部分與產地] 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坡或路旁,夏季開花前割取全草,除去雜質曬干藥用。主產寸:我國中部或北部。 [成分] 腺梗稀薟含稀薟苦味質及生物堿。 [藥理] 1.抗炎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給小鼠灌胃,可顯著抑制角叉菜膠足腫。實驗表明,腺梗稀薟萜二醇酸、腺梗稀薟萜醇酸均有較好的抗炎作用。 2.抑制免疫功能作用 對非特異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抑制。 3.擴張血管及降血壓作用 腺梗稀薟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經兔耳血管擴張并能阻斷刺激神經引起的血管收縮反應。 4.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證明,本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輕度敏感。 [傳統應用] 性味歸經:辛、苦,寒,有小毒,人肝、腎經。功能:祛風濕、利筋骨,降血壓。主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急性肝炎,疔瘡腫毒,外傷出血等。 [臨床新用途] 1,治療瘧疾 方法,取干稀薟草30g,每日1劑,煎2次服,連服3日,小兒遞減。臨床觀察63例,結果:癥狀控制者55例,無效8例,有效率達87.3%。 2.治療頸腰椎骨質增生綜合征 有人用補腎消刺湯治療頸腰骨質增生128例。方法:稀薟草、肉蓯蓉、熟地各30g,威靈仙、雞血藤、枸杞子各20g,透骨草、狗脊、碎補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口服,6日為1個療程,皆服3個療程。結果:治愈33例,顯效36例,有效5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1%。 3.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有人用稀桐丸治療本病效果頗佳。方法:稀薟草、桐子樹根、防己各30g,共研細末,加蜜為丸,每丸含10S,每次1丸,開水送服,每日3次,6日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此方對高血壓亦有效。 4.治療癰瘡腫毒 用稀薟草鮮品搗碎外敷內服療效頗佳。方法:采取鮮稀薟草100g,搗碎成泥,用米泔水沖人過濾,留渣存液內服,渣外敷癰腫處,蓋以紗布,每日1次,連敷3日,腫痛可消。 5.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后遺癥 有人自擬稀黃地全湯治療本癥63例。方法:稀薟草208,牛膝、麻黃各10g,黃芪、丹參各30g,狗脊、杜仲、枸杞子、地龍各15g,全蝎4g,細辛6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1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經3個療程治療后,9例痊愈,25例顯效,21例有效,8例無效。 6.治療高血壓 《現代實用中藥學》載:有人用稀薟草治療本病67例。方法:稀薟草30g,地骨皮10g,濃煎分2—3次服;或用其片劑,每服15g,每日2~3次。治療結果:治高血壓病67例,舒張壓降低20mmHg以上者35例(52.2%),降低10mmHg以上者22例(32.8%)。神經官能癥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中藥材豨簽草(粘金強子,珠草,棉蒼狼,肥豬草,粘蒼子,黃花仔)的功效與作用 [藥材名稱]豨簽草[拼音名稱]Xi Qian Cao [別名]粘金強子、珠草、棉蒼狼、肥豬草、粘蒼子、黃花仔 [科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豨薟、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全草。 [產地]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 [性味][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腎經。 [功效]祛除風濕,強健筋骨,清熱解毒。[應用] 1、用于風濕痹痛。豨簽草為祛除風濕常用要藥,用于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癥,常與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濕熱作用,故痹痛偏于濕熱的病癥尤為適宜。 2、用于中風,半身不遂,腰膝無力。本品酒治蒸熟又能強筋骨,適用于四肢麻痹、腰膝無力、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癥。 3、用于瘡瘍腫痛、風疹濕疹瘙癢等。本品生用還能清熱解毒,可用于瘡瘍腫毒,以及風疹濕瘡、皮膚搔癢等癥。內服外用均可。 此外,本品現在又用于高血壓癥,有降壓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大劑30~60g);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項]陰血不足者忌服。 [采收加工]夏、秋季開花前及花期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炮制工藝]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豨薟主要含萜和甙類,如豨薟糖甙、豨薟精醇、異豨薟精醇、豆甾醇、豨薟萜內酯、豨薟萜醛內酯等。腺梗豨薟主要含海松烷型和貝殼烷型二萜及其甙,亦含豨薟糖甙和生物堿。 2、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疏毛豨薟草1份和臭梧桐2份混合制成豨薟桐丸水煎劑,對注射甲醛或雞蛋清所產生的大鼠關節腫脹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其療效與水楊酸鈉300mg/kg腹腔注射相似。實驗表明:腺梗豨薟萜二醇酸有較好的抗炎作用。但腺梗豨薟萜四醇及腺梗豨薟萜三醇甙無抗炎作用。 (2)降壓及舒張血管作用:豨薟草(品種不明)的水浸液、乙醇-水浸液和30%乙醇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腺梗豨薟萜二醇酸灌服,對腎型高血壓大鼠有降壓作用。腺梗豨薟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經的兔耳血管舒張,并能阻斷刺激神經引起的收縮血管反應,但不能對抗腎上腺素收縮血管的作用。對離體兔耳血管則無擴張作用。其擴張血管的作用是通過阻斷收縮血管的交感神經而產生的。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豨薟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輕度敏感,對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腸炎桿菌、豬霍亂桿菌有抑制作用。豨薟草提取物對鼠瘧原蟲有抑制作用。 (4)對免疫功能的作用:實驗表明,豨薟草煎劑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豨薟草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其脾臟及胸腺重量減輕,淋巴細胞絕對值降低;Ea和Et花環形成率下降;血清抗體滴度降低,細胞內DNA和RNA吖啶橙熒光染色的陽性率減少。豨薟草煎劑對非特異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并可降低血清溶菌酶的活性。 (5)其他作用:毛梗豨薟草醇提取物1.7g(生藥)/kg劑量時,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豨薟草溶液0.6g/ml對小鼠腸系膜微循環障礙的血流恢復有顯著促進作用,其作用與丹參注射液0.3g/ml相當;豨薟草溶液(3g生藥/ml)給兔靜脈注射,對血栓的形成有明顯抑制作用。 [臨床應用] 1、治療高血壓:豨薟草30g,地骨皮10g,濃煎分2~3次服;或用其片劑,每服1.5g,每日2~3次。治療67例,舒張壓降低20mmHg(2.66kPa)以上者35例,降低10mmHg(1.33kPa)以上者22例。〔《中華內科雜志》1960;(2):115〕 2、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豨薟草500g,以蜜、米酒或陳酒各30g層層噴灑,蒸透曬干,如此9次,粉碎。再用蜜600g,熬至滴水成珠,和入藥末,為丸如梧子大。每日20g,早晚分服,以米湯或稀飯送下。治療28例,經半年以上隨訪,顯效8例,有效16例,無效4例。〔《江蘇中醫》1988;(12):21〕 3、治療夜盲癥:豨薟草葉焙干研細末,每次3g,和豬肝(雞肝更佳)15g,共煎服。每日1次。治療20余例,一般輕癥服藥3次,重癥服藥7次即愈。〔《湖南醫藥雜志》1975;(4):63〕 4、治療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豨薟草30g,紫草30g,魚腥草30g,金錢草30g,龍膽草20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5天為1療程。治療50例,痊愈39例,顯效11例,一般治療時間為1~2個療程。〔《中原醫刊》1983;(3):20〕 5、治療痹證:海風藤、絡石藤各15g,雞血藤20g,豨薟草、尋骨風、透骨草各12g。上肢痛甚者加秦艽、羌活、桂枝;四肢痛甚者加天仙藤、絲瓜絡;下肢痛甚者加肉桂、獨活、木瓜、牛膝。水煎服,日1劑。治療56例(痛痹22例,著痹15例,行痹11例,熱痹8例),治愈48例,好轉6例,無效2例。〔《湖北中醫雜志》1985;(3):29〕 《中國藥典》 【名稱】豨薟草【拼音名】Xī Xiān Cǎo 【別名】肥豬草、肥豬菜、粘蒼子、粘糊菜、黃花仔、粘不扎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豨薟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或毛梗豨薟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前和花期均可釆割,除去雜質,曬干。 【性狀】本品莖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長30~110cm,直徑0.3~1cm;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和細縱紋,被灰色柔毛;節明顯,略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帶綠色,髓部寬廣,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多皺縮、卷曲,展平后呈卵圓形,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脈3出。