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筆者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只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東晉時期出現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結合字畫年代背景的記載,賞字更是別有一番趣味。 ——題記 東晉是中國書法史的第一個輝煌時代。漢代造紙術技術的普及為書寫提供了可行的物質基礎,漢魏末年中國書體完成了從隸書到楷書的轉變,東晉時代,便于流暢書寫的楷體、行書得到大力推廣,書體已完全成熟,書法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書法作品成果豐碩,書法家群體各呈風采。東晉各種藝術門類中,書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最為矚目。在這名家云集的書法盛世,以瑯琊王氏家族為首的書法家又可謂是其巔峰的代表。瑯琊王氏的書法作品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最,可惜不止《蘭亭序》真跡未能流傳下來,傳世的其他王氏作品也多為雙鉤摹本。 下面我們一起分享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王羲之側頭像取自《集古像贊》 王羲之(約321-379),字逸少,東晉瑯琊臨沂人。他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于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于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瑯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后為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妒勒f新語》里載有王羲之'坦腹東床'的美談。晉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門生回去后對郗鑒匯報說: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管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床上坦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郗鑒聽了,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來一打聽,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從這則逸事上看,王羲之從小就具有曠達的性格,很少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也許這就是他的書法雄渾開闊,具有自由氣象、瀟灑神態的原因之一吧。也因為這個典故,后來人們就把'東床坦腹'、'東床'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愛他的才干,屢次征召為侍中、史部尚書等職,他都堅辭不受。他不喜歡當官、更喜歡清靜。但是當他不得已而任官時,他又決不尸位素餐。他在任職期間,曾對宰相謝安和參與朝政的殷浩等人發表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他還對饑民開倉賑濟。這些都說明他不慕榮利但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的書法刻本很多,像《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等楷書作品,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主要書法作品有:《敬倫帖》《樂毅論》《東方朔書贊》《寒切帖》《姨母帖》《初月帖》《快雪時晴帖》《蘭亭序》《黃庭經》《喪亂·二謝·得示帖》《十七帖》《書鐘繇千字文》《行穰帖》《游目帖》《瞻近帖》《袁生帖》《秋月帖》《都下帖》《曹娥碑》《日月如馳帖》《朱處仁帖》《啖豆鼠帖》《長素帖》《譙周帖》《行書集字春聯五副》《草書天鼠帖》《青李來禽帖》《行書極寒帖》《行書道護帖》《草書大熱帖》《行書毒熱帖》《王羲之小楷字帖》《七月都下帖》《平安、何如、奉橘》《賢女帖》《小楷東方曼倩祠頌》《行書官奴帖》《行書卿女帖》《行書孔侍中帖》《上虞帖》《行書頻有哀禍帖》《雨后帖》《遠宦帖》《草書干嘔帖》《草書長風帖》《草書大道帖》《妹至帖》《大報帖》《其書帖》《旃罽胡桃帖》《漢時帖》《豹奴帖》等。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敬倫帖》賞析 王羲之行書作品欣賞《敬倫帖》又名《九月三日帖》。4行,41字。高29厘米。入刻《寶晉齋帖》。2種拓本書法圖片。釋文:九月三日羲之報:敬倫、遮諸人去晦祥禫,情以酸割,念卿傷切,諸人豈可堪處,奈何奈何!及書不具。羲之報。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樂毅論》賞析 王羲之《樂毅論》 小楷 《樂毅論》 小楷,四十四行。梁模本有題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廿四日書付官奴”。據說原石曾與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說《樂毅論》之書在武則天當政時散入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竊去,因懼來人追捕,遂于灶內焚之。王羲之《筆勢論》中對王獻之說:“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臧之,勿播于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友?!彼米约壕膭撟鞯摹稑芬阏摗纷鳛榉侗荆忠浴豆P勢論》作為理論,從虛與實兩方面啟發王獻之的悟性,導引其進入書學的正軌。從現存的本子中還可看到筆畫是靈動的,橫有仰抑,豎每多變,撇捺緩急;結構上或大或小,或正或側,或收或縮;分布則重縱行,不拘橫行。從整體上言,在靜穆中見氣韻,顯生機?!稑芬阏摗纺E本今已不傳,真跡則更不待言了。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東方朔書贊》賞析 王羲之用小楷書寫的《東方朔書贊》 《東方朔畫像贊》的楷書,傳為王羲之的小楷。 《東方朔畫贊》,唐人臨本 絹本??v二六.七厘米,橫五三.二八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小楷,書于永和十二年(356)。從傳世的摹本上可睹筆墨風采。此書點畫骨力勁健,起落轉折,如斷金切玉,干凈明麗,表現出優雅俏靜、遒麗天成的豐姿?!端囍垭p揖》中認為南唐所刻之《畫贊》,“一望唯見其氣充滿而勢俊逸,逐字逐畫,衡以近世體勢,幾不辨為何字。蓋其筆力驚絕,能使點畫蕩漾空際。回互成趣?!卑险J為《東方朔畫贊》與《黃庭經》都在“力”、“勢”、“氣”、“逸”上達到很高的境界。