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2021年5月至6月,著名實證型學者、生命學家潘麟先生用了近一個月時間,完整講授了王陽明傳記和《傳習錄》。現由東方生命研究院將其精心制作成“陽明心要”系列課程,以公益行和視頻課程等方式面向大眾。 學員們在參加完學習后,陸續分享了自己學習的體會和心得。即日起,本平臺將擇優發布相關文章,期望更多的人能借此走進陽明心學,自覺踐行“致良知”之教,敬請關注。 人生是一場覺醒的歷程 文/于秉良 機緣巧合,在一位學長的引薦下,我有幸聆聽潘麟先生講授的“陽明心要”,豁然醒悟! 對于陽明心學,鄙人早有接觸,但認知粗淺,始終未能窺其全貌,對于其思想精要也認識淺薄。在為期兩天的儒家經典公益行——陽明心要課程中,潘麟先生高屋建瓴,旁征博引,通過大量的歷史案例和生動的譬喻為我們展示了儒家文化發生、發展、演變的脈絡,既揭示了當代陽明心學研究的弊病,又彰明了陽明心學乃內圣心法的要義。其解說之精辟,令人嘆為觀止! 先生縱橫五千年、貫通中西的大歷史觀,令人眼界開闊; 先生因中國儒家的沒落而悲憫無限的情懷,令人淚目; 先生對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之別鞭辟入里的分析,講到精妙處,令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兩天的課程學習下來,我沒有感到絲毫困倦,甚至沒有任何走神,幾乎是全神貫注,如癡如醉,越聽越清醒,越學越喜悅。這種喜悅是來自心靈深處的,來自生命深處的,持久而深刻。隨后的這幾天,先生授課的精彩片段依舊縈繞在際,清晰悅耳,乃至夜里做夢也綿綿不絕,整個身心充滿喜悅。 先生講到自上古先賢,從堯、舜、禹到孔子,再到王陽明,一直心傳著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圣圣相傳,根脈不斷,正是儒家的精髓,儒學的正宗。后世儒學都不過是對這十六字心傳的踐行和注解。古圣先賢當年的思想言論一定不止于此,那卷帙浩繁的儒學何其廣大,何其磅礴,為何唯獨這十六個字被如此重視,且口口相傳至今呢? ![]() 大道至簡,蓋因這十六字心傳是上古時期圣賢們明心養性之法,是最精要的概括。到了王陽明這里,更是把儒學濃縮成了一個“心”字。儒學即“心”學。那么陽明心學的核心要義是什么?陽明在龍場悟道,究竟悟到了什么?他的“心學”里的“心”到底是什么?這個“心”與“人心惟危”的“心”有何異同?與“道心惟微”的“心”又有何異同?聽了先生的課,我終于有所領悟。 “人心惟危”,“人心”是說每個人的身心所見都是基于后天的、形而下的、止于感性和知性的經驗智慧認知,而這種認知是極其膚淺的、片面的、局限的和蟲洞化的。事實上,在經驗智慧里,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坐井觀天”,每個人都困在自身經驗智慧的“井”里,卻以為自己看到的“天”就是全部,極其可笑。以這種局限的所見來指導我們的人生,是極其危險的,猶如在沙漠里蓋樓,根基不穩,終將倒塌,所以說“人心惟危”。陽明先生所傳“心學”之“心”自然不是指這個“人心”。 而“道心惟微”中的“道心”,則是說能夠體悟大道,或者說與道合一的“心”,是德性、心性,是與生俱來的、通透光明的“明德”之心。《大學》第一句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明德”指的就是“道心”。“明明德”就是彰明內在的德性,讓心光明,止于最美好的境界。“道心”之“心”是先天的、形而上的、理性的先驗智慧。這與老子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的“道”本為一體,也與佛經中說的“空”不謀而合。凡夫俗子只把身心之眼耳鼻舌身意的所見、所聞、所感、所知當作自己,乃至當成生命的全部,而對于那個與生俱來、無所不生、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的“道心”竟然一無所知。蕓蕓眾生,終其一生都在舍本逐末,碌碌無為,迷惑其中,無明而終,不免令人唏噓!可見,陽明心學的“心”正是“道心”,而非“人心”! 蕓蕓眾生之所以不知“道心”,只知“人心”,是因為“道心”是“惟微”的,不容易把握。《道德經》中講:“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也可襯托出“道心”之微妙。“道心”只可以內悟,無法向外求得。向外求,越求越遠;向內求,瞬間可達。當年,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通達的就是此“道心”。 雖然“道心”如此微妙,深不可測,但并非無法企及。如何能夠通達“道心”呢?十六字心傳講得很清楚:惟精惟一!十六字心傳前兩句是對“人心”和“道心”的描述,以“人心”的“危”襯出“道心”的“微”。“惟精惟一”則是達到“允執厥中”的不二法門。“惟精惟一”可以稱為“精一”工夫,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不斷超越自我,最終學達性天,將所有的一切都轉化為“一”,此時就得“中”了。 ![]() “中”是什么?《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程頤對此也作了深入的表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中庸的“中”與十六字心傳“允執厥中”的“中”一脈相承,描述的就是那個天下的正道,是一種“未發”的狀態,也就是“惟精惟一”的“一”。而得“一”的過程在于“精”。這里的“精”是工夫,而“一”是主體。“精一”的過程正是儒家所講的“下學上達,學達性天”。“下學”為工夫,就是“精”;“性天”為本體,就是“一”。 “允執厥中”是“惟精惟一”的結果;“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結果;“致知”是“格物”的結果。由此可知,自古圣先賢以來的儒學傳承是一脈相承的,其道一也,是一不是二。 儒學起源于上古文明,經堯、舜、禹等,傳承到孔子編輯整理,再到春秋戰國以孔孟為核心的儒學后人不斷發展,終成中華文化的主要流派。到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更是成為皇家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歷經數朝而屹立不倒。