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統與時代的思考 如何看待建筑的傳統與現代 柳亦春:在建筑創作中,我一般不希望通過一些具象的東西來呼應傳統,不希望做一個傳統的樣式,不希望讓人們認為使用了傳統的材料就是傳統。今天的建筑,應該立足于今天的建造方式,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從傳統里獲取有益的思想以及深層次的理念。 人對自然的理解,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滲透在傳統的思想中,比如一間房子要背山面水,這是對良好居住環境的認識,我們要找到這些事物的本質,古人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些是千百年來人們總結的人與自然的友好相處的思想,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事物,石頭是如何壘的?園林是什么樣子?檐口是什么樣子?不是這些具體的東西。 上院效果圖 比如說中國傳統的坡屋頂,人們為什么要做曲線的屋頂?出發點并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反宇向陽”,“宇”是屋檐,屋檐向上彎起,下雨天就可以讓雨水濺落更遠,不會讓墻面因此而濺濕,以此來保護外墻,而晴天時太陽也可以更好進入室內,由此形成坡屋頂的形態,同時也形成了優美的形象。美是因為功能性的需求,是與自然規律相匹配而形成。美的背后具有真與善,不是純粹因為曲線好看。 很多時候,人們會看到別人的曲線好看就做曲線,其實我們更要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做曲線?這是我在設計中一直堅守的原則,通過叩問本質讓傳統滲透到現代建筑中,這個傳統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如何看待結構與建筑的關系 柳亦春:結構,對于建筑意味著什么?我認為建筑首先是一項建造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結構是所有建造中最核心的問題,通過這個認知帶來建筑本質的特征,與空間、功能相關,這是建筑自身的表現力量。正如前面所說,這是真與善帶來的美,這種美也是最高境界或者說是最能持久的美。 越是在今天,這種由結構與真實帶來的美,會更加具有價值,因為今天圖像化的美學傳播太過于泛濫,追尋本質與真實的東西就變得更有價值。對這種價值堅持,也是對當下社會審美的一種抵抗,一種批判。 二.上院與禪的思考 上院在選址上是如何考量的 柳亦春:在被邀請設計這個項目的時候,上院的位置并沒有確定,和馬寅一起看地的時候大致選了現在位置靠上的地方,回去在那個地方做了一稿方案,然后再到現場看,覺得原來的地方不對,這個位置有點太顯,不夠隱,在幾番打量后,決定選擇靠下方坐落于兩座山谷兩塊巨石之間,藏于山谷之中。 上院的選址,矗立于此,西面與長城山谷相對,這與之前去佛光寺時,站立于東大殿前面西為山谷是相同感受,佛光寺也是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唐代寺廟之一,站在東大殿的高臺上,那種夕陽西下時佛光顯現的體驗讓我經久難忘。 在做金山嶺上院時,也就下意識的想到了佛光寺,既參照了佛光寺,又完全不同于佛光寺,上院是從上而下的行進流線,佛光寺則是從下而上。 上院建筑的整體思路是什么 柳亦春:整個金山嶺上院是一個禪院,我們一般對傳統的禪院都會有個固定的印象,然而對于上院,我們希望是一個既能擺脫固有印象,又仍然是一個古樸的、能體會到禪文化的一個空間。上院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空間,之所以叫上院,是這個禪院在一個坡地上,我們進入這個禪院是先從上邊進入的。先從上邊進入院子,然后再逐漸走到下面,走到大殿,看遠處的山谷和長城,這種上下關系與大部分處于山地上的傳統寺廟動線是相反的。 上院鳥瞰圖 但是它在空間結構上還是借鑒了佛光寺,佛光寺是先從下面進入一個院子,然后上一個小臺地,再經過一個很陡的樓梯爬上去才是佛光寺的大殿。