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包惠僧(1894~1979)湖北黃岡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早年加入共產黨(中共一大代表),后脫黨,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國民政府內政部參事,戶政司長;建國后任國務院參事。 包惠僧(1894-1979),湖北黃岡人。又名晦生,別名鮑一德、包生,號棲梧。1921年7月,受陳獨秀委派與陳公博代表廣州區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以中共黨員身份加入國民黨,在廣州參加國民黨工作,歷任中央黨部黨員訓練班委員,兼任廣東大學師范部教員,鐵甲車總隊政治教官,滇軍干部學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任黃埔軍官學校教導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1師第1團黨代表,第22師黨代表。八一起義后,與中共脫離組織關系。 1930年參加發起成立第三黨,后脫離第三黨恢復國民黨黨籍。后在國民黨湖北省主席兼國民政府武漢行營主任何成浚幕下任參議。1931年起任蔣介石的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議、軍事委員會秘書兼中央軍校政治教官。1935年任國民黨政府防空委員會編審室主任兼第四處副處長。1936年至1948年,任國民黨內政部參事、戶政司司長、人口局局長等職。1948年后舉家遷往澳門。1949年11月從澳門回到北京。1950年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同年12月畢業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研究員、參事。1957年4月起任國務院參事。1979年7月2日病逝于北京。 14、顧祝同(1981~1987)江蘇漣水人,黃埔軍校戰術教官,管理部主任;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三戰區司令長官,臺灣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代“國防部長”。 顧祝同(1893年1月9日-1987年1月17日),字墨三,江蘇省漣水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辛亥革命爆發后,曾參加革命軍。1921年冬,到桂林投奔孫中山,任粵軍許崇智部軍事教導隊區隊長。1925年參加東征后,歷任國民革命軍師長。1927年后,歷任第九軍軍長、第一軍軍長、第十六路軍總指揮、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國民黨四大中央執委、江蘇省政府主席、五省"剿匪"北路軍總司令、重慶行營主任、貴州綏靖主任、省府主席、西安行營主任等職。 抗戰時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1941年發動皖南事變。抗戰勝利后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去臺灣后任代國防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1987年1月17日在臺北逝世,享年94歲。 15、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人,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共產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聶榮臻,1899年12月生,重慶江津人。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中央軍委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紅軍東路軍政委。抗戰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 建國后,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16、張治中(1890~1969)安徽巢縣人,黃埔軍校入伍,任總隊代理總隊長,軍官團團長,教育長,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早年加入國民黨;后加入民革,湖南、新疆省主席,軍委會政治部長,國共和談國民黨首席代表;解放后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文白,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鎮洪家疃人。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參加學生軍。1916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24年后,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長、軍官團團長。1926年參加北伐,1928年后,任國民政府中央軍校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第四路軍總指揮、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參加中日淞滬會戰。抗日戰爭勝利前后,任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1945年,調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兼年團書記。 1949年4月,張作為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率國民政府代表團赴北京與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談判。當和平協定被國民黨拒絕后,張治中留在北京。9月,致電陶峙岳將軍和新疆包爾漢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 17、葉劍英(1897~1987)廣東梅縣人,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宜偉,字滄白,廣東梅縣人。1917年入云南講武堂。參加創辦黃埔軍校,出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1927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土地革命時期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北軍委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區司令,閩贛及福建軍區司令員,紅一方面軍和軍委參謀長。193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參謀長。10月,任八路軍駐南京代表。1941年2月返回延安,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兼十八集團軍參謀長。 1947年返回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書記、軍委副總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48年5月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1948年12月,任北平市市長兼軍管會主任、北平市軍管會物資接管委員會主任。后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10月22日病逝于北京。 18、陳繼承(1893~1971)江蘇靖江人,黃埔軍校教官,教育長,國民黨陸軍中將,一軍軍長,華北“剿總”副總司令,臺灣“總統府”戰略顧問。 陳繼承,1893年出生于江蘇省靖江,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戰術教官。早年先后就讀于江蘇陸軍小學、陸軍第四中學、保定軍校。 參加兩次東征,東征后調任黃埔軍校教導團第四團團長。1924年被聘為黃埔軍校中校教官。北伐戰爭因汀泗橋一戰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師師長。1932年,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洛陽衛戍司令,負責衛戍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機關事宜。在1932年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的第四次大規模"圍剿"時,任中路軍第二縱隊指揮官。抗日戰爭爆發后,陳繼承負責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本部遷往中國西南,仍任該校教育長,并兼任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官教育隊隊長。后在重慶閑居近兩年。1944年春,任重慶衛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44年12月,調任川鄂陜甘邊區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職務。 1945年2月,調任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駐湖北恩施。1948年10月30日,他任南京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下野之后,他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 1949年春,他先后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廣州、重慶,后來遷居香港。1950年5月,陳繼承奉召來到臺灣,仍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52年10月退役,此后任臺灣招商局顧問、臺灣交通銀行監察等職務。1971年12月10日,陳繼承病逝于臺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