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經洞陳列館 位于藏經洞對面的“三清宮”,這座建筑落成于1908年,原本是王圓箓建立的道觀,2000年經過修復后辟為藏經洞陳列館。 館內展出歷史圖片和藏經洞出土文物及復制品,呈現藏經洞封閉、發現和文物流散的歷史,藏經洞文物的內容及價值。藏經洞陳列館內辟王圓箓道士舊居,藏經洞開鑿、封閉、發現、流散、被盜史實陳列和敦煌研究院收藏的藏經洞出土文獻、佛經等文物真品陳列,以及臨摹的現收藏于英國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博物館的絹畫和紙畫精品陳列等。 藏經洞的來由。 藏經洞原為洪辯影窟。洪辯(?—862年),唐沙州僧人。大中二年(848)助張議潮起事,任河西都僧統等職。卒于咸通三年(862),族人及弟子就禪室為影堂,內塑真容像并立《告身碑》以資紀念。這個影堂就是今第17窟,即后來的藏經洞。 第16、17窟平面圖。 ![]() 藏經洞洞口和第16窟甬道。 ![]() 洪辯告身碑。 ![]() 洪辯像后背骨灰安置處。 ![]() 藏經洞封閉之謎。廢棄說:藏經洞的寶物是當時的佛教廢棄物,支持此說最有力的證據是在藏經洞發現的佛經、文書等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碎片或殘片,或為兩面書寫,一面佛經一面社會經濟類文書,顯然是紙張多次利用。;避難說:藏經洞的封閉是為了躲避戰爭的威脅。 藏經洞的發現者。藏經洞發現者王圓箓,湖北麻城人。清光緒初入肅州巡防營為勇,離軍后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流寓莫高窟供奉香火,布道募化。光緒廿六年五月廿六日,在第16窟清除積沙時,發現甬道北壁封閉的洞窟,“內藏佛典充宇,銅像盈座”,“見者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藏經洞。 王道士改修的唐玄奘像龕。 王道士與三層樓西游記壁畫。 ![]()
王圓箓所居之三清宮(下寺) 報攝于1952年. ![]() 初期藏經洞文物的流失。 王道士發現藏經洞后,取部分寫本、佛畫等,分贈肅州兵備道廷棟及本縣官員鄉紳,是為藏經洞文物流散之始。光緒三十年(1904)三月甘肅布政司命敦煌縣令汪宗翰就地檢點、封存,并責令王道士妥加保管,不許外流。 宋開寶八年六臂觀音變相圖1906年蘭州嚴金清送贈兩江總督端方。 ![]()
宋乾德六年繪水月觀音像(現藏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1904年敦煌縣令汪宗翰送贈葉昌熾。 ![]() 斯坦因敦煌劫經。 斯坦因,英藉匈牙利人,中亞考古探險家,曾四次赴中亞探險。第二次探險時,于1907年到莫高窟,在師爺蔣孝琬的幫助下,利用王道士的無知,廉價騙購藏經洞出土經卷、文書24箱,佛畫、織繡品等5箱。第三次探險時,于1914年,再到敦煌,又從王道士手中獲得五百余件敦煌寫本。總數約二萬件。現分藏倫敦的英國博物館、英國圖書館和印度事務部圖書館,以及印度新德里的印度國立博物館。 斯坦因劫掠之寫經卷包袱。 ![]() 莫高窟第16窟甬道堆經。 希伯和敦煌劫經。 伯希和1908年3月率法國中亞探險隊到莫高窟,對洞窟編號、抄錄題記并拍攝大量壁畫照片。伯希和精通漢語,將藏經洞中遺物全部翻檢,選取精華,廉價騙購大量藏經洞中文獻精品和佛畫、絲織品。總數約一萬余件,現分藏于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 伯希和在莫高窟第17窟內翻檢劫掠文物。 ![]() 伯希和考察隊所攝莫高窟第344窟。 劫余斷篇復遭劫。 1909年,伯希和攜帶部分敦煌寫本精品到北京展示,中國學者始知藏經洞之事,乃力促清學部電令甘肅藩司查封石室,將所余遺書悉數解送北京,宣統二年(1910)秋運抵北京。運京途中,復遭盜竊。至京后,又遭李盛鐸、劉廷琛等官吏竊奪,各取佳者數百卷,而以其余8697件藏于學部京師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清學部宣統元年八月廿二日致陜甘總督電。 ![]() 日本探險隊在敦煌的活動。 大谷探險隊為日本佛教凈土宗西本愿寺第二十二代宗主大谷光瑞組織的中亞考察隊,曾三次在我國西北地區進行考察探險活動。1910年至1941年的第三次大谷探險隊成員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于1912年初在莫高窟滯留八周,進行了大量的拍攝和調查,并從王道士處密購藏經洞文物四百余件。 載文物從敦煌至蘭州途中的日本大谷探險隊。 ![]() 俄國考察隊在敦煌的活動。 1914年至1915年,奧登堡率領俄國考察隊在敦煌莫高窟進行考察,歷時六個月,繪制了莫高窟的平、立面圖,拍攝了兩千余張照片,對部分洞窟壁畫進行了內部全景的油畫速寫、臨摹、影描等。