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女生來問: 我今年29歲,過年馬上30了,還沒有男朋友。 家里人一直在催,其實我自己也著急,但就是找不到男朋友,該怎么辦? 下面就說說我個人的看法,部分看法可能會比較直率。 但通常來講,有些問題直白點說,可能會更有效,更有利幫你看清癥結的所在。 一,女生說是想要找對象,但是整天宅在家里不出門。 現代人特別是九零后、九五后非常宅,這一點不論男女都一樣。 原因無他: 游戲太好玩了,手機太好耍了。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并不需要外界的幫助,自己在網上隨便劃拉劃拉就能自得其樂。 已經工作了的職場人,在此基礎上還要再加一條: 平時工作太忙,工作壓力也大,而且現在大部分公司都是大小周,有些公司甚至是單休。 這樣的情況下,好不容易歇一天,確實是只想在家待著,哪兒都不想去。 我有個閨蜜在互聯網公司做HR,她說這幾年新入職的年輕人,越來越難調動了。 他們公司挺有錢的,老板也大方,平均每個月團建兩到三次。 每次團建都是選擇在非常高大上的場所,就是那種月薪幾千的打工人不敢奢望的地方。 而且項目也很好,比方說攀巖、密室、高檔的spa等等。 閨蜜作為九零后,深知現在年輕人不好伺候。 以前那種老土的團建她早就淘汰了,根本不考慮,都是站在年輕人角度去組織的團建內容。 但即便如此,每次團建能組織起來的人數,連公司總人數的50%都不到。 閨蜜也是一個頭兩個大,就想: 她都這么努力了,作為HR已經非常能卷了,怎么還是號召不動現在的年輕人呢? 有一次她靈機一動,想著: 現在公司里單身男女很多,要不跟另外一個旗鼓相當的公司搞個聯誼會? 這兩家公司的員工,平均月薪都在兩萬左右,不存在誰高攀,大家條件都很不錯。 結果大失所望:團建參與人數刷新了歷史新低…… 其實現在很多嚷嚷著想脫單的女生也是這種心態: 想找男朋友,但是平時連家門都懶得出。 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這世界大多數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 你想成績好,就得做題,想找到對象,就得擴大交際范圍。 談戀愛也好,結婚也好,歸根結底是一種社交行為。 你要找對象,就必須出門見人,說話,聊天,了解彼此,然后才有后面的事。 宅在家里,天上是不會掉對象的。 二,很多女生所謂的“要求不高”,其實要求很高,高到跟自己的現實條件不匹配。 我有個朋友大學是學心理的,現在在一家心理咨詢機構上班。 前來咨詢的年輕女性客戶,大部分的心理困擾都是在感情方面。 她說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很多女孩子,脫單的訴求很強烈。 你問她,你對未來的男朋友有什么標準嗎?比方說學歷,工作什么的。 女孩子就會不好意思地說:“我沒有什么要求。” 但實際上,沒有要求就是最苛刻的要求。 大多數想脫單、但遲遲無法脫單的女生,她們內心規劃的男朋友的形象是非常完美的。 比方說: 要身高一米八以上,長相是明星網紅以上,學歷碩士以上,月薪三萬以上,性格必須溫柔體貼等等。 她可能未必這么具體,但內心有一個模糊的底限,這個底限會非常高。 但反觀她自己客觀條件: 可能既不高挑,也沒有驚人的美貌,學歷本科或大專,月薪四千到六千,性格也有點孤僻古怪。 我并不是說不完美的人就沒資格談對象,而是說: 你既然把脫單當成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要像做任何事情一樣,先把自身的客觀條件評估好。 人要先學會接受真實的自己,然后才能談后面的事情。 說句直白的話吧: 如果你身上真的有非常奪目的閃光點:比方說外形、性格、學歷、職業、財產等方面,哪怕有一項很突出。那么這樣的人是不會缺對象的,會有人主動接近和示好。 但如果是各方面都很平凡的普通人,想找對象,真的建議認清客觀現實,調整自己的期待。 再加上近幾年看了一些找對象的時候被騙錢、騙感情的案例之后,小編也由衷地覺得: 真想找對象,得明白自己的現實條件,不然遇到太完美的對象,多半是騙子。 第三,接受“首因效應”的存在。 還想再繼續說說外形的問題。 過了三十歲之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類,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動物。 不論做什么事情,工作,面試,大多數人都是從“看臉”開始——就這么簡單而膚淺。 不管干什么,拾掇的干干凈凈、清爽可愛的人,ta就是比不打扮的人多了幾分機會。 而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這里多幾分,那里多幾分,人生的差距就在這里逐漸拉開。 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得到了反復的證實: 不論是工作還是戀愛,多數人沒有耐心先了解你那金子般的內心,而是從看到你的第一眼就給你打上標簽—— 漂亮的,邋遢的,整潔的,灰頭土臉的,精致的,不拘小節的,溫柔的,沒禮貌的…… 這一點其實是男女通用: 真心想脫單,起碼收拾一下自己,出門不要像在家里那么隨意。 討論 現在大城市“剩”女那么多,說自己找不到對象,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呢? 歡迎評論區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