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學校校本教研從聽課、評課向觀課、議課的“語態”轉型,相應的教研方式和角色站位也有所調整。那么,在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觀課、議課有哪些新要求、新創意?本文試從“七觀”新解觀課、議課。 背景觀 觀課、議課前,教師要對支撐這節課的背后信息進行全面了解。比如,學校可以設計一張執教教師名片,主要信息有:執教教師教齡、職稱,信奉的教育哲學,踐行的教育理念,實施的課堂模式,課型的實驗時間;執教班級的學業狀況、學習風格、文化氛圍、班改策略;本節課觀摩目的、側重點;觀摩課適合群體;該課型運行的條件、禁忌;該課型可能的“副作用”。 這樣做的好處是:觀課教師能在全面了解執教教師背景下更好地觀教、察學,能慎重選擇是否移植、推廣。 立場觀 傳統課堂教學研究的目標定位主要是為了改變教師,即直接受益者是教師,進而影響學生的學。而新時期我們也可以嘗試直接改變學生的學,以學“倒逼”教師教的改革。因此,課堂研究不可忽視學生立場,學校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在學生立場的背景下,議課就有了以下的新視角: 議課學生不能缺席。最有權評價課堂、教師的是上課的學生。在初期培訓的前提下,教師可邀請不同層次學生代表參與議課,以平等心態傾聽學生的看法、想法。 近距離與學生接觸,重點觀察學生的學,從“觀教”走向“察學”。設立學情觀察員,在不干擾學生正常學習的前提下,與小組學生坐在一起,零距離接觸,開展基于第一現場、基于實證的學情觀察,聚焦學生個體;有序、隨機選取觀察小組、對象,采取描述和定量方式重點關注、記錄學生的學習樣態。 向學生直接反饋觀課建議。觀課者除了直接向授課教師陳述學情記錄外,還要直接向本組學生反饋小組學習樣態,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各小組學情觀察員協商后,還要對整個班級反饋觀學情況,提出改進建議、對策。 標準觀 我們信奉什么樣的教育哲學,秉承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會遵循什么樣的議課標準。 核心素養背景下好課的八條共識是: 有問題,體現原生態的真實課堂;讓深度學習發生的課堂;啟迪智慧、改變思維、積淀素養、點化生命的課堂;構建新型師生、生生關系的課堂;內化規則、習慣的課堂;真實、敢于表達真實想法的自主課堂;不斷糾偏的中庸課堂;實現核心素養教學轉化的課堂。 流程觀 針對傳統評課中“三多三少”,即當啞巴的多發言的少、說優點的多講缺點的少、重復別人觀點的多能講出新意的少,我們特別提出“3+1”議課法。 操作方法是:參與觀課的若在10人以下,則人人發言,超過10人的抽簽發言;發言時不準重復別人的觀點;講別人一個優點的同時要說3個缺點或需要改進的地方。 另外,議課流程如下:整理各自議課記錄,寫出書面發言提綱,變無準備即興發言為有思考的系統發言;執教人談體會,主要講設計理念;同事“3+1”議課,即同伴互助;專業引領,請首席教師給予提升、總結、理論引領。 跨界觀 ![]() 觀課也可以玩“跨界”。 跨校觀課:同一學校、同一學科教師互相觀課,次數多了難免失去新鮮感,甚至產生同化現象。若校級結對跨校觀課,備課者與觀課者心態會發生微妙變化:備課者認為,在外校上課要精心準備;觀課者要看看外校教師的類型課是如何設計、實施的,因此會帶著好奇心來觀課。 跨學科觀課:跨學科觀課時,一些教師聽不懂授課內容就會更加關注教學流程,關注學生自學、合作、展示等學習情況,就從關注教師的教轉移到關注學生的學。另外,學科不同教師授課特點不同,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跨學段觀課:小學、中學、大學教師之間可以互相觀課。學段不同,教師授課風格不同:小學重視情境創設,注重授課的藝術性、趣味性;中學注重知識的系統性、知識點強化訓練;大學注重問題的開放性、過程的探究性,重結果的多元性、創新性。