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藏象生理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說說,癔病性失語的問題。 來吧,太過高深的理論,我先不跟你說。 你隨我的筆,來看一張有趣的醫案故事。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子,醫案記載姓于,當時是54歲。 怎么回事呢?說起來令人哭笑不得。 大概在兩天前,她因為家庭瑣事,和兒子大吵一架。 她覺得,自己含辛茹苦把兒子拉扯大,結果到頭來,還要受兒子的氣。這就讓她實在有些想不通,于是在吵架之后大哭一場。 當天晚上,她幾乎徹夜未眠。只是在天快亮的時候,稍微瞇了一會兒。 結果,等天一亮,她把眼睛睜開,忽然發現自己說不出話來了! 心里想什么,她十分清楚。但是把想法變成語言表達出來,卻實難做到。所以,她只能不斷發出“啊啊啊”的呼叫聲。 這是怎么回事啊?昨天和他吵架的兒子一看,嚇壞了,說媽呀,你可別嚇唬我,我帶你去醫院吧。 到了醫院,醫家趕緊診脈。 刻診,發現患者苔薄黃,脈弦數。看表情和整體狀態,可以明顯感知到,患者抑郁、煩躁,大口出氣,仿佛胸前憋悶不暢。 在了解患者發病緣由之后,醫家就問患者家屬,之前患者有沒有說些關于身體不適的話。 家人回憶,此前,她曾多次談及自己胸悶、頭暈、口苦的感受,而且生活中常常嘆氣,愛喝水,總覺得嘴發干。食欲也比較一般。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后,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柴胡、炒棗仁、枳殼各15克,黃芩、甘草各10克,半夏6克,龍骨、牡蠣、合歡花、夜交藤各30克,茯苓20克,丹參20克,菖蒲15克,絲瓜絡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結果如何?患者應用三劑之后,整個人的狀態就變得平穩許多,煩躁、胸悶、多怒之感,大大減輕。 接下來,方子不變,患者再用3劑。前后一共六劑藥,喝完以后,患者能說話了。 這時候,原方稍作加減,繼續投用20劑。最終,患者諸證悉平,生活完全正常,而且性情大為改善。 這是在1996年《四川中醫》上刊發的醫案。我覺得特別有代表性,所以摘錄下來,收藏至今。 我來說說這背后的道理吧。 你看,這個人的主訴,是一時間說不出話了。中醫管這個,叫做“癔病性失語”。 為啥這樣呢?因為患者之前和兒子吵架,接著一夜未眠。 吵架、生氣、上火、睡不著覺——你想到什么了?是不是肝郁啊? 對了,就是肝郁。肝郁和失語之間,是有關系的。 我跟你講啊,語,為肝之藥。人在肝郁、情志不舒、心境低落苦悶的時候,需要說話。說出來,就是一種抒發,就是在條達肝氣。故而,語為肝之藥。 但是,當一個人肝郁太甚的時候,肝氣被過分地郁遏,這個時候,他就沒辦法疏泄了,語言作為一種表達,也被壓抑了。所以,患者形成了失語,說不出話。 上文醫案里的患者,明顯就屬于這個情況。 你看吧,她脈弦數、苔薄黃,這是不是肝郁化火啊?平時口苦、愛嘆氣、頭暈、胸悶,這更是肝郁氣滯的表達。就診當時,煩躁不堪,易怒抑郁,這也是肝郁化火的表現。 由此可見,這個局面要想改善,就必須疏肝、理氣、瀉熱。我這么說,你懂了吧? 什么時候,肝氣條達了,肝火清散了,患者的話也就能說出來了。 我們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柴胡、炒棗仁、枳殼各15克,黃芩、甘草各10克,半夏6克,龍骨、牡蠣、合歡花、夜交藤各30克,茯苓20克,丹參20克,菖蒲15克,絲瓜絡10克。 這里頭,柴胡、枳殼、合歡花,用于疏肝解郁。 黃芩,用于清熱。 茯苓、丹參、夜交藤、龍骨、棗仁,用于安神定志。丹參兼有清熱之功。 石菖蒲和絲瓜絡,用于化痰、開竅、通絡。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 其實,這個“癔病性失語”,在現實生活中不是特別普遍,但確實存在。患者對此往往比較恐懼、緊張。文老師這篇文說,就是想讓你在閱讀故事的同時,增加對此病的理解和認知。同時,能夠體會到情志刺激、肝郁化火所帶來的惡劣影響。 當然了,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有基礎,不可能沒有量變的積累。比如說上文醫案里的患者,其實早就口苦、善太息、胸悶憋脹。這,已經是人體氣機不暢的表現了。在這個基礎上,你再去接受劇烈的情感刺激,當然就容易出現意外了。 這也意味著,我們平時愛生氣、容易惱火、心態不好的人,一定要對自己進行情緒管理。否則,稍有不慎,就好比火把被丟進了干柴堆,頃刻間就會燃起熊熊大火啊。你說是不是?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
來自: 蘇悠然bui5xtxc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