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青年裴行儉形象 大唐初年,天才輩出,一顆顆璀璨的明星照耀著各個領域,政治、軍事、詩文、書法、繪畫,無一不是歷史上的巔峰。裴行儉在大唐的群星之中雖不是最耀眼的,但絕對是無可代替的。作為《王者榮耀》中百里守約的原型,裴行儉確實很“準”:看人準、料敵準、觀天地準。然而這樣一位無所不能的守約最終卻無法守約。 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在政治漩渦中痛苦掙扎的李商隱無奈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曾經“欲回天地”的熱血青年,此時竟然懊悔自己急功近利。這首詩是李商隱的人生寫照,可它又何嘗不是初唐諸子的命運總結呢。初唐四杰,才高八斗,命途多舛,雖因文章享有盛名,然功名不竟,事業未成?!靶r了了,大未必佳”,少年成名的天才往往不能有大的作為,這樣的案例在歷史上無數次上演。這原因真的僅僅是用一句“古來才命兩相妨”就能解釋的嗎? 當年,王、楊、盧、駱引領大唐文風,長安為之傾倒,吏部侍郎李敬玄見到四人就像發現了寶藏,頓時兩眼放光,伸出崇拜的大拇指,還興沖沖地將他們引薦給一位同僚。沒想到這位同僚上來就給他澆了一盆涼水——給出了一個冷冰冰的預言:“才名有之,爵祿蓋寡。楊應至令長,余并鮮能令終?!?/strong>意思是除了楊炯能做個縣令,其他人都不能善終。結果四人的結局真的如其所料:王勃渡海時落水驚悸而死;楊炯死在盈川縣令任上;盧照鄰因患頑疾不能治愈,投水自盡;駱賓王因謀反被處死。 影視劇中的王勃 李敬玄的這位同僚不是什么算命大師,而是堪稱大唐神眼的裴行儉,凡是被裴行儉看過的人,人生軌跡基本就被定格了。對初唐四杰的預測,《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借裴行儉之口給出了清楚的解釋:“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后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沈靜,應至令長;馀得令終幸矣?!?/strong>士人是否能擔當大任,應先看器量與見識,其次再看文藝,四杰僅憑借自己的才藝夸耀于世,終顯得淺薄了。世上的天才往往是某一方面十分突出,如果不善加引導,就會驕傲自滿、浮躁淺露,缺乏靜定之力,最終難成大器。大概這才是“才命兩相妨”的真正原因吧。 當然并非所有的天才都浮躁淺露,作為全能型天才的裴行儉就為我們樹立了成才的典范。 一、少年學霸,驚動宰相 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人。裴行儉出身赫赫有名的河東裴氏,他的父親裴仁基是隋末大將,兄長裴行儼也是一員猛將,號稱“萬人敵”,是《隋唐演義》中裴元慶的原型。裴行儉的父兄死于隋末戰亂,少年裴行儉靠祖上的蔭庇得以在皇家最高學府弘文館就讀。弘文館的導師都是當時的名臣宰輔,輔導員也都是市級以上領導,在這里就讀可謂享受著全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畢業以后還包分配。這里的學子本來也都家世顯赫,不愁找工作,來這不過是拿個文憑鍍鍍金,他們一個個英氣勃發、躍躍欲試,在弘文館研修兩年就到地方赴任,要為大唐建設貢獻力量。 弘文館 可裴行儉卻是個例外,在弘文館一蹲就是好多年,每天泡在書堆里。房玄齡看裴行簡這架勢是要扎根弘文館讀到博士后啊,老房什么陣仗沒見過,可見到裴行儉的行為還是忍不住過去采訪了一下。一般人受到大唐宰相的采訪,定然激動萬分,可裴行簡不慌不忙,從容答道:“隋室喪亂,家乏典籍,館有良書,控討未遍,故少留耳?!?/strong>房玄齡沒想到一個青年能如此沉靜好學,驚嘆道:“驥子志氣凌云,當一日千里。”有的人學一點皮毛就開始炫耀,而有的人永遠覺得自己學的不夠。裴行儉顯然屬于后者,青年時沉靜好學、不慕榮利,這雖然讓他錯過了趁早出名的機會,然而,博覽群書、磨礪心志,卻為他以后料敵如神、指揮若定攢夠了能量。 二、書法圣手,吸粉高宗 裴行儉在弘文館期間除了讀書充電,還有一項愛好便是書法。