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題圖:古代星空本初子午線-長沙星 偶爾看到阜陽出土的漢初雙桿圭表、北斗28宿365孔星盤、赤道面支架,驀然意識到那是一架天文望遠鏡!(圖1)于是,思究四川出土的古代司南圓盤和流行古今的外方內圓司南盤,以及阜陽28宿栻盤、武威28宿栻盤(王莽朝),進而研究“察辰心而火出”等。其間,猛然犇出感覺,古代觀星授時的本初子午線,是“長沙”星。 為此,學玩星空軟件(Stellarium),驗證歲差和制作星圖。又近一月琢磨,只能確認,別無它途。 ![]() (甲)你應該見過流行古今的司南盤,盤外方內圓,外有三圈文字,內擱一把勺子。(圖2)再告訴你,這個盤的層層配置關系,歷朝歷代從未變更。為什么?因為它有深刻的天地時空吻合關系,不可更改。郭沫若等專家看淡了,當作傳統指南針,幾經周折,做成磁勺卻不能指南,導致中國歷史博物館等紛紛撤展。這個司南盤,將二十八宿、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八卦(后天方位),定格在相應的東南西北方位。這個盤的流轉方向,其深刻內涵被忽視至今。28宿是投影,即俯視圖,是逆旋(左旋),其它則為順旋(右旋)。后天八卦還有萬物周而復始的流轉之義,也少有人知。中央的勺子,象征北斗七星。斗杓指向氐宿(天秤座),這千古不易(恒星自行另當別論)。為什么要用活動勺子代替?你想象一下,圓盤中的勺子是望遠鏡筒,方盤是標示刻度的底座,一切就簡單了:它是一架天文望遠鏡!準確說,它是融觀星授時和定位測星的原理、實用一體圖示。 古代中國,很早就實現了以北斗為指針、28宿為刻度的天地合一授時方法。這個司南盤的星空背景,是“房昴為緯,虛星為經”。它是什么年代?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永恒、李勇2009年發表《二十八宿的形成與演變》,認為“房昴為緯,虛星為經”與“春分在昴”可以統一起來,其年代在公元前2176年,以其上下年限取中位數,則是公元前2335±159年。迄今4300年!你千萬別閃念:后人偽造。即便今天,推算遠古的星空,都只能大概。一個“武王伐紂”的時間,根據星象等就有40多種說法,相差100多年。這還只有3000多年。 ![]() 古人的智慧遠遠高出你的想象。虛星為經,是子午線,這是縱軸,從子夜到正午,很自然。房昴為緯,是卯酉線,晨昏線。東為卯,西為昴,卯昴對應。卯,昴,辰,晨,從字源學看,它與觀星授時密切相關。辰,辰星(后稱水星),伴日而出,加日頭,晨也。加日為時間,去日為天星。日出為辰,日落為昏。日出東方,非正東,日落為西,非正西。正東方稱卯,天星名房,正西方有昴星團,配酉。古人觀星多在黃昏,清晨多在房間,甚至還在睡覺。從星象看,房宿如心宿之屏風。酉是酒去水,酉加水為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酉時晚餐可飲酒。天上星空房昴相對,地上時間卯酉相對。“昏”,也可訓詁。日在氐下(氏或為氐省),氐,北斗所指之星,在房宿前,心宿出時已高企,其相對的時間已是黃昏。 (乙)還有更讓你驚訝的,中國觀星授時還要上溯兩千年。這就是“察辰心而火出”。對于星空知識,你不能局限于十二宮,還有更古久的中國28宿:春季星空是南方朱雀七宿居中天,井鬼柳星張翼軫;夏季星空是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秋季星空是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冬季星空是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請特別記住,中國星空坐標,還有北斗七星指向,因而更加科學和直觀。 迄今4300年前的“房昴為緯,虛星為經”“春分在昴”星空背景,是東方蒼龍第三宿氐宿東升時刻。