平臺之上回望整個山谷,等夕陽西下、雨霽云開。 金山嶺上院,我們是先從上邊進入一個院子,禪修室沿著山地的坡度布置,從一個禪修室到另一個禪修室再到抄經室,經過內部樓梯依次下來,這與佛光寺正好反過來,但它們在空間構成上是對應的。 上院的行進動線與視覺經驗是怎樣的 柳亦春:在視野上,首先是穿過一片樹林,下一些臺階,到一個廣場,進入一個空院,再進入一個內院,內院看不到山谷,可以看到山的上半部分風景,如畫框一般把天空裁切,把人的視線收在院子里。 上院效果圖 然后再進入一個佛堂,佛堂里有佛像、祭拜與打坐空間;從佛堂經過樓梯下來,到達茶室、禪修室,這些空間里,三五人可以小住幾天,做短期禪修,也可以靜坐一兩個小時;到下邊還有抄經室,再往下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禪堂;禪堂視野開闊,可以看到西邊的長城,還有山谷的景色,以及夕陽西下的美景。 上院禪修室效果圖 整個過程塑造了一個明心見性,自我凈化的精神場所。 上院的建筑形態有什么特點 柳亦春:在建筑風格上,我們希望盡量用比較現代的方式和方法,不管是內院,還是禪堂,都是在塑造某種傳統意味的空間,但這些空間里,所見的屋頂、柱子,都不是傳統的屋頂與柱子構建,我們可以感覺到置身于傳統空間中,傳統的寺廟空間,但是以我們今天常用的混凝土、鋼來實現的。當然,在一些墻體和地面,我們還使用了很多石材,特別是,我們把場地中山體的石頭直接暴露在空間中,可能是一處地面,也可能從混凝土的墻上凸現,建筑與山體、地形緊密結合,這種建筑與自然的共生,也是從本質上去理解人與自然,從而認識人的自身,這本也是修禪的任務。 從整個空間組織上,我們把建筑打散,沿著原來的地形,一層一層地跌落下來,這是與地形結合非常密切的建筑。 上院的空間與地形 我覺得建筑設計要關注兩件事,第一,建筑要為人服務,人在建筑中要做什么?我們希望這處建筑能為人提供什么?第二,建筑是建筑在哪里?對建造的地點是強化還是破壞?還是引到地形之中?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與既有的場地結合?以什么樣的方式結合? 上院禪堂回廊效果圖 在這座禪院里邊,我們是引入地形的做法,如原有跌落的建筑一層是3.2米高,我們繼續切分,按照1.6米高一層一層的跌落。所以在室內會形成一種特殊的空間,如其中一個角是壓下來的,這正是外部所壓下來的院子,這樣人進入這個空間,會很自然地坐下來,會降低自身的視線,這與打坐的空間行為是密切相關的。所以通過這種空間行為,使建筑與地形地貌結合,最終形成金山嶺建筑——上院的特點。 佛光寺是從院子,經過陡峭的樓梯,上到高臺,然后回望,上院的空間體驗與此相反,先進院子,鉆過順應地形的房子建筑,在室內拾級而下,這種體驗與佛光寺很類似。從封閉的院子,經過樓梯向下,進入另一個更封閉的空間,忽至禪堂,豁然開朗,欲揚先抑的空間感受,這也是上院的重要空間特點。 如何理解上院的傳統與當代 柳亦春:我們基本是順應地形的方形建筑,是相對抽象現代的做法,在空院里我們用鋼板做了斜向類屋檐,刻畫空空的院子,因為傳統的院子四周有回廊,我們做以淺淺的回廊(類屋檐),可以感受到傳統的合院空間。 上院效果圖 下面的禪堂,很薄的鋼結構屋頂,很細的柱子,這些都是當代的結構技術建造,這種很薄很細的結構,所營造的空間是前所未有的,這些只有今天的技術才能做到。這樣的空間結構,其實和佛光寺東大殿在型制上有著很有趣的類比關系,外圈一圈柱子與里邊兩圈柱子的空間結構形式,傳統的木構里稱之為“金箱斗底槽”。 沿著地形的建筑,都是用清水混凝土來建造,有一部分為石頭墻,石墻與石頭地面形成古樸的狀態,與山渾然一體。 原有場地是一個自然山谷,原來的村民將這里已經改造成一層層的梯田,然后我想把建筑也做成一級一級的跌落形式,這種梯田式的建筑外觀,也是一種人工對自然的模擬。 空院和禪堂是用黑色和深色鋼板,形成傳統的坡屋頂式建筑意象。 上院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如何 柳亦春: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可以用四個字來概述為“因、借、體、宜”,這是中國古代的造園思想,其實是在講人工建造時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在這個思想下,建筑與園林在本質原理上是相通的。 