弘文館的十八學士是李世民起家的智囊團,這弘文館中不僅有房謀杜斷,還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以及大書法家褚遂良他爹。唐太宗李世民愛好書法,為了培養更多的書法人才,便授意大臣們在弘文館開設了書法班。裴行儉是不是這個書法班的成員我們不能確定,但他的書法絕對得到了幾位大師的真傳,張懷瓘《書斷》記載,“裴行儉,河東人,官至兵部尚書。工草書,行及章草并入能。有若搢紳之士,其貌偉然,華袞金章,從容省闥”。大概書如其人,裴行儉的書法既英武偉岸,又從容儒雅,后世稱他為“儒將之雄”,想必于書跡也可窺探其神采。 影視劇中的裴行儉 唐高宗李治也精于書法,傳說當年褚遂良見到李治的書法便感受到其中的帝王之氣,為李治轉正投了關鍵一票。在書法上李治也算高段位選手了,而他竟是裴行儉的小迷弟,經常向裴行儉求字,“高宗以行儉工于草書。嘗以絹素百卷,令行儉草書《文選》一部,帝覽之稱善,賜帛五百段”?;蕦m里有好紙好絹,唐高宗李治第一個想到裴行儉,裴行儉每次寫完,李治都第一個瘋狂點贊,無限刷禮物。這架勢簡直超過了當年他爹李世民對虞世南的崇拜。裴行儉為人低調,從來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但在書法上卻一反常態,極為自負,公然挑戰大唐第二代書法權威褚遂良。他常和人說:“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唯余及虞世南耳?!瘪宜炝家P墨精良才能寫好字,不擇紙筆卻能寫好字的人也只有他和虞世南了。 影視劇中的唐高宗 可惜的是,裴行儉的書跡沒能流傳下來,如果有作品傳世的話,說不定初唐四家的薛稷就要被踢出來了。據記載,裴行儉“有集二十卷,撰《草字雜體》數萬言,并傳于代”。又撰寫《選譜》十卷,其中有安置軍營、行陣部統、克料勝負、甄別器能等四十六訣,裴行儉去世后,武則天讓武承嗣取走收入內府,從此不知所蹤。裴行儉的書跡不僅是書法佳作,還包含各種秘籍,偏偏又遇上武則天這個識貨的瘋女人,估計將裴行儉的書跡像《蘭亭序》一樣陪葬了也說不定?!缎蜁V》上說 :“然書帖罕傳,蓋行儉以用兵有功唐室,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禽夷,自是以功掩其它能也?!?/strong>因為裴行儉定邊的功勞很大,主要以軍事家身份名世,使他的才藝顯得微不足道,也就是他的軍事才能掩蓋了書法水平,這是裴行儉書跡沒能流傳下來的另一個原因。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能做到不擇紙筆,很好地駕馭不同工具,首先說明裴行儉的書法功力深厚,往深層次說也體現出他對客觀條件的超強適應性,人對客觀條件的適應首先要突破心理障礙,在這一點上裴行儉是一位真正的強者,在書學道路上如此,在人生道路上亦如此。 三、能力超群,從邊疆干到中央 在弘文館攻讀完多個學位的裴行儉一出道就遇到了大唐戰神蘇定方(《王者榮耀》中蘇烈的原型),蘇定方縱橫天下、閱人無數,唯獨對裴行儉青眼有加,“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遂將自己的兵法傾囊相授。 《王者榮耀》中蘇烈(蘇定方)人物造型 此時的裴行儉本來前途一片大好,因為他的能力和學識早已碾壓同齡人,但畢竟還是熱血青年、心直口快,因為不滿立武則天為后,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私議其事,由此得罪武氏。于是枕邊風輕輕一吹,就把裴行儉吹到了西北邊疆。歷史上被貶官的人大多會寫詩作賦發牢騷,于是成就了一篇篇名作,但裴行儉還是相當厚道的,沒有因為自己的不順給后世子孫增加背誦篇目,而是抖擻精神、勤勤懇懇,干勁比在長安還足。在邊疆苦寒之地,裴行儉業績累累,十年時間,官職一路飆升,最后累拜安西大都護,執政范圍包括現在的新疆、中亞五國等大片國土,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裴行儉面對仕途上的打擊從容淡定,逆勢崛起,不但把邊疆管理得井井有條,還將大唐的威儀遠播各國,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功績卓著的裴行儉很快就被調回中央,武則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個被自己貶到邊疆的小吏又回到長安,還一步步升為吏部侍郎。 