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08 期 作者 / 張穎 齊曉田 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張芊芊
骨質增生是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以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痿軟不利為特征。骨質增生是生理病理學名詞,是人從小到老的生理變化過程的自然損耗和老化現象,是一種自然發展規律。但在生理和病理的相互轉化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為病理狀態,從而產生臨床上的一系列疼痛癥狀,就成為骨質增生癥。本病中老年人發病率比較高,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臨床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積液,活動不利,頸、腰、腿酸脹痛,不能久立,早期活動后減輕,勞動過多癥狀加劇,休息得緩。晚期病狀不減,痿軟無力,由于壓迫神經,神經支配區域出現麻木不仁,時瘥時劇,并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關系,寒冷下雨加重,得溫稍好等。 臨床上,患者的X線片是確診該病的主要依據,片示骨質密度減少或極度減少。目前國內外醫學界將骨鈣質喪失25%,骨量小于5級,骨小梁面積小于18%均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西醫認為該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鈣離子代謝功能減退導致骨骼細胞的減少,造成骨質疏松。微信搜索關注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了解更多中醫秘驗方 中醫則認為是由于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積勞,遭風寒濕邪所致。根據古人“腎主骨”的理論,以及臟腑相關學說,“腎虛則骨衰、肝虛則筋縮、脾虛則肌痿”,三者相互影響。它們的相互關系是:腎藏精、精生髓、髓長骨。腎對骨的生理、病理起著調控作用。腎主五液對骨髓、骨骼的滋養要通過腎對水液的調節以保持平衡。腎虧骨枯,脾虧肌痿,肝虧筋脈失養,筋肌骨失于調養,營衛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三邪流注筋骼使經脈受阻,從而導致寒凝血瘀,最后產生骨質增生癥。(以上內容摘自:《骨質增生癥的治療與預防》作者:黎太祥 成都軍區民族民間醫藥研究所,《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 2006年第4期第214-21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