并發掘了一些洞窟中的堆積物,獲得一萬余件文獻殘片和佛教美術品,又從當地居民中收集了大約二百余件較為完好的寫本。現分藏于俄羅斯圣彼得堡東方學研究所和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劫掠之莫高窟第263窟“天宮伎樂”壁畫。 ![]() 俄奧登堡考察隊隊員杜金畫石窟油畫速寫。 華爾納敦煌劫寶。 華爾納率領的美國遠征隊——哈佛大學考古調查團,于1924年初首次來到敦煌,此時藏經洞已是空無一物,便把目標轉向石窟。用涂有粘著劑的膠布片敷于壁畫表面,盜剝壁畫精品十余幅和劫取彩塑供養菩薩像一尊。1925年,華爾納又一次組織考察隊至敦煌,因當地民眾的反對和官府的阻止,再次大批盜剝壁畫的陰謀破滅。 華爾納盜第323窟壁畫痕跡。 ![]() 華爾納劫掠第320南壁中央壁畫。 中國各地收藏藏經洞文物概覽。 世界各地收藏藏經洞文物概覽。 于右任《敦煌記事詩》 藏經洞文物擷英。 展室局部。 摹敦煌絹畫:降魔成道圖(五代) 引路菩薩圖。唐代。 敦煌研究室院史陳列館 敦煌研究室院史陳列館位于九層樓右前方。原為清代的兩座佛教寺廟——雷音寺(中寺)和皇慶寺(上寺)。1944年莫高窟收歸國有,在此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為研究所工作人員工作和生活的場所。 參觀示意圖。 敦煌研究院歷史沿革建制展廳。 ![]() 敦煌研究院簡介。 敦煌研究院管轄石窟示意圖。 1941年于佑任提交《建議設立敦煌藝術學院》。 1943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 1943年1月重慶《大公報》報道:教育部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 1949年常書鴻任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 1961年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段文杰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8年樊錦詩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2006年成立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 2014年王旭東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樊錦詩,女,漢族,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中共黨員,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她已在敦煌堅持工作五十余年,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工作。作為我國文物保護領域國際合作的領軍人物之一,樊錦詩被譽為“敦煌的女兒”。2019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 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展室。 獎狀。 職工風采錄。 艱苦創業。 段文杰先生展室。 段文杰先生對敦煌藝術保護、研究和弘揚事業的卓越貢獻得到了國家的充分肯定。199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2006年,被中國文聯授予“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2007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和藝術保護研究終身成就獎”。 段文杰先生雕像。 段文杰先生照片 段文杰先生論著目錄。 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二展室。 敦煌文物保護歷程。 瀕危的莫高窟。 看守式保護時期。 搶救性保護時期。 搶救性保護時期。 數字保護時期。 預防性保護時期。 張大千故居。 簡介。 故居外貌。 臥室。 張大千敦煌之行。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 常書鴻生于1904年,在杭州出生,他的祖上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云騎尉”。