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陣驚寒為何聲斷衡陽之浦 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北雁南飛,到此為止,故而得名。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中有:“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歸。”柳宗元過衡山時也寫下“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時。”至于王勃的“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流傳就更廣了。衡陽以南雁聲甚少,是有科學道理的。 竺可楨先生的《物候學》說,冬初日照縮短,氣溫降至10℃以下,可激發雁南飛。若日照增長,氣溫穩定在3℃以上,可適于雁的居留。湖南地處亞熱帶,有趣的是正好處于我國冬季最冷一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以南,8℃等溫線以北。一月份平均氣溫4~6℃,冬季日平均氣溫0℃的天數10天左右,雪日5~10天,日照又比北方長。回雁峰以北,處于冬季10℃等溫線以北,宜于大雁留居。洞庭魚米之鄉物產豐富,衡陽以北地勢低平,不僅有廣闊的洞庭湖面,且沼澤港汊縱橫,水庫、池塘、水田密布,又極少封凍。雁是水上游禽,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中,白天在水中有魚蝦可覓,田中有遺谷可尋,夜有湖洲蘆葦可棲,或飲或啄,或嬉或棲,實在相宜。若再南飛,氣溫高于10℃,日照增長,對遷飛有抑制作用。況且幾經長途跋涉,體力大耗,再渡南嶺,山巒起伏,水面極少,食宿之地難尋,要遠翔南海之濱,體力難持。于是大雁不再南飛,選擇洞庭湖畔安營扎寨,樂度嚴冬,故衡陽以南雁聲甚少。 但雁也并非絕對不越南嶺,少數雁群體力較好,有時也直飛南海之濱,也有的先在洞庭湖畔休整,補充營養,待體力恢復后再南飛。如有大量雁群越過南嶺,則可能是因為當年冬季洞庭湖畔氣候異常,河湖封凍,氣溫太低,食宿之處難尋,為了求得生存,只得繼續南飛,尋找適宜越冬的場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