歲差周期取25782年(至今沒有定數,多取2.6萬年以內),24小時一周天,1小時15度,4分鐘1度。對于歲差,1小時是1074年,4分鐘是71.6年!“察辰心而火出”,是心宿東升時刻。心宿有三顆亮星,心宿二即大火星(天蝎座α),又稱“商”星。“參商不相見”,即此。從氐宿東升到心宿東升,時差大約2.13h,折合歲差為2288年,用趙李說,即公元前4464年,或公元前4623±159年。迄今6700年!(圖3) ![]() (丙)你一定對經緯度有明確認知,沒有經緯度,天地時空就沒有起點。世界也需要統一時點。這就有了本初子午線。緯度0度是地球自轉軸決定的,經度0度可以定在任何地點,只考慮地球的話,但必須統一。否則,各自以當地子午線為標準,時空就沒法統一。現行的0度經線即本初子午線,就是這樣約定俗成的。這就有了國際日期變更線。(圖4) 1884年在華盛頓舉行國際子午線會議,采用了英國倫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舊址埃里中星儀的子午線(1957年后遷址),作為時間和經度計量的標準,這就是本初子午線。1968年開始,不斷用新技術校對,使地球坐標系的經度0點與本初子午線一致,往往只有不到1〞的差距。(圖5) 請注意,現行的0度經線和公歷安排,只考慮了時間長度的準確性和同一性,而絲毫沒有考慮星空背景。中國古代則不然,傳統的外圓內方司南盤,就有天地合一的考慮。 問題來了。中國古代有本初子午線嗎?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中國古代的本初子午線在哪里? ![]() ![]() (丁)你一定讀過“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因為它出自千年名篇《滕王閣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星空翼宿、軫宿相區分,地上廬山(指代九江、鄱陽湖)、衡山(衡山以南為衡州,湖南北部屬于荊州)相接壤。這就是古人的“分野”。所謂“分野”,古人根據星空景象,其中定位的就是北斗28宿體系,把中華大地按區域對應起來。例如:戰國分野,楚國在翼軫,衛國在室壁。更早的分野,是基于《尚書》。《禹貢》曰:禹置“九州”,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堯典》曰:“肇十有二州。”東漢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置并州。燕、齊遼遠,分燕置幽州,分齊為營州。于是為十二州也。”軫翼分湘贛,是楚國居軫翼的再分野。(圖6/7) ![]()
![]() (戊)你一定知道“長沙”,還知道“長沙”之名的來歷嗎?長沙人為了炫古,考證許多年,迄今也沒能定論。長沙之稱,有多古?哦,你千萬別跟我說“臨湘”。那陣子,“長沙”早已是大地名了,“臨湘”只是治所。“長沙”作為地名,典籍始于周成王慶典的禮單,“長沙鱉”。《逸周書·王會》載曰:“路人大竹,長沙鱉。”孔晁注:長沙鱉“特大而美,故貢也”。秦始皇立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集解》列有“長沙”。漢滅秦,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立“長沙國”。(《漢書·地理志第八下》)哦,提個醒,長沙故城南郊湘江東側,早在7000年前就有遠祖遺址——南圫大塘新石器遺址。圫,托水之地。 “長沙”之名,從何而來,說辭甚多,無非是考證“沙”“沙洲”的來源和傳說,但至今未有定論。將其推演成故事者:楊越人來湘,以江“沙”冠名,周初助周公征戰,被封為“長沙”方國。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營建洛邑竣工,沙族首領獻長沙鱉。 