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寒切帖》賞析 王羲之《寒切帖》 王羲之《寒切帖》紙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館藏 釋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報:得十四、十八日書,知問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憂勞久懸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謝司馬書,不一一。羲之報。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謝司馬帖》。 唐人勾填本,有烏絲欄??v25.6厘米,橫21.5厘米,草書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婁堅題記。此帖宋代曾入紹興內府,明代流入民間,明韓世能、王錫爵,清王時敏等遞藏,是一件流傳有緒的書法藝術珍品。 其中“謝司馬”應為謝安。謝安為王羲之至友。謝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為桓溫西司馬,時41歲。此信應寫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書應是王羲之晚年書寫。 此帖書體遒勁妍潤 ,沉著流動,寫時好像毫不費力,體現王羲之晚年書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極致妙處。正如唐人孫過庭說:“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彼阅軌颉安患げ粍?,而風規自遠”。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姨母帖》賞析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姨母帖》為東晉王羲之作品。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姨母帖》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書法風格,不類傳世王羲之諸摹本。其樸厚而多隸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公元696年由唐代武則天命人雙鉤廓填,集于《萬歲通天帖》中。字間多斷、頓挫,除“奈何”兩字上下牽連,其余都字字獨立;筆畫凝重、樸拙,其“哀痛摧剝,情不自勝”的心緒直露無遺。 釋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帖中文字雖屬行楷書體,但書法中還留有隸書遺意,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整體風格厚實凝重。 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十分深厚。從帖文來看,王羲之突然得到姨母噩耗后,心情十分悲痛,連正常的事務都不能安頓料理了。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初月帖》賞析 王羲之《初月帖》 王羲之《初月帖》是東晉王羲之作品,墨跡為唐摹本,草書,8行,61字?!度f歲通天帖》叢帖第二帖。書法風格逸筆草草,自然天真,率意暢達,有晉人倜儻任誕的氣息。2011年4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代書法——草書》特種郵票1套4枚。其中之一為王羲之草書《初月帖》,志號為:2011-6,圖序為(4-2)T。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書帖之一。此帖用筆、結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點。 釋文: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近欲遣此書,停行無人,不辦。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大意:近期一直想寫這封信,但因沒有郵差,沒法寄信(所以耽擱到現在)。昨天到達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來信,即使相隔遙遠,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囑托您,近來還好吧?我卻突然生病,身體十分差。剛剛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寫到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賞析 他的行書《快雪時晴帖》只有二十四個字,被清乾隆皇帝列為《三希帖》之首。中國第一名帖。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紙本墨跡,共全文4行,28字?,F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傳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它是作為一封信札寫就的,其內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其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閑逸豫。即使偶爾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勻整安穩,不失平衡的美感?!犊煅r晴帖》被譽為“二十八驪珠”,被古人稱為“天下法書第一”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被乾隆合稱為“三?!保掖颂杏谑孜弧?/span> 釋義: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快雪時晴帖》其點畫俯仰生情,鉤挑都不露鋒。其著重表現在用筆尤為圓勁,提按頓挫的節奏起伏與彈性感較平和,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勻整安穩,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提按得當,從容不迫,神態自如,骨力中藏。整帖看來雍容古雅,圓渾研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快雪時晴帖,被乾隆蓋了接近200個章,像彈幕一樣,密密麻麻。甚至喜歡題字。題字也就算了,都是一個單字大字。整得原帖像個涂鴉墻。最顯眼的就是這“神乎技矣”。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序》賞析 王羲之《蘭亭序》全文 王羲之《虞摹蘭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紙本,行書,縱24.8cm,橫57.7cm。 