直至南宋,通過程朱之手,儒學再次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之后一千多年直至清朝滅亡的數個朝代億萬學子的教科書。 可以說,儒學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基因,是中華文明的獨特稟賦。可自“陽明心學”以后五百年來,儒學不斷沒落,乃至遭到批判和唾棄,甚至無人問津。儒學到底出了什么問題?不能不令人深思。 通過本次儒家經典公益行——陽明心要課程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儒學的本質乃是“內圣”之學,即通過內省和踐行,向內探尋那個與生俱來的天性(或曰“德性”“自性”“良知”“仁”)。當我們找到了這個自在的、自生的、自明的、自覺的、自得的天性之后,生命自會朗現光明。須知生命自身是光明的、圓滿的,用佛家的話說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只是普通人肉眼凡胎,貪嗔癡慢疑五毒俱全,遮蔽了生命自性的光芒,使得我們顛倒妄想,舍本逐末,終日執著于外物,而愈行離自性愈遠。當一個人修為達到“內圣”之境,即心性彰顯了,彼時生命光明了、通透了,黑暗自會消失,煩惱立即不見,生命的終極解脫當下實現。這才是儒學追求的終極境界。 ![]() 朱熹終其一生筆耕不輟,著述可謂汗牛充棟,雖把整個四書全部重新注解整理,但他卻曲解了古圣先賢的儒學精髓,將“內圣”之道導向了“外王”之學。朱熹所講的“格物致知”與王陽明的“格物致知”雖然字字不差,但是方向和境界卻是天壤之別。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形而下的、向外求索的,研究的是心外之物。他將“心”和“理”完全分開,形成二元對立的格局,積累的是后天經驗智慧,發展出來的是自然科學。可惜生不逢時,朱熹先生的“格物致知”不僅未發展出自然科學,反倒將儒學的根本丟了,無意之中荼毒學人,貽害了后世近千年,可謂禍患無窮。 直至王陽明發展出“心學”——與其說是發展出,不如說是重新繼承和續接了古圣先賢的儒學正脈,儒學的光輝思想才得以重見天日。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有別于朱熹之學,其“格物致知”是形而上的、向內求索的,研究的心內之道。他提出“心即理”“心外無物”,認為心與萬物本身就是統一的。王陽明所指向的是先驗智慧,要發展的科學是生命科學,這才是生命的大本!《大學》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陽明先生的心學,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因。“內圣”是本,而“外王”是末。“內圣”是因,“外王”是果。沒有“內圣”之道的指引和照見,就不會有“外王”的顯達和成就。同樣,沒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圣”修為,就不會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功。也因此,“立德”是根本,是內圣之道,而“立言”“立功”則是末流,是外王之術。不先“立德”而追求“立言”和“立功”是舍本逐末、徒勞無功的愚蠢之舉。 從朱熹到王陽明,儒學從外王轉回到內圣,歷經了數百年時間,完成了一次漫長的“精一”,終究重新得“中”。而陽明心學雖重振儒學之光,可在歷經了五百多年的挫折與動蕩后,卻日漸黯淡,乃至蹤影無存。儒學沒落至此,不知孔夫子在世,會作何感想? 當今世界,西學興盛,西風壓倒東風,人們在科學和拜物的自然科學引領下正朝著心外的廣袤世界一路狂奔。至于奔向何方,未來究竟是福是禍,誰也不知道。但古圣先賢似乎對此早已給出了答案。 我們并不是否定自然科學的價值,沒有自然科學的發展不會有我們人類今日的物質文明,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之所以日益強大,正是得益于自然科學的發展。但是只有自然科學,沒有生命科學,只求“外王”,而不求“內圣”,這不正是朱熹與陽明的根本分歧嗎?沒有“內圣”的“外王”,“外王”還有真正的生命力嗎?“外王”能保持方向的正確嗎?如此“外王”下去,人類真的有未來嗎?陽明心學之所以要重新回歸“內圣”,正是要為人類解答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當今之世,我們的自然科學已經發展得越來越快,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未來的人類甚至可以走出地球,乃至走出太陽系。一方面,我們對于外部世界的駕馭能力越來越強;另一方面,我們卻距離我們的內在真我越來越遠。人類已經“失道”,遠離了古圣先賢的教誨,因果顛倒而不知其害,終將自食其果。 儒佛道三家圣賢、大德都在啟發我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凡夫舍本逐末,苦苦外求,而不知道內在的自性才是我們人生的根本!外在的一切以及我們人生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不過是內在自性的顯化。因此,只有下足“精一”工夫,不斷去除身心思想中的不良之物,知行合一,讓自性的光輝照耀我們的人生,才是人生應有的終極追求。 ![]() 聽了潘麟先生的儒家經典公益行——“陽明心要”課程,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人生就是一場覺醒的歷程。我們本自覺醒,本來就是“中”,就是“至善”,可是后天的感官、身心讓我們的本心蒙上了塵土,迷失了人生方向。而修行就是從后天返還先天,為善去惡,去偽存真,棄丑求美,通過知行合一,不懈努力地在事上磨,克服人世間的一切困難和阻擋,終究達到徹底覺醒,實現生命的終極解脫,從而完成我們這一生的使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注: [1]湯漳平、王朝華譯注:《老子》,中華書局,2016,第95頁。 [2]同上書,第82頁。 [3]《二程遺書》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48頁。 圖片 | 東方生命研究院 潘麟先生新國學系列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