是個不折不扣的貴族,他的父親希望他從事實業救國,就嚴格要求他去報工科,但是他本人對藝術比較感興趣,就選擇了工科里面的一門課程,染織,因為這個涉及到美術,后來想方設法學習藝術,終于到了法國學習油畫,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后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常書鴻不僅事業有成,年少有為,他在婚姻上也很幸福,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叫陳芝秀,也是一個貴族,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不光身份高貴,對藝術也很有追求,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范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于她。簡直就是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小喬初嫁了。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看到一本書,叫“敦煌石窟圖錄”,從此他的命運被改寫了!伯希和是誰呢?伯希和是當時法國最著名的漢學家,漢語說得極其好,還精通中國古文和歷史,他1908年來到敦煌莫高窟,用流利的漢語和王道士套近乎,說服王道士打開藏經洞,用500元大洋,挑走了藏經洞的所有的精品,這些精品后來都在法國的博物館里珍藏。他的這本書在法國出版后,常書鴻無意中看到,就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中國的北魏到盛唐的榮光,基本是沒有遺留的,您比如去西安,只能去大雁塔那里感受下,但是在敦煌這里,因為特殊的氣候和遠離戰亂的漩渦,有幸保留了一個盛唐的美術館,那時候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讓他嘆為觀止!、他這個時候還沒聽說過敦煌這個名字,但是他開始決定研究了解這個地方。后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于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他的妻子陳芝秀卻很反對,這個也可以理解,常書鴻是一腔理想主義,陳秀芝考慮的是現實,當時的國內軍閥混戰、狼煙四起,國運衰微,根本沒有藝術的土壤。 常書鴻很堅決,他認為: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云,真正的藝術家并不看重這些。” 最終還是妻子做出讓步,1937年常書鴻和妻子回國,于右任提出的建立敦煌研究所,梁思成常書鴻前往敦煌擔任所長。 1942年,常書鴻來到了敦煌,當時很破敗,洞窟被當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殘垣斷壁中,隨處皆是。當地人求神拜佛,挖土燒香,人為與自然的因素使洞窟一天天被破壞。 敦煌的冬天特別冷,黃沙蔽日,黃土撲面,每天三餐就是簡單的面條撒點鹽、辣子和醋,沒有火爐子,在寒冷的冬夜,雙手都僵凍如鐵。 當時一家住在崖壁下面的破廟里,桌、椅、床都是土堆成的,沒有電,晚上點的是油燈,在滴水成冰的屋里甚至沒有任何取暖設備。住所的周圍被戈壁包圍,最近的村舍也在幾十里外。他放棄了個人的藝術創作,帶領研究人員清沙筑墻、整理資料、修復石窟塑像、臨摹歷代壁畫,為敦煌的保護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的妻子陳芝秀,無法忍受這一切,他和常書鴻不再是畫界的“模范夫妻”,他們漸漸被生活折磨成一對怨偶,彼此的爭吵越來越多,據他們的女兒常沙娜后來回憶:“他們打架,打的時候,母親就去揪父親的眼鏡。因為父親高度近視,拿掉眼鏡,就看不見了。” 爭吵讓這對夫妻本就疏遠,再加上常書鴻一心將心撲在了敦煌事業上,忽略了妻子的感情,讓這段婚姻開始出現了裂痕,1945陳芝秀終于忍受不了,陳芝秀留下了尚未成人的一對兒女,和趙忠清私奔。當常書鴻終于意識到妻子的出走,縱馬去追時,已經來不及,他在戈壁上墜馬昏厥。悲傷與躊躇之后,常書鴻還是決定帶著兒女們留在敦煌。此后,更多的年輕人來到了這里,和他一起做守護、臨摹的工作。其實當時他們的艱苦和要面對的情形十分復雜,他們很少有時間去心平氣和地躲在洞窟里臨摹,他們還要維護洞窟,治沙;他還得面對土匪和軍閥的勒索;他想盡辦法抵御這些外來的壓力,用女兒的畫去交換洞窟里的佛頭;為了給洞窟裝上門,他不得不時常前往敦煌縣城,動員官員、商人們做功德,捐獻窟門。 敦煌莫高窟這里有他們當年生活的陳列館,強烈建議大家去看下,真的是很不容易!后來國民黨政府決定撤銷敦煌藝術研究所,將石窟交給縣政府管轄,停止撥給消費。他又跑到重慶去游說,去找傅斯年、張民權、郭沫若等人,終于讓他再繼續辦下去,就這樣一直到解放。 