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跟大家聊一味中藥。是一味“松緊”、“伸筋”的中藥。身上的筋骨,被寒濕之氣所傷,變得僵硬、緊張、麻木,甚至疼痛,可以用它來松一松、抻一抻?!旖畈?。 伸筋草,最初載于《本草拾遺》,是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帶根全草。有很多別名,比如寬筋藤、立筋草、舒筋草、鋪筋草、抽筋草、分筋草、過筋草、筋骨草、寬筋草等等。都是和“筋”有關系。自古以來就是治“筋病”的良藥。 伸筋草是每年夏季采收,連根拔起,去泥土和雜質后洗凈,曬干備用。 曾經披露過業界用伸筋草的一個辦法,治療中風后遺癥引起的胳膊腿不好。 準備中藥伸筋草3克、透骨草3克、紅花3克,放在搪瓷盆,加入2公斤水,煮沸10分鐘后取藥液,晾涼50到60攝氏度為宜。把中風后拘攣的患肢放進去浸泡,泡20分鐘。溫度降低后加熱,再泡一遍。浸泡時,手指或腳趾在藥液中盡量做屈伸活動,每日3次,一個月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判斷療效。 這個辦法是曾經治療了67名患者,效果明顯的有35人,好轉的有29人,沒有效果的有3人。很多手足拘攣的中風后遺癥患者,經過治療后筋“松”了,運動自如了很多。 伸筋草不是只用于治療中風、筋骨攣縮的。最大的功用是治療風濕病。 我國中藥典籍《嶺南采藥錄》里,曾經記載了一個方子,單用伸筋草。原文是:“治風痹筋骨不舒,寬筋藤,每用三錢至一兩。煎服”。寬筋藤就是伸筋草。 從中藥藥性的來說,伸筋草性味辛、苦、溫,入肝經、脾經和腎經,辛能行散祛風、苦能燥濕、溫能散寒,所有對風寒濕三邪郁滯肌表、經脈、筋骨引起的麻木、疼痛、屈伸不利、酸痛、冷痛、重著、發沉等,有調治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伸筋草有抗炎、鎮痛作用,可以作為止痹痛的藥理依據。 農村土中醫們常用伸筋草治痹癥。聽說過這樣一個事兒,患者不到30歲,冬天用手推車拉煤,結果晚上膝蓋就疼。有土郎中認為是寒濕痹,預備一個大木盆,里面倒上開水,把伸筋草煎煮出來的藥汁兌進去。用這個藥湯泡腳,用毛巾浸透藥汁外敷膝蓋,在腿上蓋了一層塑料布。同時患者還得猛喝開水,大汗直流。 折騰半天,患者的膝蓋疼痛大大緩解。連做三次,膝蓋不疼了。土郎中笑稱,這是自己發明的伸筋草熏洗療法。身體壯的人可以這樣干。身體不好的不能這樣做。 伸筋草,想簡單應用,最好的辦法是水煎服。有的用它泡酒。水煎服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一般不超過15克。水煎服不方便,就直接泡水喝,放在大暖水瓶里,用開水反復沖泡,直至藥味徹底淡下去。 坊間有人主張,用伸筋草搗碎外敷,治療關節疼痛。這個辦法在民間很流行。但是有一小部分人,皮膚在接觸到伸筋草以后出現接觸性皮炎。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報道出來的事兒。外敷伸筋草不是十分穩妥。 伸筋草是為數不多的,單味藥就可以奏效的祛風濕藥。單味藥應用,針對的只是輕癥患者,年紀不能太大。如果是一些年紀大的患者,得配伍一些其他藥材。 比如年紀較大、筋骨在麻木、酸痛、屈伸不利,腰膝酸軟、渾身乏力,說明肝腎不足,考慮用桑寄生配上伸筋草。桑寄生可以補肝腎、止痹痛。和伸筋草搭配,一個偏于扶正,一個偏于驅邪,比較適合。桑寄生用9到15克就可以。 四肢出現游走性疼痛,痛處不固定,就得考慮是風邪較為突出。面對風痹癥候,伸筋草配上防風比較好。防風可以祛風,兩者配合,最大程度地驅散風邪。防風用5到10克即可。 防風還可以配雞血藤。雞血藤可以養血活血,對于年老血虛,又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筋骨不舒、經脈郁滯的人比較好。伸筋草15克,雞血藤10克,就可以。 感覺小腿總抽筋,走起路來隱痛,或發軟、沒勁兒,走走就想休息,可以用伸筋草配上木瓜。木瓜用6到9克即可。木瓜可以舒筋活絡,配合伸筋草更好地理順我們的筋脈。胃酸過多的人不要用木瓜。 伸筋草還可以配桑枝。桑枝用9到15克即可。桑枝可以走上肢,利關節,通達四肢經絡。如果出現肩臂、手指關節的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用它配上伸筋草較好。桑枝可以把伸筋草的藥性,引到細小關節上去。 這些用水煎服,或泡水代茶飲,都可以。 伸筋草還有別的用處。比如治療胃脹胃痛、咳嗽痰喘,積食和水腫,帶狀皰疹。這些在現實臨床中應用太少。 伸筋草是可以治筋、理筋的中藥,應用價值很大,有廣闊的應用空間。這東西長得太不起眼,沒有名貴藥材那么聲名遠播。 伸筋草,一般都認為無毒。在常規的15克以內量應用,幾乎沒有不良反應。有傳言說極少數人應用伸筋草,可能出現頭暈乏力現象。 孕婦不能用伸筋草,出血過多的人不能用伸筋草,陰虛、氣虛者,要慎用伸筋草。過敏體質者,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伸筋草不能久服,中病即止。 本文理論依據:《中華臨床中藥學》、《中華藥海》、《中華本草》、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不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