有的可見黃色頭狀花序,總苞片匙形。氣微,味微苦。\r\n本品呈不規則的段。莖略呈方柱形,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和細縱紋,被灰色柔毛。切面髓部類白色。葉多破碎,灰綠色,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皆具白色柔毛。有時可見黃色頭狀花序。氣微,味微苦。\r\n本品形如豨薟草段,表面褐綠色或黑綠色。微具酒香氣。 【鑒別】(1)本品粉末黃綠色。葉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可見少數氣孔;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呈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葉上、下表皮多見非腺毛,常斷裂,完整者1~8細胞,有的細胞縊縮。頭狀大腺毛,頭部類圓形或半圓形,由數十個至百余個細胞組成;柄部常斷裂,細胞排成3~7列。葉下表皮可見雙列細胞小腺毛,頂面觀長圓形或類圓形,兩兩相對排列似氣孔。花粉粒類圓形,直徑18~32μm,表面有刺狀紋飾,具3孔溝。(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奇壬醇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為流動相A,以水為流動相B,按下表中的規定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215nm。理論板數按奇壬醇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奇壬醇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5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奇壬醇(C20H34O4)不得少于0.050%。飲片\r\n同藥材。酒豨薟草取凈豨薟草段,照酒蒸法(通則0213)蒸透。每100kg豨薟草,用黃酒20kg。\r\n同藥材。 【炮制】豨薟草 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性味】辛、苦,寒。歸肝、腎經。 【歸經】歸肝、腎經。 【功效】祛風濕,利關節,解毒。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 (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用量】9~12g。 【儲藏】置通風干燥處。 【備注】(1)用于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癥,常與臭梧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濕熱作用,故痹痛偏于濕熱的病癥尤為適宜。 【摘錄出處】《中國藥典》 《*辭典》【名稱】豨薟草 【拼音名】Xī Xiān Cǎo 【英文名】Herba Siegesbeckiae 【別名】粘金強子、粘為扎、珠草、棉蒼狼 【來源】為菊科植物[b]腺梗豨薟[/b]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的[b]地上部分[/b]。夏、秋季開花前及花期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同屬植物[b]豨薟[/b]s.orientalis L.、[b]毛梗豨薟[/b]S.glabrescens Makino同作豨薟草用。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枝上部尤其是花序分枝被紫褐色頭狀有柄長腺毛及白色長柔毛。葉對生,葉片質薄,兩面被短毛,沿葉脈有白色長柔毛,中部葉闊卵形至闊卵狀三角形,長7~20cm,寬5~18cm,邊緣有大小不等的齒,頂端短漸尖。頭狀花序直徑2~3cm,多數,排成傘房狀;外層總苞片長1~1.5cm;舌狀花長約3.5mm。瘦果長約3.5mm。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緣、林下、荒野、路邊。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化學成分】含豨薟四醇(pimar-8(14)-ene-6β-kauran-19-oic acid),尚含生物堿、苦味質。 【性味】性寒,味辛、苦。 【功效】祛風濕,利關節,解毒。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無力 、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疹濕瘡。 (豨薟草的功效與作用) 【摘錄出處】《*辭典》 豨薟草莖略四棱,黃綠顏色節部明,莖葉苞片被柔毛,祛濕通絡腫毒寧。稀薟草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稀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腺梗稀薟S.pubescens Makino或少毛稀薟S·glabrescens Makino的全草。 