進入七十年代后,時代動蕩,常書鴻遭受誣陷,被開除黨籍,接受勞動改造。被命運再次打擊的常書鴻沒有放棄,而是熬過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艱苦歲月,始終堅守在敦煌。常書鴻說:“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我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敦煌,就這么糊里糊涂被趕了出來,怎么想都不安心。” 到后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常書鴻的老年失憶癥已經越發嚴重,盡管已經在北京療養生活,但每每有人拜訪他時,他總會說道:“為什么要我住在這個屋子里?為什么把我弄到北京?為什么不讓我回敦煌,我要回敦煌,我還要住我那個土房子。” 當時我看到這句話真的是淚流滿面,可能在常老先生回首這一生的時候,真正讓他感覺到充實而有榮光的日子,就是在敦煌的那些時光了吧。 最后再講一下,他的妻子陳秀芝的結局,14年后,幾經輾轉,滄海桑田,跟她私奔的那個解放后,死在了監獄里,她改嫁了一名工人,每天靠洗衣維持生計。 她已經蒼老不堪,表情木訥,她依然保持著當初的倔強,她的女兒找到她,她連說了幾句抱歉,除此之外,她們已經無話可說。后來,常沙娜每個月都會瞞著父親,給遠在杭州的母親寄錢,一直到 1979年底,常沙娜收到了干媽的來信,陳芝秀去世了,因為心臟病。 收到干媽來信后,常沙娜把母親去世的消息告訴了常書鴻。忙碌的常書鴻若無其事地“哦”了一聲,平靜地詢問著她去世的原因和去世的時間,又去忙別的事情了。過了幾個小時,常書鴻突然失魂落魄地叫住常沙娜,連問了幾聲,她死了?她死了,她死了…… 這個類似于馬前潑水的故事,其實特別讓人揪心。看了之后內心五味雜陳,常書鴻筆下的陳秀芝那么美麗端莊漂亮,他一定是深愛著她的,看他們當年的恩愛合影,可能兩個人都不會預料到命運會帶他們究竟到何處吧? 我們敬仰常書鴻先生的偉大,但是我們也不要去咒罵陳秀芝的薄情寡義,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現實主義者。 今天的敦煌后山上,有一片墓地,常書鴻先生就長眠在這里,和他葬在一起的,不是陳秀芝,而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李承仙。 常書鴻故居。 簡介。 臥室兼書房。 飯廳。 客廳。 常書鴻辦公室。 辦公室。 ![]() 畫室。 常書鴻年表。 青年時代常書鴻。 留學法國常書鴻。 40年代中期常書鴻。 50年代中期常書鴻。 60年代中期常書鴻。 70年代中期常書鴻。 常書鴻學術研究展室。 常書鴻文集。 展室局部。 常書鴻作品。 磨房。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這座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是中國唯一的石窟類文物保護研究陳列機構。它與莫高窟隔河相望,占地面積二萬多平方米,是由日本政府無償援建的。陳列中心于1992年2月開工,1994年3月落成。 ![]()
![]() 第一展區是八個1:1復制洞窟。均屬各時期的杰出代表窟。展現了自十六國至元代一千年間敦煌石窟藝術的風采。這八個復制洞窟還是活動的,可以一片片取下后運往外地展覽。 ![]() 復制洞窟分布圖。 敦煌莫高窟十六國時期的第275窟 ![]() 西魏第249窟 ![]() ![]() 西魏第285窟。 ![]() ![]() 隋代第419窟。開鑿于隋代,洞窟平面呈方形,前部為人字披頂,后部為平頂,西壁開一龕。龕內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畫尼乾子、鹿頭梵志,龕外左右側畫有維摩詰經變。東、南、北壁畫有千佛,南北壁千佛中央畫說法圖。窟頂后部平頂畫有彌勒上生經變,東王公(帝釋天)、西王母(帝釋天妃)乘車出行;窟頂人字披畫有大型法華經變、須達拏太子本生、薩埵太子本生。 ![]() 隋代第276窟。此窟壁畫以精美的“疏體畫”而聞名,南壁通壁畫阿彌陀佛說法圖,北壁通壁畫彌勒菩薩說法圖,西壁龕外兩側畫維摩詰經變(南側為文殊菩薩,北側為維摩詰),東壁門兩側各畫一位天王(南側已毀)。 ![]()
![]()
