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個攝像頭ID僅賣150元,300元的黑產掃描工具1分鐘能掃幾千臺攝像頭ID,觀看實時畫面……近日,央視的報道曝光了攝像頭偷窺黑色產業鏈,披露了大量細節。 時下,不少子女、父母出于對家中老人、孩子安全的不放心,而選擇在家中安裝攝像頭,結果,這些攝像頭有的正在成為直播家庭生活的窗口,成為他人偷窺、牟利的工具。 一些有攝像頭的家庭,一舉一動都可能被他人盡收眼底,這不禁讓人“瑟瑟發抖”,甚至讓人想到電影《楚門的世界》——男主角楚門的一生都在被直播,周圍的一切人和事都是被安排的、都是虛假的,只有他自己不知道。 最終,楚門發現了真相,且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那個虛擬世界。 而時下,現實版“楚門的世界”正在一些地方上演,一些人可能已然成為“楚門”卻渾然不知。 電影《楚門的世界》中,楚門的生活場景被直播于街頭的大熒幕上。圖源互聯網 近年來,媒體曝光的關于攝像頭的黑色產業鏈主要有兩種: 其一,有人攻入一些公共場所或家庭購買、使用的攝像頭,通過直播、售賣相關視頻牟利; 其二,有人購買針孔攝像頭后,想方設法裝進酒店、民宿、商場試衣間等,進行偷拍、竊聽。 無論哪種,都指向了對他人隱私的侵犯,指向了違法犯罪。 “女子住酒店換兩個房間均查出攝像頭” “夫妻住民宿被偷拍8小時” “賣家稱可隨意破解家用攝像頭” “自從買了攝像頭,女子從懷孕到哺乳一直被直播” “女生租住1年的房間發現隱秘攝像頭:正對臥室床頭,視頻可上傳云端” …… 當類似的新聞不時見諸媒體,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一種“攝像頭恐慌”,以至于各種提示人們如何識別針孔攝像頭的攻略在網上流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敢在家中安裝攝像頭。 一家民宿客房中暗藏的攝像頭。圖源互聯網 值得警惕的是,現實中還有另一種論調,即“行得正、坐得直,何懼被人偷拍?” 言外之意,“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而這,不僅是在為相關“黑產”開脫,也是在混淆公眾的認知,更是對法律、公眾權利的漠視。 從法律上來說,對上述攝像頭黑產的處理和定性沒有太多障礙。我國民法典對人格權進行了專門的立法保護,隱私權是人格權的一種;我國刑法明確了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等罪名;治安管理處罰法明確,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行為屬于侵犯人身權利的行為,等等。司法實踐中,相關案件也正是依據這些規定進行懲處和裁判的。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在積極作為。今年以來,中央網信辦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對非法利用攝像頭偷窺個人隱私畫面、交易隱私視頻、傳授偷窺偷拍技術等侵害公民個人隱私行為,進行集中治理。各地共處置涉攝像頭偷窺黑產有害信息3萬余條,處置涉違法交易、傳播有害內容的賬號5600余個;對18家具有行業代表性的視頻監控云平臺開展檢查,發現處置越權操作等一批高危漏洞;發現4萬多個弱口令、未授權訪問、遠程命令執行等漏洞……數字之驚人,亦證明問題之嚴重。 然而,相關黑產仍有恃無恐,個人隱私仍在被廉價販賣,諸如香薰盒、洗面奶等日用品仍被改裝成攝像頭在網店公開售賣…… 成本低、收益大、執法標準不夠明確等,被認為是癥結所在。 攻入一些劣質低價、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的家用攝像頭,對諸多“黑客”來說“so easy(太簡單)”,何況有些用戶根本沒有更改密碼、加強防護的意識。而一旦“通道”建立起來了,后續的直播、售賣視頻等可謂一本萬利。 執法層面,更多的竊聽竊照、偷拍等被當成治安案件處理,納入刑法處罰的并不多,相關部門對相關黑產鏈條的深挖有時也顯不足。 不少專家和公眾都在探求、討論更有效的治理辦法。 比如,加強對針孔攝像頭等的生產管理,實施生產許可制度; 加強對產品質量的把控,加強對入網攝像頭的監管和安全審查,要求攝像頭內置軟件的開發者對軟件的安全性等負責; 在立法時明確攝像頭安裝范圍及禁止安裝范圍,明確安裝單位的資料管理及安全審查義務; 要求酒店等商家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將對攝像頭的排查納入日常管理,等等。 總之,要在生產、銷售、安裝、使用等各個環節實現全方位監管。 不能讓人們覺得總有一雙(雙)眼睛在盯著自己——攝像頭黑產所帶來的恐慌癥,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關乎所有公眾的安全感。 互聯網時代,隱私保護與數字化發展不應成為一道單選題。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