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方常見疾病治癥:脾臟支飲、脾積水 【治病策略】 1、脾臟積水,也是腹大,跟肝臟很像,但是脾主四肢、肌肉,會覺得四肢苦重,津液不生,肝臟還有津液,到脾臟的話完全都沒有津液,呼吸非常的短,氣若游絲的狀態(tài),小便很難,因為脾主少腹。當脾有積水的時候,肚子也是很大。脾還管身上的濕,所以濕很盛的時候,小便就會很困難,因為受到擠壓,不容易排出來。 2、脾腹水、脾積水:四肢沉重、嘴巴很干,小便很難或者沒有,呼吸很短。脾積水相對較輕。白術、茯苓,重用白芍。 3、凡飲皆始于肺,以失治而寖成支飲;支飲失治,由胸下脅,轉為懸飲,脅下固厥陰脈絡所在,而實為少陰之藏,水道出焉。水結脅下,腎藏乃寒,下焦寒甚,生附子亦當加入。 4、澤瀉湯。 【辯證治則】 1、脾腹水:四肢沉重、嘴巴很干,小便很難或者沒有,呼吸很短。脾積水相對較輕。白術、茯苓,重用白芍; 2、凡飲皆始于肺,以失治而寖成支飲;支飲失治,由胸下脅,轉為懸飲,脅下固厥陰脈絡所在,而實為少陰之藏,水道出焉。水結脅下,腎藏乃寒,下焦寒甚,生附子亦當加入。 【辯證比較】 1、(1)腎臟病之水腫,多始于眼瞼面部,由上而下,漸漸作腫。陰部下肢,尤為明著,兼有腰痛,小便減少而渾濁,富于赤色沉渣。 (2)心臟病之水腫,則反是,多始于足附,由下而上,慚漸作腫,兼有心悸及僂麻質斯性疼痛。 (3)肝臟病之水腫,以腹水為主征,全身瘦削,而肝脾均腫,以故兩脅脹滿,且因膽汁郁滯之故,致結膜亦發(fā)黃。 (4)肺臟病之水腫,以胸內癥狀為劇,必兼咳嗽,喘息不安。甚者,不得平臥。 (5)脾臟病之水腫,以脾臟腫大為主征,更有食欲不振,面色蒼白及胃腸等癥。總之由外感內傷等種種原因,促使某臟受病,為發(fā)生水腫之誘因,可斷言也。 【辯證針灸】 1、章門,脾之募穴,脾的問題都可以在這里下針(邪刺)和膀胱經(jīng)的脾俞。比如肚子腫很大、臃腫、腹水、脾積水、沒有胃口。 |
|
來自: 仲景中醫(yī)交流 > 《經(jīng)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