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經歷頗多,曾經窮困潦倒,也就看透世間冷暖,說的都是人間真話,他曾經有這樣一句話: “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 鉤不著親人骨肉; 富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槍棍棒, 打不散無義賓朋。” 我記得小學時候,我有個親戚剛剛在政府有了一官半職,一下子好多人去他家認親戚,門庭若市。 他的女兒當時也是小學生,被母親教育的極愛炫耀。 跑到我面前說:“我弟弟問我,你爸爸和我爸爸是親兄弟,為什么我家親戚那么多,你家就沒親戚,哈哈哈哈哈。”說完仰著脖子看我。 我那會不懂這是炫耀,只是覺得很奇怪。 當時我正在讀一本小人書《增廣賢文小故事》,其中有個呂蒙正的故事。 呂蒙正窮苦出身,中舉之前無人問津,但中舉之后,人人都來巴結他,呂蒙正就寫了一副對聯: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指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當是也看了三言二拍,其中很多這些描寫市儈小人,趨炎附勢的故事,也一直在抨擊這種人性丑惡。 我當時心里奇怪,按照書里的說法,這些人都不是真心的,都是過來想得到好處的。 攀親戚說舊情都是假的,你為什么要為假的東西高興呢? 我一直都忽略了一個事情,我以為書里說的事情,現實中的人也這么想。 后來才知道,我早期對世界的認識是看書來的,有的人對世界的認識是身邊的媽媽和周圍的人說給她的。 其實我們一直在不同的世界。 但是后來發現,其實用不著沾沾自喜,也用不著憤世嫉俗,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本來就是交換價值。 當官的在退休后發現當初甜言蜜語的人一下子散干凈了,有些人很受不了。 窮人覺得因為窮,親朋好友都不和自己來往,也捶胸頓足。 于是每個人都感嘆世態炎涼,人情淡薄。 導致這樣的心理落差其實是自己對外界的期待太高,沒把自己和他人放在公平平等的位置看待雙方的關系。 在社會學家布勞看來,人和人之間的任何關系和互動,都是一種交換關系。 就看你能不能真正認識到雙方關系的本質。 布勞認為,每個人都是要從人際關系中獲得報酬的。 報酬分兩種,一種是內部報酬,比如親情,友情,愛情,甚至互相啟發學習。 一種是外部報酬,比如物質性的,功利性的交換。 所以,人和人之間要想維持好的關系,不出現誤會,就必須認關系的本質,到底是交換感情,還是交換物質。 其實純粹的經濟交換簡單的多。 談生意的時候,人們對自己付出的成本和收入都要仔細的計算,對對方也要認真的考量,還要進行嚴肅的談判,簽訂責任明確的合同。 隨處可見的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就很復雜。 因為我們不談合同,很多人又言不由衷,所以分不清對方到底和你要做什么交換。 我們討厭虛偽,其實討厭的是欺騙。 有時候,對方對你百般贊揚恭維,這也是一種報酬。 可是有一天你發現,她贊揚你,并不是真心欣賞你,而是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物質目的,那么這種贊揚就變味了。 其實很多時候,感情報酬和功利性的報酬分的并不清楚。 我和一些長期工作在一起的同事,都形成了比較深的私人感情。 由于知識結構和人生經驗相近,我們經常在一起聊天,互相從對方那里獲得了支持和理解。 即使我離開了單位,也一直和以前的一些同事保持著關系。 我們在這段關系中都獲得了情感報酬。 但是,畢竟是同事,都處在同一個經濟體中,平時難免會有利益關系,會互相幫助,大家都分的很清楚,說的明明白白,所以相處很和諧。 但其實生活中,還有一種讓人愛恨交加的復雜關系,就是社會地位不同的人之間的交往。 有人說,當自己變強大了,身邊都是好人。當自己弱小的時候,身邊都是欺負你的人。 確實,如果個人修養沒達到自尊自持,不卑不亢。大多數人,在不同人面前的表現也完全不同。 在地位比他高的人面前,永遠表現的都是善良,親和,寬容。 在地位比他低的人面前,也許就肆無忌憚,毫無尊重。 楊絳先生曾在古稀之年,寫過一篇散文《隱身衣》。 在她和錢鐘書先生看來,卑微是人間的隱身衣。 身處卑微時,世人就對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見而無睹。但只要自己擺得正心態,卑微反而能給人意外之喜。 “身處卑微,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 這是楊絳先生寫于書中的一句話,蘊含了深刻的處世智慧。 現實社會中最復雜的關系,莫過于身處高位的人面對的人們的表演。 很多人發現,當自己發達了,突然之間生活中全是知己,似乎誰都能懂你,誰都理解你,誰都支持你。 你說的什么都是對的,你的所有感受都是被重視的。 其實,很多人愿意和地位比他高的人交往,常常用“感情,真正的認同”來掩蓋自己想獲得利益的功利動機。 所以,身處高位的人很容易被欺騙,他發現身邊這么多人似乎都很“真摯”。 可是,當他破產了,退休了,從社會高位上下滑以后,才能發現當初那些和他“肝膽相照”的親戚朋友,說的那些動聽的話原來都是假的。 當初對他的理解和包容都消失了,原來都是為了獲得物質利益的。 