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朱德 三大戰役的直接指揮者: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伯承和陳毅十大元帥中,共有五位元帥直接指揮了1948年到1949年間的戰略大決戰,他們是: 遼沈戰役指揮者: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元帥和政委羅榮桓元帥。 平津戰役指揮者: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元帥、政委羅榮桓元帥和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元帥。 淮海戰役指揮者: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元帥和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陳毅元帥。 這樣,共有五位元帥直接領導了三大戰役: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伯承和陳毅。那么,剩下的五位元帥朱德、彭德懷、賀龍、徐向前和葉劍英沒有直接參加到三大戰役中,那么,很多軍事迷很好奇,在這么重要的戰略大決戰中,這五位戰功卓著的元帥為什么沒有參加?他們那時又在干什么呢? 下面,我們就一一介紹下三大戰役進行期間,另外五位元帥為何沒有直接參與,他們都在從事什么工作。 朱德元帥 朱德元帥首先是德高望重的朱德元帥,說朱德沒有參加三大戰役其實是不確切的,因為他不但參加了,而且是重要的領導者之一。 當時的朱德,身為中央“五大書記”之一,是中共中央最高領導人之一,又是中央軍委副主席和解放軍總司令,他是毛澤東在軍事方面最主要的助手,可以說,戰略大決戰就是朱德、毛澤東和其他中央軍事領導人的戰略藍圖! 不管是從戰略層面還是戰術指揮層面,朱老總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若干包括一些具體戰術,他都會和前線指揮員遠程探討。特別是在遼沈戰役中林彪圍困長春久攻不下時以及對于打錦州猶猶豫豫時,朱德都和毛澤東以及林彪做了許多探討! 毛澤東為朱德授勛 作為解放軍的最高軍事主官,以及毛澤東在軍事上的最重要助手,沒有哪個戰役朱老總沒有參與指揮,而且還是最高指揮部的成員。所以,只能說朱德沒有直接指揮三大戰役,但他對戰略大決戰的勝利做出的貢獻是無法磨滅的。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歷任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副主席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是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55年,中央軍委對全軍大授銜,朱德榮獲元帥軍銜,在所有元帥中排名第一! 彭德懷和朱德 彭德懷元帥彭大將軍也沒有參加三大戰役,這和當時彭德懷的分管區域有直接的關系。 三大戰役進行的時候,彭德懷在軍中的主要職務為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野戰軍司令員。所以,彭老總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西北戰場。 從當年國民黨向陜甘寧發動重點進攻起,彭德懷就為黨中央的安全問題操碎了心。當時國民黨胡宗南大軍有數十萬之眾,而彭德懷能指揮的人馬也就區區2萬多人! 但就是這群衣衫襤褸、缺衣少穿的人,硬是牽著胡宗南大軍的鼻子在黃土高原的溝溝坎坎里轉悠好幾年。在這幾年中,西北野戰軍從弱到強、從少到多,到解放大西北的時候,彭德懷的部隊已經發展到數十萬人! 彭德懷和毛澤東 彭大將軍在西北的戰績充分展示了這個湖南大漢的血性和硬于和強大的敵人正面硬杠的特性,蘑菇戰術把胡宗南大軍打得狼狽不堪,通過青化砭、羊馬河、蟠龍和沙家店等一系列大戰,不僅延安最終回到了人民手中,昔日耀武揚威的馬家軍也被一舉蕩平。 最終,彭德懷西野大軍氣吞萬里如虎,大西北最終被全部肅清! 新中國成立后,彭德懷還于關鍵時刻出任志愿軍司令員,在和強大的美軍的較量中絲毫不占下風,最終把美軍趕回了”三八線“附近。彭德懷在新中國歷任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和國防部長等職。