此本質地為白麻紙,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顯勾筆痕跡,當屬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認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題跋中認為“似永興(虞世南)所臨”,后世就改稱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標還在卷首題簽“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歷內府藏印,故亦稱“天歷本”。 此卷用兩紙拼接,各14行,排列較松勻,近石刻“定武本”。但點畫與褚遂良摹本相近,點畫較圓轉,少銳利筆鋒。勾描的墨色清淡,氣息古穆。據考證,此本當為唐代輾轉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諸家題跋、觀款17則,鈐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紙上所鈐元內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后拼紙下所題小楷“臣張金界奴上進”一行,均真。后隔水所鈐宋內府印,以及第一尾紙上宋代魏昌、楊益題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紙上的明人題跋、觀款,均真。 此卷歷經南宋高宗內府、元天歷內府、明楊士述、吳治、董其昌、茅止生、楊宛、馮銓,清梁清標、安岐、乾隆內府等處收藏。曾著錄于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張丑《真跡日錄》、《南陽法書表》、汪砢玉《珊瑚網書錄》,清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綠匯觀》、阮元《石渠隨筆》及《石渠寶笈·續編》等書。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一。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從文學的角度,它文字優美,情感曠達閑逸,是千古絕妙的好文章。從書法的角度,它被譽為法帖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鉆研。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黃庭經》賞析 ![]() 王羲之《黃庭經》 《黃庭經》,王羲之書,小楷,一百行。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關于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于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后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 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黃庭經》有諸多名家臨本傳世,如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他們均從中探究王書的路數,得到美的啟示。然而也有人認為小楷《黃庭經》筆法不類王羲之,因此亦有真偽之辨。釋文:略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喪亂·二謝·得示帖》賞析 ![]() 王羲之《喪亂·二謝·得示帖》 《喪亂·二謝·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厘米。5行,行草書。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紙本?,F藏日本帝室。帖上還印有朱文“延歷敕定”三印,延歷相當于我國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順宗永貞元年,可見此帖是唐代傳入日本的。 《喪亂·二謝·得示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其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此帖用筆挺勁,結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余,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后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喪亂貼》釋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 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首頓首。 《得示帖》釋文: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王羲之頓首。 《二謝帖》釋文:二謝面未? 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左邊劇。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十七帖》賞析 ![]() 王羲之《十七帖》 王羲之《十七帖》冊頁24.4x12.7厘米,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span> 此帖為一組書信,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參考。 此帖前人評價甚高。如宋黃伯思說:“此帖逸少書中龍也”。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币灿腥苏J為此帖“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這些評價都很中肯。尤其說它們寫的從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從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樣,最為深刻準確。孫過庭曾說過:“子敬(王獻之)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寫字時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現自己有自己的藝術風格,這樣就反而失去書寫時的自然之美了。這種對比式的評論,對書法欣賞很有啟示。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書鐘繇千字文》賞析 ![]() 王羲之《書鐘繇千字文》 《王羲之書鐘繇千字文》,是一件傳世有名的墨跡,為歷代收藏家所寶重,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雖非王羲之真跡,但作為保留王字形貌遺韻的早期 臨寫本,在書法藝術上仍有其一定的參考價值。書史上多有流傳(《宣和書譜》上有目錄),1983年《書法》雜志上曾發表,稱其為'王羲之臨鐘繇千字文’。細讀細研,自認為千字文雖然不全是出自鐘繇之手,有鐘繇以后的痕跡,但大部分內容是三國或以前,出自鐘繇無疑。