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不變的生活難免會讓人厭倦,很多人都渴望生活在別處,在別處尋找一個安靜的角落來安放自己的心靈。對詩人王維來說,山中就是這樣一個可供心靈棲息的角落。他把自己的隱逸情懷安放在這里,用美如畫卷的山水田園詩來描繪自己的精神家園,用靜逸明秀的詩境來營造空明之境和寧靜之美。但一個人終究還是有點孤獨,如果能和知己一起靜享山水之趣,那就更好了。 王維就有一位與他有相同志趣的好友,詩人裴迪,王維稱之為“天機清妙者”。兩人私交甚好,常常寫詩唱和。王維閑居山中時寫給他的這首詩,意境清新淡遠,令人神往。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唐·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王維這首詩寫的是他閑居輞川別墅時閑逸自在的生活。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是很準確的評論。王維本人就精通繪畫,因此他在寫景時很注重色彩的描摹,用簡約而鮮明的畫面營造出悠遠的意境。 但“詩中有畫”似乎還不能完全概括王維詩歌的藝術特色,因為畫畢竟是靜態的,而王維的詩往往是動靜結合的。此詩就聲色俱備,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生動而恬淡。 秋日傍晚,詩人倚杖家門,用閑淡之筆描繪了其視聽所及。首聯寫山色與秋水,一靜一動,動靜相生而又結合。 日暮時分,山色隨著光線的黯淡而變得更濃。山本是靜的,而詩人用一“轉”字,就顯得十分靈動。用“潺湲”寫山間流水,緩緩流淌的動態便出。 此時還有暮蟬鳴叫,說明秋天還未深,或是早秋。正因此,山色仍是蒼翠的,可見詩人摹景之細。首聯所寫在聲音上接近無聲,流水潺湲,聲音幽靜,頷聯中有了蟬聲,一下子就讓整幅畫面動了起來。 頸聯兩句是歷來傳誦的名句,對仗十分工整,幾乎無可挑剔。日落本是動態,但詩人卻用一個“余”字,就好像把畫面定格了:傍晚時分,渡口已經沒有人了,只有夕陽籠罩著水波。這是王維用詩人之眼捕捉到的一剎那恬靜。對句寫村落中升騰起裊裊炊煙,盡顯動態之美,也襯托出了村莊的寧靜。 王維用“寒山”“秋水”“柴門”“暮蟬”“渡頭落日”“墟里孤煙”這些意象,營造出了清新淡遠的意境,表現出了超然物外的閑情逸致。看似隨意點染,信筆而寫,其實也是匠心獨運,但妙就妙在寫得自然。 此詩尾聯用陸接輿和陶淵明兩位隱士的典故,寫隱居生活的狂放自在。竊以為這最后兩句下筆過于刻意,用力過重,打破了前面三聯的靜美。但由于這是王維對裴迪的歡迎,也是可以理解的。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