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個普通工薪階層,工資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可你要問他,你是否覺得自己窮?他就是這樣覺得。 為何這樣感覺?還不是因為錢嗎!囊中羞澀是常態,收支平衡是理想,年年有余是幻想。 為什么窮呢?是因為自己不努力不勤奮嗎?好像不是,每天的工作很辛苦,累成狗了。那是因為大手大腳嗎?看一下支付寶、微信賬單,好像不必要的大項的支出也沒有呀! 但這樣的狀況就是一直存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無有改變。 如果問問他,你想怎么改變?他則會回答要是有錢、有資源、有人脈就好了。有了這些就能改變現狀,不再“窮”。而按照《貧窮的本質》的介紹,這樣的想法是片面的,窮的本質原因不是沒有資源,而是沒有有效地把資源用到自身和家庭的發展上,換句話說,是更“擅長”浪費錢! 比如健康,往往是在生病甚至病情嚴重的時候,才去看病,這個時候則不惜砸鍋賣鐵、傾家蕩產的花費,而沒有重視平時的體檢和小病階段的治療康復。也許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是一種節儉,是讓人沉痛的,但依然反映了一種沒有長遠眼光的態度。 再比如教育,工作按部就班,只顧眼前,沒有長遠規劃,沒有個人成長的意識和行動。前幾年的收費站員工的一席話“我只會收費,除了收費還能干什么”就是這樣的體現。 諸如此類等等。所以,“窮”不應是金錢上的短缺,而應該是認知上的貧乏。 那么,“窮”的問題怎么破? 首先是改變信念,相信自己能行。有時候就這樣的一個信念的改變,就已經是成功了一半。一些身邊人的成功案例往往能激發自己,成為很好的榜樣。 其次是轉變短期觀念,比如大病來臨時才看病,比如及時行樂等等,有規劃的體檢和接種疫苗,學會閱讀,學會存錢。 還有就是閱讀本身帶來的意義,會打開眼界,形成理性的認知,又會進一步打破對事物的偏見,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所以,回到開頭的他的故事,從閱讀開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