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啟升院士工作站里又出好消息:在經過一年多的研發后,“貝—藻—參”這種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試驗成功。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碳,在威海的海底實現“安眠”。 在桑溝灣海域里,通過水下攝像實時視頻中可以看到,海底深處在由石頭、廢舊漁船、水泥樁構筑的海洋樂園中,綠色海藻附著其上,海參則悠閑地“匍匐”在海底人工構造礁石上,一派生態和諧景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房景輝博士說,正是海參這位新“成員”的加入,才使得新養殖模式試驗成功。 一枚海參,怎么固碳?房景輝介紹,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將產生的氧供給魚類貝類,而魚類貝類海參等海洋動物排出的碳再回送給藻類用于光合作用,從而達到生態平衡。更令人稱道的地方是,它們在生長過程中,還能“吃掉”空氣中的碳,“吐出”顆粒有機碳,在微生物作用下,變成惰性碳,由此也就完成了固碳的過程。 目前,唐啟升院士工作站已經開發了“貝—藻—參”“魚—貝—藻”“鮑—參—藻”等淺海筏式、底播多種形式的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年固碳量在11萬噸以上,這相當于在陸地上植樹造林15萬公頃。 有“新動作”的,不僅唐啟升院士工作站。11月28日,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圍隔海上實驗平臺在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確權海域進行布放,這將監測海帶養殖過程中產生有效碳匯的相關數據,從而為太平洋學會團體標準申報提供數據支撐。 作為行業的領路人,唐啟升、焦念志兩位院士工作站即使是單獨出現在一個城市,都足以引起行業的關注。而今,兩位頂級大咖同時“相中”威海,并設立了工作站,是因為威海是海洋大市,擁有藻類貝類養殖、海草床等藍碳資源,有發展藍碳經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有兩位院士大展身手的“舞臺”。 得益于兩位院士的到來,威海成為國內開展藍碳研究最早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市開展藍碳研究的團隊穩定在100人以上。 在高端科研團隊引領下,全市的漁業產業鏈條也實現了不斷拉長。 在威海世代海洋有限公司,生產設備高速運轉。三天后,這批價值100萬元的海帶肥產品,將發往廣西地區。 來自遼寧、山西的訂單,還正在等待生產設備的“檔期”。公司辦公室主任于紅娜說,企業年產海帶肥能達到10萬噸,產品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不只是海帶肥,在這里從粗加工的海帶絲、海帶結,到高附加值的海帶糖、海帶脆片等產品琳瑯滿目,精深加工讓一根海帶“長”出了更長、更具價值的產業鏈。 在高附加值這一“吸盤”下,威海貝藻等碳匯漁業產業種養殖量逐年提升,今年預計貝類產量將達130萬噸、鮮藻類將達220萬噸,年增速超10%。 有數字統計,一年來威海海洋漁業碳匯量達到140.17萬噸,相當于新增造林約61萬公頃。 【科普鏈接】 威海碳匯漁業以貝類藻類為主 想要了解碳匯漁業,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碳匯。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海洋活動、海洋生物吸收等各項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碳匯漁業,就是充分發揮碳匯功能,直接或間接吸收并儲存水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進而減緩水體酸度和氣候變暖的漁業生產活動。 據了解,在威海設置了院士工作站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唐啟升是國內“碳匯漁業”理念的倡導者。 根據聯合國相關組織的研究,海洋生物固定了全球55%的碳,可見海洋生物在固碳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威海海岸線總長近千公里,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超一萬平方千米,占全市近岸海域總面積的9成多,非常適合“碳匯漁業”的發展。威海市海水養殖產業發達,養殖品種囊括了魚、蝦、貝、藻等,其中貝類和藻類是最主要的碳匯漁業養殖品種。 碳酸鈣是貝殼的主要成分,約占95%。海水貝類通過直接吸收海水中的碳酸氫根形成碳酸鈣的方式來匯碳。此外,貝類濾食能力強,能夠從海水中濾食微藻、有機物顆粒等,滿足自身軟體組織生長需求,這個過程固定了微藻和有機物顆粒中的碳。 我省高度重視碳匯漁業發展,在日前召開的“發展碳匯漁業科技、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學術研討會,以及“山東省漁業碳匯工作研討會”中,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在碳匯漁業的發展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全省海水貝藻養殖年均產量450萬噸以上,每年可從水體中移出的碳量為25萬至30萬噸,相當于每年移出110萬噸二氧化碳,直接節省造林價值近10億元。(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楊彩明 沈道遠 通訊員 胡紅智/文 資料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