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糖尿病引起大、中動脈的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斑塊形成,繼而阻塞血管,該病變主要侵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下肢動脈等,若發生在下肢動脈,可導致下肢缺血性癥狀。
在早期,患者可能僅感覺麻木、發涼,患肢皮膚溫度較低、蒼白,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減弱;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間歇性跛行(步行后產生的疲乏、疼痛或痙攣,常發生在小腿后方),可伴有皮膚干燥、脫屑、趾甲變形、小腿肌肉萎縮,足背、脛后動脈搏動消失;當血管嚴重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后,患者即使在安靜情況下,下肢也可出現劇烈且持續的疼痛,夜間更嚴重,患者常輾轉反側、屈膝護足而坐,或借助肢體下垂以求減輕疼痛。即便會去醫院求醫,部分“頑固”患者仍繼續發展,最終出現趾端發黑、干癟、壞疽或缺血性潰瘍,需進行手術治療,甚至截肢。
早期發現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意義重大,除了上述癥狀外,糖友可采用“抬腿自測法”自查:先將下肢抬高70°~80°,持續1分鐘,正常肢體遠端皮膚會保持淡紅或稍稍發白,如果呈現蒼白或蠟白色,則提示動脈供血不足;接著,將下肢下垂于床沿,正常人的皮膚色澤可在10秒內恢復,如果恢復時間超過45秒,且色澤不均勻者,進一步提示動脈供血障礙,需至醫院進一步檢查。
考慮到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高,建議糖友,尤其是老病號,定期去醫院進行下肢血管彩超或踝肱指數(ABI)檢查,以評估血管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