隨著自己社會地位的喪失,門廳若市變的門可羅雀。 于是,很多人心理承受不住,大嘆世態炎涼。 所以,人際關系都是交換價值的,分清楚到底是經濟利益交換還是內部情感交換,至關重要。 如果是利益交換,就應該認真鑒別,比較,測算,考核,選擇。 如果是情感交換,就應當追求真摯的情感交流。 如果這兩種交換交織在一起也一定要分的很清楚。 中國有句俗話,叫親兄弟明算帳。把感情和利益事先就分清楚,才能換來真正健康的人際關系。 前段時間,我有個朋友見了二十年沒見的老同學,面對老同學炫富,他實在忍不住,問人家:“你快樂嗎?” 直接惹怒了對方。 事后對我傾訴自己的煩惱,問我該怎么修復和對方的關系。 我對他說:“其實任何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只有雙方能給對方提供情感關懷,認知啟發,物質利益,最少一種。這段關系才值得我們維系。 我們沒必要花精力和所有人維系關系。 你和老同學二十年沒見了,雙方觀念相差巨大,也不在一個圈子里,同學時期也沒有感情。 他現在也完全不認同你,只是一次飯局偶然碰在一起,你又何必花精力維持你倆的關系呢? 你想,如果某個人根本不在乎你,你低谷時他無動于衷,你成功了他潑冷水,你需要時他袖手旁觀,你迷茫時他不提建議。 你為什么還要把他當朋友? 沒必要。 所以,看清人際關系中的交換價值,并不是功利的想法,而是事實如此。 如果我對待他人也是這個鳥樣,我也沒資格要求他人把我當朋友,單方面索取。 既然明確了人際關系的本質,平時該如何與人交往呢? 其實,促成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兩點很重要。 1、好的情感關系也要建立在相應的外部交換上。 比如談戀愛,認真的人談戀愛必然是用真心的。 但是也不是對什么人都付出真心,最初都是經過謹慎選擇的。 一開始,雙方關系還沒有那么深,一定要經過互相認識,測量,考察的階段,覺得適合自己才做選擇。 比如,對方的心智能力,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等等。 這個過程是雙方的權利,也非常有必要,這個過程是在計算成本和預測能獲得情感報酬,是以后是否能形成穩定的情感關系的前提條件。 如果之前沒有仔細考量這些方面,以后的情感交流必然也缺乏穩固的基礎。 不僅談戀愛,成年人交朋友也是這個過程。 只有各方面層次相近的人,友情才能長久。 生活已經太累,沒有人愿意在不能互相理解的人身上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 2、吸引力 吸引力不是指魅力,而是你預感到對方能給你提供的價值。 任何人際關系都是從吸引力開始的,無論是物質吸引還是情感吸引。 只有發現對方對自己有吸引力,雙方才能交往下去。 但吸引力也不是越大越好。 當吸引力過強時,會讓對方失去和你交往的意愿。 因為對方會覺得,我可能要付出較大的代價,而且很可能失去我的自主地位,變成兩人關系中的依附者,從屬者。其實就是放棄自尊。 一般情況下,人們是不愿意放棄自尊去維系一段關系的。 比如很多素人并不愿意真的和大明星做朋友,很多老百姓也并不愿意和高官巨賈走的太近。 人們更愿意平等互惠,以平等的身份獲得更大的報酬。 總而言之,人和人之間的任何關系都是在交換價值,包括交換感情,交換思想,交換利益。 這些交換都沒錯,錯的是言不由衷,用一些言不由衷的話掩蓋自己真正的動機。 真正搞砸人際關系的,不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而是坑蒙拐騙,掩蓋動機,言行不一,出爾反爾。 《戰國策 蘇秦以連橫說秦》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蘇秦第一次游說失敗后,一身落魄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給做飯,父母不和他說話。 當他成功后,路過洛陽,父母聽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掃街道,設置音樂,準備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 妻子不敢正面看他,側著耳朵聽他說話。嫂子像蛇一樣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謝罪。 蘇秦問:“嫂子為什么過去那么趾高氣揚,而現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 嫂子回答說:“因為你地位尊貴而且很有錢呀。” 蘇秦說:“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在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于是散發千金給親戚眾人。 他已經看透了身邊人掩蓋的交換動機。 一個看透人際關系的人,一般會掌握自己在關系中的付出維度。 交換認知的,就學習交流; 交換情感的,就真心對待; 交換利益的,就計算清楚。 人只要真心對待真正對自己的好的人,就已足夠。 生活依然艱難,人的能量有限,還是把感情交給真愛你的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