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小五離家出走的那天,沒有太陽。 她一個人在街上漫無目的閑逛了很久,烏云無視掙扎的陽光,慢慢移動著小碎步,行道兩側種植的低矮花木新葉初綻,花未褪盡,湖畔垂柳因風而揚波,搖曳著滿身老老少少的綠,遠與近,老與少,新與舊,共生一片和諧,唯有不遠處,花樹庭院里偶爾傳來一聲輕啼的鳥鳴,將寂寞拉得天寬地闊。 孫小五時不時翻出手機來看家人是否有打來電話,很失望,一整天沒有一個未接來電,似乎大家對她的行蹤都不太關注,頃刻間,種種委屈、苦澀直指她內心,觸動傷懷,讓她無所逃遁。 孫小五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因為婆媳矛盾,出門前她剛與婆婆大吵了一架。大部分婆媳之間,最開始流淌的都是真善美,大家都如一灣清溪,期待豐沛成大江大河被暖陽麗景環繞,孫小五葉與婆婆也不例外,只是時間久了,如今在她心里,自家婆婆就是一個老謀深算,變幻莫測,擅長制造混亂,常常在兒子面前無形挑起爭斗的人。 婆婆則認為媳婦除了上班,啥事也不干,持家無方,愛享樂,好打扮玩樂,常與自家兒子吵架,且十分捍衛自己的生活質量,時不時與朋友聚個餐,逛逛街,唱歌跳舞一樣沒落下,曰子久了似乎忘記自己是個當媽的人物,將孩子扔給父母帶便萬事大吉。 而孫小五覺得自己一生夠忙也很亂,不但要卷起袖子打拼事業,大部分育嬰工程家人還要交給自己,家庭事業兩者難以兼顧。想自己未婚時多自由自在,如今很多事物、情感、興趣、期盼都不得不放棄了,有了孩子后,經濟不允許以及對保姆不放心而不得不交給公婆帶。年輕的父母在外謀生,老人留在家帶孫以帶母職,將隔代教育,養與教雙重的擔子扛在肩上,這是中國人普遍認知和現象。 婆婆屬于生于清貧年代,長于顛沛流離之中,保有家庭觀念的一代,奮斗、吃苦、節儉是她們那一輩共有的特征,同時在根深蒂固的父系男權構架影響下,認為兒子的地位不可撼動。古時媳婦一嫁進門“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笔撬硐胫袃合眿D的標準,在她眼里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務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事。 育兒過程瑣碎又漫長,每天八九個小時帶孫甚至延續至晚上陪睡,以至心力交瘁,嚴重影響老年生活質量。時間一長難免會產生負面情緒,脾氣爆燥。再加上老年人不合乎時潮,價值觀迂腐跟不上年輕人極盡個人享受的奢華價值觀,以及兩代人教育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差異而滋生矛盾,兩年多以來,婆婆總是以直言不忌的膽識,契而不舍的精神,雄辯滔滔的口才勸解,仍無法使年輕人折服歸順。在老的路途中曾被贊嘆的德行和情操都被年輕人掃入溝渠,自己的苦口婆心無人懂得,付出的辛勤勞動變為創傷。心情之挫敗與抑郁無法排解,常在言語與行動中不自覺地透露出怨恨與想回老家的訊息,時不時找著由頭四處抱怨和吵鬧。 這時候,孫小五便取出家庭帳本,開始清算,你不幫我帶娃,以后老了休要我管。她偶爾與鄰居閑話家常,吹風聊天,看小區那些老人帶孫兒嬉玩,帶之甘之如飴,他們絲豪不以為苦,反而流露一份自豪之樂,日子一天天順順溜溜地就過去了,自家婆婆竟是如此矯情。 中國人重視家庭延續,視孫為命脈之所系。因為血緣關系的紐帶,不管愿不愿帶孫能不能帶孫,大部分都會愿意幫著拉扯孫兒長大。他們豈無病痛?有的只是一股默默承受不愿給兒子增添煩惱與麻煩的心。只是時間久了,再能干的人也會疲累,一旦累積成怨言,矛盾便開始顯現。 一個老人若想擁有舒適的晚年,一定得有點錢,有屬于自己的房子,還得身體各項機能完好健全,最好到死時是無疾而終,才不致使自己陷入窘困之狀, 婆婆是農村人,無固定收入和五險一金,聽了這話常連反抗的底氣也無,只能看人臉色,想到自己辛苦著將兒子拉扯大,不得不依附子女而生活,到老活到這種地步也是夠悲慘,心中自有一股怨氣。 從此,家變成一個戰場,婆媳之間交匯著智慧光茫,難分勝負,沒完沒了,咋日戰敗,經過一夜休養生息,今日又擴大戰勢。 在生活中,婆媳關系永遠是一個難判的官司,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多少人因此而決裂!因帶孫婆媳關系旁生枝節,影響感情者多有耳聞。同住一屋檐下因生活習慣不同而引起怨恨爆發傷害性沖突隨處可見,老舊與新派各有堅持,難以兼容,有沖突嚴重的,發展到長期不講話甚至導致夫妻離婚的大有人在。 然而,細加分析,不可輕言誰對誰錯,此中涉及家庭信仰,生活習性,社會價值觀,教育理念等等。倒是兒子成了夾心餅干,免不了參戰,終日想從中尋找平衡法而不得要領,愛與親情難較高低,幫哪一邊都不合適,每一個都是自己想去愛惜的人,每一個都是無法舍棄的人,同一屋檐下,對與錯同時存在,每一件對的事情背后都有犧牲,每一件錯的背后夾雜了苦衷。各人心中有一部心經,內中記錄著三唱詠嘆,曲折離奇,且版本不一,因人而異。 換位思考在人與人之間是極缺乏的品質之一。 幾個人組合經營管理的空間就是一個家,家庭關系就如室內嬌貴的蘭花,需大家以負責任的態度,關懷的眼神,真摯的情感,加入理解和包容的肥料,細膩地培育和詮釋。 人和人之間相交、相處、相融,必須靠時間促成。等到自己在世間恩恩怨怨游歷幾番后,驀然回首,才會明白,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智能加以精雕細琢在人生中得以體驗。我們都是從年輕到慢慢老去,婆婆身上發生的事情有一天會輪到自己,待自己經過某一個年齡段時會是怎樣的感悟和歷程,有待我們思考。 生,養,育看起來無比簡單,動不動就聽說誰懷孕了,誰生孩子了,又上大學了,又結婚了,恍惚是一瞬間的事,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懂得那是一項多么漫長而又艱巨的過程。承接生命是一場歡喜,育兒更是一項艱巨工程,將孩子帶到這個世上,為孩子的生命資產做出貢獻而付出艱辛,是每一個做父母的本分,并不是件可歌可泣的事情,純屬個人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