你還知道天上還有顆“長沙”星嗎?今天應該明曉了。“長沙”之地與天上“長沙”之星有關。天星測位稱名,直到吳國太史令陳卓統一全天星官,編成283個星官1464顆恒星的星表,中國古代沿用下來的星名,與地名及其方位和“分野”一一對應的,只有“長沙”星。(圖8) ![]() 問題來了。為什么只有“長沙”是地名、天星、分野一一對應?“長沙”星還有一個根本用途:本初子午線的南端標志星。 地域有范圍,范圍越大,兩地的經緯度差就越大。觀星授時,今天的觀星授時只不過更精準了,古人必須盡量減少視覺差。緯度差,影響觀星的升落時間;經度差,影響更大,4分鐘一度。本地子午線,能夠解決緯度差;本初子午線,才能解決經度差。例如:A地和B地相差15經度,A地子午線星空,B地相差1小時;相差90度就有6小時之差。當然,同一星空的范圍,由于緯度差而周邊有不同,但子午線為中軸的中天星空沒有差別。明曉這一點,你就會相信古人必然會確定本初子午線。觀星授時,發展到需要對周天星空進行觀測定位,換言之,只要圭表測出回歸年長度并把它與星空變換相聯系,就必會然確立本初子午線。這是可以自然而然生發的天文常識。(圖9) ![]() (己)你一定知道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只改“年號”,或許還知道秦漢以前只改“月建”,但絕不改紀年。歷朝歷代的“星官”和帝王,全都十分明白,紀年是根據星空天象確定的,“天不變道亦不變”,順應天道才能長治久安。先秦至漢初并無年號,在于“月建”。“月建”,又稱“建元”或“建正”。元,肇始。正,正月。簡單說,就是年初之月定在陽歷哪個月。中國一直使用陰陽合歷,就有一個陰歷陽歷每年如何同步的問題,其間還有回歸年的“歲差”(365.24219日)。今天稱“置閏”。夏歷,正月在春節,與今天相同;商歷正月,是夏歷的十二月;周歷正月,是夏歷的十一月;秦歷正月,是夏歷的十月。顯然,這越來越離譜,漢武帝采納“星官”建議,廢止秦歷,恢復夏歷。漢武帝廢止“建正”,創立“年號”用來“建元”,從此各朝沿用。改年號并不影響紀年,也就能延續至1911年的民國。 (庚)你想知道外方內圓司南盤的終極寓意嗎?(圖10) ![]() 外圈28宿,是星空定位。注意,28宿是投影的逆旋排布,即人在天外看天!這標示著地球古人是超越地球、超越星空來給天地時空定位:“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冠子·環流》)這是亙古不變的星空(北極星有2.58萬年的周期變化)。它是天地的本位方向。 中圈12地支,是時間定位。注意,為什么不用序數?因為它不只是時間,而是時點,即天地對應的時間點。12支可以表示序數,但序數不能涵蓋12支。古人很清楚,所以,夏商周秦“建元”(“建正”),分別稱“建寅”“建丑”“建子”“建亥”。 內圈10天干,是空間定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去當中兩干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定東南西北四向。空間是立體,人居天地間,視平面是左右前后,視立面是上下,用10干居中的“戊己”來表示。司南盤中心是斗勺,故隱去“戊己”。漢代有的28宿栻盤就有“戊”或“戊己”。(圖11) ![]() 最內圈,四正四隅之8卦,是旋向定位。它與12地支、8天干的旋向一致,卻與28宿相反,是順旋(右旋)。它表明天地的運動關系相反相成。古人為什么不采用今天的方法,星圖仰視,即俯看星圖為順旋?這一點很重要:俯視是天地本位,仰視是人的視位本位,再深了說,中國先哲已經知道地動天視動。另外,后天八卦還是生化模式。(《易圖新辯》已詳解)以人為例,始于南方“離”,離為火,火可化,可視為無;繼而西南“坤”,坤為地,五行為土,可視為母;繼而西方“兌”,兌為澤,五行為金,可視為澤潤;繼而西北“乾”,乾為天,五行為金,可視為父;繼而北方“坎”,坎為水,五行為水,可視為孕;繼而東北“艮”,艮為山,五行為土,可視為隆;繼而東方“震”。