產地:主產湖南;福建、江蘇、浙江、湖北、四川。 采收: 夏、秋季花開放之前或開花期間均可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干燥。 藥材形性莖多分枝,黃棕色,略呈方形,節明顯,密被白色柔毛,具細縱紋。質脆,折斷帶黃綠色,中空。葉皺縮破碎,顯暗綠,被短毛。總苞片被柔毛或腺毛。氣微,味微苦。 均以葉多、枝嫩,色青綠、無須根及雜質者為佳。稀薟草炮制原藥材揀凈雜質,去根,用清水洗凈,撈出,潤透,切0.6cm左右的橫片,晾干。飲片表面被白毛茸毛。化學成分含生物鹼,酚性成分,水楊酸類衍生物,皂甙,氨基酸,百機酸、糖類。 性味歸經 :辛苦微寒,入肝、心經。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經絡,解毒。用于風濕痹痛、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癰瘡腫毒、風疹濕疹、高血壓。 處方名: 豨薟草\豨薟 。 用量用法: 10—15克。煎服。 保貯 :置干燥、通風處。 按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使用的豨薟為上述三種,其植物形態及藥材性狀不易區分,常混合使用,均作稀益草。稀薟草知識介紹希薟為菊科植物希薟、腺梗希薟或毛梗希薟的地上部分。希薟為一年生草本,夏季開花前或花期均可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先曬至半干,再放置干燥處通風處晾干。 希薟莖圓柱形,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紫棕色,有縱溝及縱紋,枝對生,節略膨大,密被白色短絨毛;質輕而脆,易折斷,斷面髓部白色。葉對生,多脫落易破碎,完整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至10厘米,寬1.8至6.5厘米,先端鈍尖,基部寬楔形下延成翅柄,邊緣有不規則淺裂或粗齒,兩面被毛,下表面有腺點。有時莖頂或葉腋有頭狀花序。氣微,味微苦。 腺梗阻項薟,與上種區別為:葉卵圓形,邊緣有不規則小鋸齒,枝上部被長絨毛或紫褐色腺點。 毛醒希薟,與上兩種區別為:枝上部疏生平伏短柔毛,葉片較小,邊緣鋸齒規則。 以枝嫩、葉多、色深綠者為佳。 稀薟草補充信息: 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希薟草、酒希薟草、蜜希薟草、酒蜜希薟草,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酒希薟草、蜜希薟草、酒蜜希薟草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稀薟草適合人群: 無風濕者慎服。 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濕熱作用,故痹痛偏于濕熱的病癥尤為適宜。 稀薟草食療作用: 希薟草味辛、苦,性寒;有小毒;歸肝、腎經;氣臭散泄; 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清熱解毒; 主治風濕痹痛,筋骨緩弱,腰膝無力,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癰癰疔毒,風疹濕瘡,蟲獸咬傷,瘧疾,黃疸。 稀薟草做法指導: 1. 用于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癥,常與臭梧桐同用。 2. 清熱解毒宜生用,祛風濕,通經絡宜制用。 3. 凡風濕痹證,骨節疼痛,肢體麻木,腳弱無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者,可單用祛風通絡止痛。 4. 凡癰疽發背及一切癤毒者,可與小薊根、五爪龍等配伍。·風濕止痛酒主料:(豕希)薟草150克,川烏頭15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露蜂房45克,穿山龍45克,烏梢蛇45克,全蝎45克,地鱉45克,桂枝45克,桑寄生45克,紅花30克,青風藤30克,絡石藤60克,牛膝15克,蜈蚣9克,石楠藤,60克。 輔料:蔗糖1900克,白酒7000克 1. 將稀薟草、制川烏、制附子、炙甘草、露蜂房、穿山龍、烏梢蛇、全蝎、土鱉蟲、桂枝、桑寄生、紅花、青風藤、絡石藤、石楠藤、牛膝、蜈蚣一同搗為粗末后裝入布袋于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 2. 每天攪拌1次,浸泡30~40天后,取出藥袋過濾; 3. 濾液加蔗糖攪拌溶解,靜置15天后再過濾即成。 小帖士-健康提示: 本品具有祛風散寒、除濕通絡之功效,適于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痛、關節疼痛)等癥患者飲用。 小帖士-食物相克: 川烏頭:川烏頭反半夏、瓜蔞、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惡藜蘆,忌豉汁。 附子:附子反半夏、瓜蔞、白蘞、貝母;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芪、人參、烏韭。 甘草:甘草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露蜂房:露蜂房惡干姜、丹參、黃芩、芍藥、牡蠣。 絡石藤:絡石藤與鐵落、菖蒲、貝母相克 蜈蚣:本品與蜘蛛、桑葉相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