裴行儉在吏部主持工作十多年,好評如潮,和李敬玄并稱裴李。他首創長名姓歷榜,引銓、注等方法,又設定州縣升降、官資高下的標準,對后世官僚制度頗有影響。不但業務能力強,還有領導最喜歡的書法特長,裴行儉可謂圈粉無數,同樣愛才的武則天這時候可能也被圈進去了??梢哉f,到60歲,裴行儉依然是一個擅長書法的文臣形象,誰也不會想到他會成為一代名將。 四、厚積薄發、三戰定邊 儀鳳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與李遮匐煽動蕃落,侵逼安西,并連和吐蕃,想要搞事情。按照以往的慣例,唐朝都是直接出兵討滅。而此時裴行儉提出了一個十分節省成本的方案:以送波斯王子回國為幌子,路過蕃落,見機行事,平定叛亂。高宗自然對偶像言聽計從,并將這一艱巨的任務交給了裴行儉。 阿史那匐延都支聽說唐朝有動作,立馬褲腰帶提到脖子,提高了警惕,還派出間諜,密切關注裴行儉動態。沒想到裴行儉一到西州,朋友圈動態就改為了休息,并在大唐使團送走波斯王子群(不滿500人)發布群公告:天氣太熱,秋后再走!阿史那都支探聽到這一消息,放心地在家喝起了小酒。 一天,裴行儉突然在這片青年時奮斗過的土地上發表了一篇懷舊感言:想想當年在這和同志們一起打獵多痛快,真想找回當年的感覺啊! 當年的老領導回來了,就這么一個小小心愿,必須安排啊。于是各個部落酋長瞬間拉起了上萬人的打獵隊伍,就這樣,沒帶兵就出門的裴行儉憑空搞來一萬騎兵。裴行儉帶隊急行軍,朝著阿史那都支的營帳就來了,后面的年輕人看到這個60歲的老頭聊發少年狂,開車賊快,根本來不及問要去哪打獵,也都猛踩油門跟著往前沖。距離阿史那都支部落還有10多里的時候,裴行儉派人去叫阿史那都支出來一起打獵吃燒烤。阿史那都支本來和李遮匐約定秋天再行動,沒想到裴大人突然從天而降,還帶了萬把人,阿史那都支怎么也想不明白,乖乖帶500人來拜見,結果直接被綁成粽子。李遮匐聽說都支被擒,直接慫了,索性自己綁成粽子來投降。裴行儉在附近的碎葉城立碑紀功,率眾凱旋。 一場叛亂,就這樣被輕輕松松扼殺在搖籃中,裴行儉用智慧消弭了一場兵災,拯救了上萬人的性命。高宗盛贊道:“行儉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備矣?!?/strong> 調露元年(679),西域烽煙又起,突厥阿史德溫傅反叛,單于管內二十四州響應,叛軍有數十萬。唐朝派出拳打過西突厥、腳踢過高句麗的蕭嗣業率兵討伐,結果蕭嗣業因為輕敵被打得大敗。唐高宗回顧身邊,能打的將軍基本都老了,60多歲的裴行儉似乎是里面最年輕的,于是李治再一次把寶壓到了偶像身上。高宗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兵30余萬,準備滅了東突厥。這是有唐對突厥用兵最多的一次,史載“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裴行儉考察蕭嗣業失敗的原因,發現東突厥愛搞游擊戰,劫掠糧草,以至唐軍糧草短缺,士氣低下,于是裴行儉將計就計,為突厥兄弟準備了一份大禮。他派一隊老弱殘兵假裝押送三百糧車明晃晃走在路上。突厥看到這么大塊肥肉,果斷劫走糧車,可他們不知道自己劫走的并不是糧食,而是1500名配備陌刀和弓弩的壯漢。當他們準備卸下戰利品時,車上的大唐勇士突然鉆出來,好好給他們上了一課,早就埋伏在外圍的精兵也殺了出來,突厥兵基本被團滅。從此以后突厥騎兵見到大唐運糧隊都要躲著走。 唐朝陌刀 突厥一看玩陰的不行,就在黑山擺開戰陣,準備和唐軍決一死戰,沒想到死得更快,被唐軍一路攆一路砍,在騎馬與砍殺的游戲中,偽可汗泥熟匐被部下所殺,大首領奉職被擒,阿史德溫傅見勢不妙,一溜煙兒跑到狼山躲了起來。 然而裴行儉剛班師回朝,又冒出個偽可汗阿史那伏念,和在狼山蠢蠢欲動的阿史德溫傅一拍即合,興風作浪,搞得裴行儉屁股還沒坐熱,就再次踏上西征之途。阿史德溫傅領教過裴行儉的厲害,這次采取了“敵來我躲”的戰術,老老實實做起了縮頭烏龜。按阿史德溫傅的想法,等把唐軍耗走,世界還是他們的。