震為雷,五行為木,可視為動;繼而東南“巽”,巽為風,五行為木,可視為長;繼而南方“離”,離,火也,可視為化。五行是木生火,木生火才有輝煌和亮麗。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圖12) ![]() (辛)你一定通曉中國“十二支”、西方“十二宮”,但不一定熟悉“十二次”。別說今人多費解,即便古人也隔膜。“十二次”是12分周天星空,并對應28宿,但旋向相反。“十二支”是12分地上時空,也對應28宿喲。“十二次”和“十二地支”相比較,十二次是天上星空“12支”,十二支是地上時空“12次”。它的作用在于,突出星空和觀星有個潛在的相反旋向問題:天(恒星背景)沒有變,人的視角在旋變——自然是人所在的“地”在旋變。司南盤體現了這一理念。方盤是定盤,定盤是不變的。方盤的東南西北方向是不變的——星空是東蒼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當中是圓盤,圓盤是動盤,是旋變的——北斗星的指向是旋變的。既然定盤標明28宿星空不變,為何動盤讓北斗指向旋變,而且是反方向?這就視動——視位置旋變。司南盤正如此,定盤28宿是俯視(原有位置的投影),動盤是仰視,是視覺造成的旋變。它昭示的是,天不變,地旋變導致人多的視角旋變,于是感覺星空在旋變。“十二次”就在于突出視旋動這一理念。后人覺得“十二次”之名詰屈聱牙,而改用后天八卦替代,并賦予更多內涵。(圖13) ![]() (壬)你千萬別淡看了古人觀星授時的頂級智慧。其實不奇怪,《圣經》所謂:“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一個全民需要準確計時的漫長年代,必然也只能向天地求索,從而發現很多規律。我們今天有鐘表、有手機,計時或紀時都不是問題,自然不會專門關注觀星授時,只因為前人和專家已經為你做了。在一些直觀可以解決的問題上,千萬不要用你的常識推論古人的常識,古人“晝測日影,夜觀極星”的觀星授時,就是如此。明代顧亭林《日知錄》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這里說說“七月流火”,因為迄今為止的權威解讀,很不準確。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是夏歷,大約相當于陽歷6月。這“火”有兩解:日用之火,天星之火。直譯:七月天熱得像火在流淌。七月大火星在天空流過。 大火星,即心宿二(天蝎座α)。查北京天文館監制的星盤、Stellarium星空軟件,大火星東出時間是6月上旬19時、7月上旬17時左右;西落時間是6月底7月初2時,7月底8月初子夜(0時)。17~19時是酉時,古代觀星的初昏時間。(圖14) 大火星西落時刻的星空,中天是天鵝座;西側,天鷹座剛過、天琴座已過子午線;東側,摩羯座開始進子午線,寶瓶座、飛馬座還有距離。用中國星名來看,天津四(天鵝座α)和摩羯座β一東一西在子午線附近,織女星、牛郎星前后過了子午線,東側沒有特別耀眼的亮星。北天,五車二(御夫座α)和昴星團(金牛座η等)初現。南天,天蝎座,即心宿、尾宿,即將依次西落。這星空,捱到黃昏(酉時),17時是11月半,19時是10月半。已經秋末冬初了。 于是,“七月流火”的正解應當是:夏夜看到織女星、牛郎星雙雙過了中天,西邊還有一顆亮星,這就是大火,即將西落。這就是夏季接近尾聲了,雖然“秋老虎”還很熱,但需要提前準備秋衣了。這就“七月流火”的生活含義。當然,這里說“7月”是陽歷,按夏歷則是陽歷6月,夏季之熱正當時! 再于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直譯應該是:七月,星空流過大火星,夏季炎熱似火流;九月開始換穿衣服了。