1955年大授銜,彭德懷成為十大元帥之一,排名第二,僅次于朱德! 賀龍和夫人薛明 賀龍元帥賀龍元帥沒有參加三大戰役,他的任務非常特殊,是作為西野彭德懷大軍的總后勤官,出任晉綏軍區司令員。 賀龍是十大元帥中的老資格,當年南昌起義時,朱德、劉伯承、葉劍英、聶榮臻和陳毅等元帥,都算是他的部下,更不要說后來被稱為“戰神”的林彪和粟裕了。 隨后紅軍時期,賀龍是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二方面軍的總指揮,抗戰時期又是八路軍三大主力之一120師師長,地位之高在元帥中是非常罕見的。 但在解放戰爭中,賀龍發揮了高風亮節,西野是以他的部隊為班底組建的,但他心甘情愿把這支大軍交給彭德懷指揮,對于不服彭德懷的舊部,他總是第一時間為彭德懷出頭! 賀龍和聶榮臻 彭德懷的西野(一野)大軍橫掃大西北,彭大將軍成為解放西北最大的功臣,而賀龍堪稱是最大的幕后英雄,如果沒有賀龍強有力的后勤支持,那彭德懷大軍打起仗來就多了很多后顧之憂。 解放之前,賀龍再次披掛上陣,率部挺進大西南,這已經是賀老總為新中國立的最后一大戰功了。新中國成立后,賀龍任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和體委主任等職。 1955年大授銜,賀龍成為元帥,在十大元帥中排名第五,位于劉伯承之后,陳毅之前。 賀龍、徐向前和朱德 徐向前元帥徐向前沒有參加三大戰役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時的他率部馳騁在山西戰場上。 徐向前是唯一一位出生在北方的元帥,他是山西五臺人,甚至還在閻錫山舉辦的學校中上過課,但閻錫山愣沒看出這個其貌不揚的年輕書生后來會成為他的噩夢! 徐帥堪稱是紅軍戰神,曾經的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率部在鄂豫皖和川陜兩大蘇區神出鬼沒,令數十萬國民黨各路軍閥一籌莫展。解放戰爭爆發后,徐向前作為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和華北軍區副司令員,本來是一支偏師,可他卻把偏師發揮成了方面軍的作用,牢牢牽制住閻錫山數十萬大軍,一舉改變了華北的局面。 徐向前 太原戰役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認為,如果過早拿下太原,會對平津的傅作義打草驚蛇,為穩住傅作義,毛澤東決定讓徐向前對太原圍而不打。 而在太原,徐向前正經歷著人生中最為難熬的日子:他嚴重的偏頭痛和肋膜炎發作,絲毫動彈不得。無奈之下,只能請前去看望他的彭德懷暫代指揮,而彭德懷對于對老戰友的高度尊重,在簽署命令時,從來只簽徐向前的名字——這是軍史上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話。 新中國成立后,徐向前先后任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和國防部長。1955年大授銜中,徐向前名列十大元帥,位于羅榮桓之后,聶榮臻之前——僅從軍事指揮水平來看,這個排名是有點低了。 葉劍英 葉劍英元帥葉劍英沒有參加三大戰役的原因也很簡單,多年以前,他一直是作為人民武裝總部的領導人,長期擔任參謀長(無論是在紅軍時期還是在八路軍時期),極少單獨作為一支方面軍獨當一面。 三大戰役爆發的時候,葉劍英的工作重點先后在中央后委和軍政教育上。他和楊尚昆任中央后委正副書記,又主持全國土地改革工作,1948年5月,葉劍英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 1949年初,平津戰役后北平和平解放,葉劍英成為第一任北平市長,為新中國定都北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年輕時的葉劍英 葉劍英的革命起點很高,南昌起義時就已經是軍長級高官,紅軍時期是總參謀長,八路軍時期是參謀長,一直處于最高領導層的中樞層面。 新中國成立后,葉劍英歷任政治局委員、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是十大元帥中為數不多的正國級領導人。 1955年大授銜中,葉劍英被授予元帥軍銜,在十大元帥中位于聶榮臻之后,排名第十。 ![]() 彭德懷、朱德、葉劍英、聶榮臻和陳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