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父母不對孩子進行打擊貶低,才能潤物細無聲,培養出內心健康、富足、陽光的孩子。 作者:尖尖角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鄧亞萍主持的《敞開心扉說》節目中,聊到了父母對孩子說過的狠話。 嘉賓李文鼎至今還記得媽媽說,“我怎么會生出了你這樣的東西?” 網友在參與“父母對你說過最狠的話”這個話題時,點贊最多的一條評論是:“你這個性格到哪都不會有人喜歡。” 父母對孩子的打擊貶低,除了讓孩子與父母心生隔閡,兩敗俱傷外,沒有其他益處。 父母對孩子打擊貶低 危害有多大?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被父親打擊貶低的經歷。 中考后,面臨讀高中還是讀中專的選擇,她想征求爸爸的意見。 結果在爸爸眼中,她竟然“什么都不是”。 這句話讓她的心情跌倒了谷底。 專升本時,她爸又來打擊她了,直接說她不行,讓她放棄。 后來,爸爸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她,思想悲觀,內心黑暗,沒有激情活力。 她活在父親的打擊貶低中,內心充滿了恐懼和擔憂。 后來,這位網友被診斷為中重度郁抑癥,1個月內有5次自殺的念頭,并實施了1次自殺行為。這個女孩的身上都是疤,處于崩潰的邊緣。 除抑郁自殺之外,長期被打擊貶低的孩子,在重壓之下,還會以攻擊他人的方式轉移自己的焦慮。 沈陽市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采訪了有六個十多歲的少年,發現,這些孩子們能回憶起來父母的話是“豬腦子”“廢物”“就知道吃”“丟人”“是人都比你強”“怎么不去死”。 這些詞,他們耳濡目染地多了,就成了他們身上撕不掉的標簽,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腦海里。在與外界發生糾紛時,他們采取了毀滅的做法。 父母當下對孩子的打擊貶低,似乎是泄了自己的私憤,滿足了自己的口舌之快,但是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終身的。 本是花季的少年,本該是綻放生命的年紀,卻因為父母的打擊貶低,給家庭、給社會造成了令人心痛的后果。 父母的鼓勵肯定 藏著孩子的未來 被父母鼓勵肯定的孩子,性格更開朗,逆商更高,抗挫能力更強。 即使是不被他人看好的孩子,在父母的鼓勵肯定下,也可以逆襲。 《我把三個孩子送進哈佛》的作者方莉,就是通過鼓勵肯定孩子,挖掘每個孩子不同的閃光點,讓孩子知道上哈佛不是神話里的故事。 他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圓夢哈佛。 “哈佛媽媽”方莉 方莉的大女兒從小各方面都很優秀,但是二女兒一年級就讀了兩次,七八年級也在慢班。 方莉沒有罵女兒“笨”,沒有指責女兒不開竅。 她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呵護孩子,給孩子時間,等待孩子改進學習方法,慢慢趕上來。 后來,她發現二女兒在商業方面的優勢,比如能把其他人賣不掉的東西賣掉。 在她的鼓勵下,女兒競選成為美國學生商業組織(DECA)的主席。她女兒把這段經歷寫入了申請哈佛大學的素材里,成為亮點。 當她看到兒子在文字上的天賦時,她做兒子的粉絲,引導鼓勵兒子寫作。因為媽媽的鼓勵和信任,她兒子戒掉了游戲,開始寫作。 她兒子在10歲時出版了第一本書《走向那幻想的地方》,后來又出版了《戰勝恐懼》。后來,也順利考入哈佛大學。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書中寫道:“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從而變得更優秀。” 孩子越被父母挖掘優勢,這些優勢就越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 父母的鼓勵越多,孩子的自信心越強,孩子的內在潛力越容易被激發出來。 培養有生命力的孩子 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1、父母要意識到打擊貶低的危害 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提到了一個心理學實驗,一群日本小朋友稱贊一碗米飯好吃,指責另一碗米飯丑。 一個月后的結果呢,第一碗米飯變成黃色,發出酒香味兒。另一碗米飯變黑發臭。 這就是語言打擊貶低米飯的后果。植物尚且如此,何況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孩子呢? 或許有的父母認為,自己說過的話,孩子都忘了。 但那些打擊貶低的話,就像惡魔一樣,蠶食著孩子的心靈,不曾消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那就不要再對孩子實行打擊貶低的教育方式了。 2、父母弄清楚孩子犯錯的類型,比打擊貶低孩子更有效 有些父母打擊貶低孩子,是因為孩子犯了一些自己不能容忍的錯誤。 黃靜潔在《學習的格局》中提到了“有效犯錯”這個概念。 這是源于心理學研究的“有效失敗”還是“無效失敗”。 如果孩子是“有效犯錯”,她就會對“有效”部分進行肯定,對有效部分進行強化,以此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如果孩子是“無效犯錯”,為了避免自己沖動之下,口不擇言,她會讓自己平息后,再與孩子溝通如何改正。 這樣,即使孩子犯了錯后,也不用膽戰心驚地面對父母。他知道,自己可以從這次錯誤中,汲取到經驗教訓,而不是一場狂風暴雨。 3、父母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有些父母打擊貶低孩子,是因為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讓孩子繼續幫自己圓夢。 電視劇《木蘭媽媽》中,兒子小魚兒沒考上大學,想做廚師,但又怕媽媽不同意,只能說謊話躲著媽媽。 媽媽給兒子道歉:“媽媽希望你能上大學,將來有出息,而忽略了你自己的想法。” 在了解孩子因為喜歡做飯,而要當廚師時,媽媽鼓勵他,“360行,行行出狀元。只要努力了,在哪一行都能有出息。” ![]() ![]() 聽到媽媽的鼓勵,兒子小魚兒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時,父母要意識到孩子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父母的肯定,是孩子實現夢想的不竭動力。 ![]() 美國心理學博士蘇珊·福沃德說:“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的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著我們一同成長。” 父母不對孩子進行打擊貶低,才能提升親子關系的質量。這樣的家,才是愛的港灣,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父母不對孩子進行打擊貶低,才能潤物細無聲,培養出內心健康、富足、陽光的孩子。 點個在看,父母積極正面的鼓勵肯定,讓孩子的眼里有星星。眼中有光,心里有愛的人,注定會走得更遠。 ![]() 作者簡介:尖尖角,富書專欄作者,文章首發公眾號: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