因就是因勢利導,因循既有的坡狀地形來布置建筑。 借就是借景,把外部風景借進來,是有節奏的借入,如對于上院建筑,先進入空的院子,借天與一部分的山景,再進入禪修室,前邊會有院子,坐在房間里會看到前邊院子,在院墻上邊會看到一點點山頂,一點點的借景會感受到自然在空間里的作用,越是框景越等仔細體會到自然與人的關系,再往下是禪堂,低矮的屋頂與外廊組成,低矮的屋頂把長城與山谷切割成橫向寬熒幕畫面,人可以久久坐于此,看落日與自然。 上院禪堂效果圖 得體與合宜,就是與自然相融合,做一個適宜的建筑,而非夸張跳躍的建筑,對于上院我們要考慮長城作為一個古老的、滄桑的元素,那是第一位的,我們的建筑依附與長城與山景而存在,在傳統美學中,這叫“附麗”,你美我也美,我美是因為你美,但是我的存在又能加強你的美。 上院功能空間的特色是什么 柳亦春:金山嶺上院有兩個重要的空間,一是空院,空的院子,院子所營造的東方禪意,其園林是由日本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所設計打造,為上院提供一處與禪相關的主題性空間。 另外一處是禪堂,禪堂對我來說更加重要,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最初的設計中禪堂屋頂由一塊鋼板組成,根據受力情況找形而得,對鋼板來說最佳的受力形式是面內軸向受力,順著鋼板傳遞,這樣鋼板可以做得足夠薄,我們就做了一個很薄的屋頂,與細柱子搭配,形成一個輕盈的結構,后來因施工難度,我們換成了鋼板帶編織屋頂,附以聚合物砂漿,5公分的厚度仍然很薄,仍然是一個很輕盈的空間,更加有一種自由感。 上院佛堂效果圖 禪堂是一處多功能的空間,里邊可以是禪文化講學,亦或是打坐、素齋,枡野俊明大師也認為禪可以教人很多東西,比如可以教人如何吃飯,這樣才能把禪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金山嶺上院,希望人們得到心靈與精神上的自我修復,了解自己的內心,進行一種精神上的調節。 對于禪來說,其自身已經有相對成熟的內容體系,我們之所以請到枡野俊明大師來做上院的景觀設計,也是因為枡野先生本身也是以為僧人,希望大師能把禪僧的生活方式帶進這個空間,甚至我們還想過讓大師和他寺廟里的僧人每年在此住上一個月,把他們的生活方式在這里延續下來。 枡野俊明還給整個上院提出了“五蘊”的構想,五蘊是佛教里的色、受、想、行、識,整個上院中,通過接觸、思考、行動,最后得到認識。上邊的院子是空,周邊的環境是色的空間,茶室是受的空間,禪修室是想的空間,禪堂是行的空間,藏書區是識的空間。 枡野俊明大師帶來了怎樣的景觀體驗 上院在山里邊,整個山又是一個比較荒野的山,這里的石頭與樹木都是一種野生的狀態,這里就用了比較多的石頭元素,怎么砌石頭與鋪石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事情,枡野俊明大師就是石頭的專家,整個院內的石頭工藝都是由枡野俊明老師來親自主導,如何挑石頭?如何砌石頭?這是園林的重要部分。 上院茶亭效果圖 我們希望這個景觀更加原始與古樸,而不是精致的傳統日本枯山水庭院。 三.對于上院作品的期待 期待上院是一個什么樣的作品 柳亦春:上院的這種空間建造方式,對我而言是一次凝練與融合。上院滲透了很多我對建筑的理解與思想,特別是禪堂,采用最最古老的建筑構成方式,就是大舍的“舍”字,它由三部分構成,即屋頂、柱梁和臺基,禪堂就是這樣的結構構成,但這完全不是傳統木構的形象,這三部分構成從原始棚屋開始,到秦朝沉淀為“舍”的文字,這本身就是一種建筑的文化符號。最近我剛剛去了良渚古城遺址,在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里,我再次找到了這個屋頂、柱梁、臺基的“亼屮囗”三要素的建造原型。 當我們回憶起一個關于家的想象,仍然是一個坡頂下的建筑空間,將這個最根本、最基本的房屋建造與構成,用新的方式演繹,這也是金山嶺上院要做的事情,也是最近一段時間我想做的事情。 未來,當大家來到這里,認為這就是一個禪院,這就成功了。 柳亦春代表作品 螺旋藝廊
雅昌(上海)藝術中心 花草亭 例園茶室 本文由阿那亞金山嶺 營銷團隊與推廣服務團隊共同采寫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