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問個問題,想想在學習上,一般都有什么問題或者誤區?我想“不知道學什么”、“不知道怎么學”、“不知道怎么用”的扎心三問肯定榜上有名。如果這三個問題解決了,那么學習的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這幾天學習了個關于學習力的課程,深深啟發,這里介紹總結一套打法,包含4步,幫你解決問題,提高學習力。 第一步,做正確的事,并為之設立高標準。 什么叫正確的事?就是最有價值、最剛需的事。比如讀書,以前我個人讀書憑興趣、看心情,這樣看似涉獵廣泛,實則隨心所欲,博而不專,所得甚少。與其這樣,不如精選項目,聚焦聚焦再聚焦,斷其一指。 為這件事設立高標準。高標準不是好高騖遠,不是博取虛名。設立高標準,是一種目標導向,通過高標準倒逼實施的過程,比如當你給自己的目標只是讀完一本書時,那么可能就是現在很多人的追求速度,讀了就忘了的狀態;而如果是你還想寫個讀后感,那么就還會在讀的過程中注意關鍵信息,主要內容;另外,如果你還想分享給大家,給別人講講這本書,那么就更需要對書本脈絡掌握,還有鍛煉自己語言的表達等等。其結果當然就是該標準下的更好。 第二步,增加投入度。 作者給出了三個具體方法,分別是:增加重復次數、增加事件的環節、多器官參與。 結合自己的理解。第一,增加重復次數,就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還如“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其實,孩子的閱讀識字就是不斷重復的結果。它是將智力上的理解等轉化為機械性的重復,這又是最經濟的方法。所以,不貪多求快,靜心地多閱讀幾遍吧。 第二,增加事件的環節,比如讀書,買了讀、讀了畫導圖、畫了寫評論、寫了還分享、分享了還反饋回復等等,各個環節都是對書本的知識咀嚼。 第三,多器官參與。也即眼耳口鼻舌身意都參與學習的過程,豐富的多元參與讓人印象更深刻,促使所學在不同層面相互觸達,形成緊密鏈接,融為一體。故一般視頻比音頻效果更好,3D比2D貴。 第三步,深挖內在規律,舉一反三。 這一點其實比較虛化,什么叫內在規律?常見的規律可以理解套路,或者本質。關于套路,比較淺顯,比如電影情節、武俠電視等等,我們感覺有相似之處。這就是套路,所以這樣的規律就是事情發展的一般模式(順序、流程等)。再比如,很多工具類書的寫作套路,就是現實概念界定,然后就是解決方案,然后是不同側面的應用,最后升華。讀這類書時,就更容易了解其脈絡。 而關于本質,就需要更深層的理解。這個本質就像是“第一性原理”,是事物的最底層的那個邏輯,比如經濟學的本質是“供求關系”,平面幾何的幾條基本公理。如果我們學習中,能深挖一下它的本質,那就更容易舉一反三。關于這一點的領悟我也需要進一步深化。 第四步,輸出價值 前面說了,分享是一個該標準,分享實質上就是進行價值輸出。學到知識,就是要用的。用來做什么?輸出價值!一句有力的話送給你“你有多大的輸出力,就有多大的影響力;你有多大的影響力,就有多大的價值”。 最后,知行合一,目標即過程,在學習的路上,需要“事上磨練”的韌勁和“成人達己”的胸襟。 (本文是在學習了帥健翔的《如何讓你學到的知識更值錢》之后的總結和感受,特此鳴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