這時裴行儉又展現出他高超的戰略藝術,使了一招反間計。阿史德溫傅和偽可汗阿史那伏念本來就沒什么感情基礎,伏念怕被溫傅背后捅刀子,于是先下手為強,綁了溫傅向唐軍投降。裴行儉又一次兵不血刃擺平叛亂。 ![]() 縱觀裴氏三戰,都遠在西域,卻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勝利,而且士兵損傷率極低。這三戰看起來打得很容易,但并不代表真的容易打,能把幾十萬人的大兵團作戰打得如此波瀾不驚,歷史上找不出幾個人來,實際上這才是用兵的至高境界——舉重若輕、了無痕跡。所以后來乾隆皇帝稱贊裴行儉:“行儉于當時,固為諸將巨擘?!?/strong>宋代遴選古代七十二名將配享武廟,有唐290年,進入武廟的只有廖廖14人,裴行儉位列其中。 五、縱神仙技能,奈何無法守約 擁有書法和兵法這兩門高端稀缺專業的雙學位不算,裴行儉還身懷測風候、鑒人才等神仙技能,在行軍途中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無有不準,簡直是行走的天象儀兼地質勘測儀。張說在《贈太尉裴公神道碑》中稱他:“善測候云物,推步氣象,鬼無遯謀,靈不藏用?!?/strong>他統兵期間,提攜的帳下之士,有張知運、薛訥、閻敬容、甘元柬、裴思諒、王智方、呂休璟、劉元意;選拔的偏裨之將,有程務挺、張虔勖、王方翼、崔智、黨金毗、郭待封、劉敬同、李多祚、黑齒常之。這些人后來都成為世之名將。 當然,裴行儉能料敵制勝最關鍵的還是他善于洞察人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無論是計擒都支,還是離間伏念和溫傅,都是看穿了敵人的心理,從而制定適宜的策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 《王者榮耀》中百里守約的人物造型 然而,裴行儉能料敵如神,卻沒有料到自己會被隊友坑。伏念擒溫傅來降,雖然不情愿,但態度還算誠懇,所以裴行儉答應饒他一命??墒鞘讨信嵫准刀逝嵝袃€的功勞,進言高宗,說伏念被副將程務挺、張虔勖威脅追趕,又遭磧北回紇逼迫,走投無路才投降的。結果導致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及突厥降將皆被處死。裴行儉當初許諾不殺伏念,伏念才來投降,如今自己的功勞一概被抹殺了不說,還落下了不守約的名聲。裴行儉嘆道:“渾、浚前事,古今恥之。但恐殺降之后,無復來者?!?/strong>殺了降服者,恐怕以后沒人敢投降了。裴行儉和裴炎都出自聞喜縣裴氏,而且早年同在弘文館學習,正直大度的裴行儉根本不會想到這個本家兄弟會算計他。裴行儉并不在乎自己的功勞被抹殺,他一方面對裴炎的做法感到心寒,另一方面為自己不能遵守約定感到愧疚。心灰意冷的裴行儉由是稱病不出。 ![]() 不出裴行儉所料,殺降的后果很嚴重。永淳元年(682年),十姓偽可汗車薄反叛,高宗以裴行儉為金牙道大總管,率十將軍討伐。裴行儉不顧自己年老體衰,奉命而行,然而大軍還未出發就溘然長逝。 裴行儉雖得到兵家的傳授,但他始終恪守儒家的仁術,每戰皆以攻心為上,減少殺戮,雖然最終無法守約,但責任不在他。于天地、于國家、于人民,裴行儉皆無愧! 文史君說 有的人某一方面極為突出,往往容易傳名,而有的人卻因為擅長多個領域而慘遭屏蔽。今天裴行儉的名字少有人知,因為他所精通的多個領域都是常人很少涉獵到的。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如今通過游戲和影視劇進入人們的視野,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參考文獻 《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宣和書譜》,武漢出版社2019年版。 司馬光:《資治通鑒》,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 張懷瓘:《書斷》,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宋長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