互相學習,可以互相汲取營養。另外,低段教師明確了高段學習需求的習慣、方法、素養,會更好地為高段學習奠基服務;高段教師明確了學生的知識起點、學習方法,會便于更好銜接,對癥教育。 學生跨班觀課:現場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比如推行合作學習時,對薄弱班級可以組織小組長到優秀班級觀課,讓小組長感知該班學生是怎樣獨學、對學、群學、展示的,思考組長職責,學習常規。 創新觀 ![]() ![]() 觀課、議課形式新突破。利用微信功能,借助專家現場解說、生成性互動微信觀課、議課;帶有課后復盤的自我觀課具有診斷、幫扶功能的自我邀請觀課;臨床性質的微格切片觀課、議課;師生雙向的觀教、研學;跨級、跨課、跨校觀課、議課;議課在先、觀課在后的翻轉觀課和議課。 觀課、議課新樣態——多元觀教、察學。針對當前觀課議課教研活動現狀及問題,為了糾偏增效,在總結、拓展、提升部分專家、學者觀點基礎上,我們探索出觀課議課迭代版——多元觀教、察學,讓傳統觀議課從“結論+舉例”的驗證式走向“案例+觀點”的探究式;讓傳統的學科單一同質化復制視角走向多元、跨界、改進、創生的新視角。 觀課議課重在觀、重在議、重在診斷改進,多元觀教、察學重在宏觀、中觀、微觀多尺度、多主體的教情、學情真實的協同觀察,前者共同點都指向教,期待教師的改變帶動學生課堂的改變,而多元觀教、察學重在教情、學情雙向改變,從間接反饋走向直接反饋,學生優于教師發生改變。 本著師生雙方在課堂上的表現都要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主導思想,先要建立教師議課團、教師學情觀察團、專家議課團。 同時讓同級別班學生組成議課團、學情觀察團,高年級優秀學生組成“專家議課團”,并在研討課前召開觀教察學會議,簡要聽取上課教師課堂設計理念、思路、課堂目標; 同時雙向觀課團要分工到位,觀課儀器、量表準備到位;觀課教師現場建立公眾微信群,借助微信拍攝、錄像、語音、文字現場互動;現場帶著分工進行多元觀教、察學。 工具觀 ![]() ![]() 單憑肉眼觀課早已過時,借助照相機、錄音筆、手機等工具,提前研究觀察維度、設計相關觀察量表進行科學觀察已成新時尚。 同時,教師不妨創新觀課、議課研討卡:一是現場觀課記錄反思卡,二是觀課察學交流記錄卡。 現場觀課反思記錄卡包括以下內容: 課例導讀:教材版本、單元概述、教材內容概述;該類教材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執教教師研究取向,欲解決問題、創新點。 觀課準備:學科知識、方法儲備要點。 預設的觀課目標:自己有什么困惑,想驗證、學習、發現、比較什么,想得到什么數據。 課堂觀課日志:是觀察學生、觀察教師,還是同時觀察;是單項觀察還是綜合觀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確定觀課的重點。 對執教人所觀察角度方面的評價:用事實說話、用理論概況。對執教教師上課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優缺點并重。 觀課察學交流記錄卡包括以下內容: 議課的交流提綱,自己的第一次反思;發言摘要——執教教師談體會、觀教人員“3+1”議課、學情觀察員的發言摘要、專業引領內容;個人議課后的感受和體會,即二次反思;課后問題研討,教研組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后續學習相關資源鏈接、書籍推薦。 雙卡使用,讓觀課議課過程從表層看課走向了本質研討;從隨意、碎片化的學習走向精心策劃、主題聚焦式的思考;從粗放、低效的一次活動走向精準高效的體驗式課程設計;從缺少后續追蹤改進及技術資源支撐的會議培訓走向系統幫助教師知行合一的策略行動。 *作者系河南省封丘縣實新學校校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