![]() 盛唐第217窟。建窟時間約為唐朝神龍至景龍年間(705—709年)。洞窟形制為覆斗頂殿堂式。西壁龕內僅存佛像一身,為清代重修。此窟壁畫保存完好,結構精巧,線條細膩,色彩鮮艷,藝術技巧臻于成熟,呈現出一派富麗堂皇的大唐氣象。 ![]() 左邊是南壁壁畫《法華經變》。 ![]() 右邊是北壁壁畫《觀無量壽經變》。 ![]() 元代第3窟。 ![]() 洞窟門口的千手千眼觀音像。 ![]() 第3窟是敦煌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全窟作成沙泥壁面,上敷薄粉,繪製濕壁畫。 ![]() 北壁。千手千眼觀音像,描繪衣裙巾帶,時而筆勢圓轉、酣暢,時而筆力勁拔頓挫,表現出錦、絹、棉、麻等不同的質感。人物面部、肢體則用遒勁的鐵線勾勒,自然、勻稱、豐滿、細膩,造型準確。千手千眼的描繪一絲不茍,千姿百態。中國人物畫的各種線描,幾乎已薈萃一壁,和諧統一,標志著元代繪.畫藝術的高度發展。 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主室呈方形,前室橫長方形,甬道長而闊。壁畫除窟頂坍毀,前室和甬道為五代重修外,主室四壁均保存唐代原貌。主室前壁(西壁)門兩側為文殊、普賢變;右壁(南壁)為觀無量壽經變;正壁(東壁)為八大菩薩曼荼羅;左壁(北壁)為彌勒經變。此窟大致建造于吐蕃占領瓜州初期的中唐時期。 ![]() 正壁的八大菩薩曼荼羅,居中為盧舍那佛,著菩薩裝束。八大菩薩現存文殊、彌勒、地藏、虛空藏四尊,密教圖像的出現,與不空大師河西傳密教有密切關系。 ![]() 北壁為彌勒經變。 ![]() 南壁為觀無量壽經變。 ![]() 西壁門的南北兩側對稱繪制文殊變和普賢變。 ![]()
![]() 第二展區“敦煌石窟文物陳列”,展出敦煌石窟出土的文物精品,設有敦煌莫高窟的創建、敦煌壁畫摹本珍品、敦煌石窟的創建過程和畫工繪制洞窟使用過的繪畫工具、莫高窟發現的精美的古代比值織物、藏經洞發現的古代寫本真跡、敦煌花磚藝術等陳列單元。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敦煌石窟的發展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物。 當地出土和征集來的敦煌文物。 ![]()
![]()
![]()
![]() 沙漠瑰寶-敦煌石窟經典洞窟復制展。 洞窟制作過程圖一。 洞窟制作過程圖一。 洞窟制作過程圖一。 洞窟的畫師與工匠來自何方? ![]() 什么人出資開鑿石窟。寺院僧侶、豪門貴族、戌邊將士、庶民百姓、少數民族。 ![]() 壁畫如何繪制的? 總體設計。 按比例分墻面起稿。 粉本刺孔。 著色。 勾線。 ![]() 地仗制作。地仗是石窟壁畫的載體,可以說是壁畫的“基礎層”,壁畫的“基礎層”是繪制壁畫的第一個步驟。 ![]()
![]()
![]()
![]()
![]() 塑像制作過程。 ![]()
![]()
![]()
![]() 畫工繪制洞窟使用過的繪畫工具。 ![]() ![]()
![]()
![]()
![]() 敦煌花磚藝術。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展區的第二主題展覽陳列的是,主題為《歷程》——講述敦煌石窟藝術背后的故事大型圖片展,記錄一個世紀以來,幾代莫高人在工作、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面隨時代變遷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與發展;并詳實地記錄了莫高窟藏經洞,在1900年發現后,被法國人伯希和盜取經卷第一現場圖片。同時,還有大量的圖片傳遞給公眾的信息是,1944年在有識之士的奔走呼吁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后,一批又一批美術研究專家、考古學家、文物保護專家和學者來到敦煌,在食不果腹艱難困苦條件下,進行著探索、保護、研究。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幾年,大繁榮大發展的環境下,先進的科學保護技術在莫高窟壁畫、彩塑,環境治理與改造得到廣泛應用,碩果累累,使得敦煌莫高窟煥發了青春。此展覽共展出圖片一百五十余幅。 展廳局部。 展廳局部。 歷程。 ![]()
![]()
![]()
![]()
![]()
![]()
![]()
![]()
![]()
![]()
![]()
![]()
![]()
![]()
![]()
![]()
![]()
![]()
![]()
![]() 搶救性保護。 敦煌洞窟歷史的對比。 ![]()
![]()
![]() 科學保護。 ![]()
![]()
![]()
![]()
![]()
![]()
![]()
![]()
![]()
![]()
![]()
![]() 第三展區(位于陳列中心展廳的二樓)是輔助展區,可以舉辦各種展覽和專題文物陳列。現在展出的是一個主題為《 雪域天界佛土》的藏傳佛教青銅造像展。 ![]()
![]()
![]()
![]()
![]()
![]()
![]()
![]()
![]()
![]()
![]()
![]()
![]()
![]() 參觀完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