豳,今陜西彬縣地區,緯35度左右,“九月授衣”,指陽歷8月是說得過去的。 ![]() (癸)剩下的問題就是:中國古代的本初子午線,為什么一定是“長沙”。 長沙星,是南方朱雀軫宿的一顆星。軫宿四顆亮星,西方稱烏鴉座(corvus)β,γ,ε,δ,兩對角各有一顆次亮星(烏鴉座α,η),當中的下方還有一顆稍暗的星,那就是稱“長沙”星,西名烏鴉座ζ,經度約12.345h,南緯約22.222度。(參圖8) 公元前2335±159年,距今4300年,中國古人就確立了“房昴為緯,虛星為經”,即虛宿星宿為星空子午線。公元前4623±159年這個年代,距今6700年,中國古人已經準確運用心宿東出定季節。再告訴你,這個“察辰心而火出”的年代,軫宿居中天,長沙星在子午線附近!確立本初子午線,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圖15) ![]() 這時的星空,什么特點? 春季是朱雀(十二次稱“鶉”鳥)橫亙中天。軒轅十四(獅子座α)是春季朱雀星空的標志性亮星。它上方是北斗七星,再上是北極;下方是鶉鳥(朱雀)弧衛。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沒有很耀眼的亮星,居中的柳星張三宿在“十二次”中對應“鶉火”。朱雀之首井宿之下有南河三(小犬座α,0.4等)和天狼星(大犬座α,-1.46等,全天最亮的恒星)兩顆亮星,它倆與參宿四(獵戶座α,0.05~0.18等)形成冬季白虎星空“大三角”。春季逐次西落,只剩南河三。 夜晚,鶉火三宿(柳星張)逐一走出子午線,預示著心宿即將登天。翼宿過子午線,心宿全出。這時人間已3月,中國(北半球)是春天的驚蟄和春分時節。 心宿東升,全年從黃昏到清晨的具體時點,是12月初7時、1月初5時、2月初3時、3月初1時、3月半子夜、4月初23時、5月初21時、6月初19時、7月初17時,換成十二辰,就是12月卯時、1月寅時、2月丑時、3月子時、3月半子夜。遠古之人沒有鐘表,怎么確立標準時點?子夜子午線。子夜可以借助相差90度的此星與彼星通過子午線和晨昏時點的關系來確定。 這是一個怎樣的可見星空?東邊心宿三星(心宿二即天蝎α)已經全出,西邊是井宿(雙子座)高掛,參宿(獵戶座)剛落完。中天,軒轅騎乘鶉鳥(即朱雀)高飛在天,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龍頭、龍身全出,只有龍尾(尾宿箕宿)未出,這正是《周易》乾篇九四“或躍在淵”的星象,如此,“飛龍在天”(《乾九五》)還能阻擋么?軒轅騎鶉,鶉鳥騰飛,蒼龍出淵,這都是典型的中華文化。(圖16)何謂“軒轅”?黃帝,號軒轅氏,本姓公孫,后改姬姓,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軒轅星,始于天貓座第三亮星天貓10,至天貓座α,連接獅子座的獅頭至前足。(圖17) ![]()
“察心而火出”,既然是軫宿居中天,就需要在軫宿中定一個定位星,軫宿四星有30分鐘寬度,以啥為定準?軫宿居中有長沙星。天然巧合,水到渠成。從地理位置看,山西河南湖北湖南處于中華古文明的中軸線。(圖17)長沙星,就是古代觀星授時子午線的南端。這樣,夏朝洛陽也好,商朝商丘、安陽也好,周朝西安也好,都有了一個統一的子午線:北極星至長沙星。因此,歷朝歷代不改紀年,因為心中有敬畏:星空有本初子午線,“天不變道亦不變”。所以,湯滅桀,周武滅紂,秦滅六國,楚漢滅秦……民國滅清,竟無一動紀年。而不像西方,凱撒、奧古斯特亂刪2月,高利格里暴砍10日。 當然,要準確畫出“察辰心而火出”的本初子午線,還要推算出當時的北天極。北極沒有恒星,北極星是變動的。公元前3000年接近右樞,公元4000年前后,北極在仙王座γ星附近,公元14000年前后,天琴座α星(織女一)附近。(圖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