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于可下也”。古人的一句話道出了襄樊的重要地理位置。 南宋視其為朝廷根本,開府筑城,儲糧屯軍,經多年經營,建成了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軍事重鎮。 蒙古人在多次與南宋的較量中得知:南宋陸軍不足為懼,關鍵是與宋軍相比,自己的水上實力遜色太多。 右丞相文天祥上書稱,保疆的上等在于造舟船,興水師。朝廷也有此意,便加強了水軍的力量。意圖很明顯,要發揮自己擅長的水上作戰能力來與馬背上的蒙古民族相抗衡。 但這一企圖并沒有逃過忽必烈的算計。蒙哥的失敗已經給了忽必烈足夠的教訓。在他的倡議下,蒙古人開始大造舟船,加強水師。 忽必烈制定了一個周密的滅宋計劃:首先將長江上的軍事重鎮襄樊兩地拿下,然后順流直下,沿著漢水到達主流長江,然后再長驅直入直逼臨安。 經過五年緊鑼密鼓的作戰準備,再加上完美的作戰策略,忽必烈對于滅掉宋朝可謂是信心滿滿。 南宋咸淳三年,也就是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長達六年之久的襄樊戰役正式拉開了序幕:蒙古大將阿術作為襄陽之戰的總指揮打響了這場持久戰的第一炮。 他率領一支精兵部隊進攻襄陽的安陽灘,在這里設好埋伏,出其不意地殲滅了宋軍萬余人。呂文喚奮起抵抗,雖然損失慘重但最終在安陽灘擊敗了阿術。 阿術率人在襄陽外圍修筑了鹿門、白河口等城堡,以此來阻斷宋軍的水陸聯系,襄陽被長期圍困。 咸淳四年(1268年)十一月,為打破蒙軍的包圍,呂文煥命襄陽守軍進攻蒙軍,但被強悍的蒙古軍隊打敗,宋軍傷亡慘重,反包圍戰以失敗告終。 襄陽孤城無援,朝廷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宋將張貴、張順等先后率大軍前去增援襄樊,但是礙于蒙軍防守、包圍都太過嚴密,因而一次次被挫敗,無功而返。 困守襄樊的宋軍由于長期被圍,城內儲糧、兵器等都不足,將士們不僅體力下降,士氣也很低沉。 阿術又通過虎尾洲之戰、湍灘之戰、柜門關之戰等一系列戰爭重創南宋軍隊,逐一拿下襄樊周邊的州郡,使得襄樊徹底陷入孤立的狀態。 襄樊的守軍就像是被拋棄了一般,獨自苦苦支撐。不知不覺間襄陽、樊城被圍已有5年之久,外援斷絕,供餉困難,兩城夾江對望,僅靠水上浮橋互相聯系,彼此支援。 至元九年,阿術率軍進攻樊城,這年的十二月,樊城陷落,襄陽陷于既無力自守,又無外援支持的悲慘境地。 不久呂文煥在巨炮威脅下再也無力支撐,無奈舉城降元,襄陽也最終陷落。至此,襄樊之戰以宋朝的慘敗而宣告結束。 襄陽、樊誠的陷落,就好比是大壩被毀,洪水一瀉而下,南宋沒了這一軍事重鎮的保護,把自己曝露于元軍的進攻下,無處躲藏。南宋的劣勢更加明顯,敗局已定。 這之后,元軍一鼓作氣,順勢而下,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攻入都城臨安,滅掉了南宋,大獲全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