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粘濁,如油入面。 濕性粘濁,如油入面,就是痰毒。 傷科上看,寒濕相依,寒凝成濕,濕又聚寒。 而寒濕,并不是平白無故而來,是來之于傷瘀。 人的皮肉血筋骨,受跌打損傷,勞損過度,首先引起的是瘀阻。 瘀阻,人體的適應程度高,錘錘按按揉揉,血氣通了就忘記了。 但是一切瘀阻,并不是錘錘按按揉揉就好了。 瘀阻了,會使人體一些不好的東西日積月累的停留在那個地方。首先是陽氣不行,造成寒凝,寒凝成痰濕。痰濕的主要成分是不能及時排除的瘀血和尿酸,所以,跌打損傷勞損過度久年之后的反映就是酸痛。酸是由于尿酸的刺激,痛是因為瘀血造成氣機不通,不通則痛。 久年積傷,發展過程是:傷→瘀→寒→濕→痰。 治傷的方法,需要化瘀,同時,更要袪寒。 只有袪寒,才能驅濕消痰。 瘀和寒,都能內消,濕與痰,成形之物,人體的組織,雖然也能內化,但畢竟久年累積太多,一時半會難以吸收消散,只有收集之后,通過體表排除才是快速之道。 這就是為什么,一些膏藥,治傷,貼上了有效,沒貼了又是有毛??? 沒有拔濕拔痰,治療并不徹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