但此件書法確實出自王羲之(但依照的不是鐘繇原件)。所以,應按原字帖叫《王羲之書鐘繇千字文》,而不應叫'王羲之臨鐘繇千字文’?!迦魅恕缒甏髮W畢業。釋文:略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穰帖》賞析 ![]()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摹本) 24.4×8.9cm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載:“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 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贝颂麅H是著文片段。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傳為米芾再臨本,24.4×8.9cm。兩行,十五字,有北宋徽宗金泥題簽和雙龍、“宣和”、“政和”等印,曾為董其昌友人吳廷所藏,董其昌有多處題跋,又為清安岐所藏,后歸清內府,乾隆有題跋題詩及鑒賞印,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行穰帖》點畫敦厚,行筆充實有力,節奏穩健,氣息平和,毫無劍拔弩張之習,所謂“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書譜》)。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游目帖》賞析 ![]()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紙本 摹本墨跡, 紙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數較多的一件。草書 日本廣島安達萬所藏,毀于火。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傻霉?,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大意:在看到你另寄來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諸多奇景,感到揚雄的《蜀都賦》、左太沖的《三都賦》都不是太詳備。蜀地確實多有奇妙之處,越加令人興起想飽覽景色、暢游意足的念頭。若有去的結果,會告訴你派人來接,人數不要多,到的時候再詳敘,等待這個日子的到來,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鎮守蜀地,一時沒有調動的道理。所以想借著您還在蜀地的機會,一起登汶嶺、峨嵋而歸,那誠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暫且只敘這些,但心已馳往蜀地了。 此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 造作。明方孝孺稱贊云:“《游目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屈折, 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span>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 瞻近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瞻近帖》 王羲之草書《 瞻近帖》紙本,縱二五厘米。八行,殘存三十四字。草書。英國大英圖書館藏。釋文:瞻近無緣省告(苦),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然告有期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僻,又節氣佳,是以欣卿(求)〔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著錄《瞻近帖》全文,帖中第一行、第三行兩個“苦”字,錄文皆作“告”。 《瞻近》《龍?!范峭豸酥輹妒咛分械牡谌?、四兩帖(見下),原跡久俠,可見於宋拓館本《十 七帖》等刻帖中。在己流傳到英國博物館的一些敦煌卷子中,發現有一帖粉紅色紙上寫的草書手跡, 經研究,確定為是唐人臨寫的王羲之《瞻近》《龍?!范?。這件唐人墨本的發現,為研究王羲之書法 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這二帖的唐人臨寫本,筆法鋒芒畢現,行筆自如流暢,行款、結字與宋拓刻奉稍有不同??上?已殘損,但仍保留了原作的風神。 此帖刻入《十七帖》,亦如墨跡本作“苦”字?,F存《瞻近帖》墨跡有二,一是敦煌石室本,一是趙孟頫臨本。兩本相校,前者八行,后者六行。字形筆勢亦相去甚遠。據《宣和書譜》記載,北宋宣和內府所藏《瞻近帖》有兩本,估計亦不會相同。明汪珂玉《珊瑚網》卷一著錄此帖,并稱書于硬黃紙上。錄有元歐陽玄至正十七年(一三五七)長跋?,F存兩本,難以斷定其中孰近母本。不過,參考傳世的王羲之諸摹本墨跡的風范及字距,敦煌石室本似貼近母本。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袁生帖》賞析 ![]() 王羲之《袁生帖》,紙本(摹本),日本藤井有鄰館藏。《袁生帖》為唐摹本,硬黃紙。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著錄九十七字。此摹本草書三行二十五字,是著錄全文的四分之一(詳見本志《書跡目錄》)。至宋入宣和御府,《宣和書譜》著錄。 釋文:(産婦兒萬留之月盡遣,甚慰心。)得袁、二謝書,具為慰。袁生暫至都,已還未?此生至到之懷,吾所(盡)也。(弟預須遇之,大事得其書,無已已。二謝云: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萬羸,不知必俱不?知弟往別停幾日,決其共為樂也。尋分旦與江姚女和別,殊當不可言也。)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秋月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秋月帖》王羲之書。榻本。6行,50字,草書。釋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而)〔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都下帖》賞析 ![]() 王羲之書《都下帖》,傳王羲之書,麻紙摹本,縱27.7厘米?,F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書于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與被米芾稱為“天下第一法書”的《破羌帖》一樣,是王羲之“為君談笑盡胡沙”,辭官歸隱后心系國事之作。與王體以往方中帶折用筆不同,此帖注重創新突破,基本以圓筆為主,運筆逆入平出,裹鋒絞轉,圓轉而不圓滑,給人以骨力內含,溫潤飄逸之美感。《都下帖》最后一行有損,數字僅存其半,“仁”字以下27字被裁割。釋文:得都下九日書。見桓公當陽去月九日書。久當至洛,但運遲可憂耳。蔡公遂委篤,又加廗下,日數十行,深可憂慮。得仁(祖廿六日問,疾更危篤,深可憂!當今人物眇然,而艱疾若此,令人短氣。)大意:七月一日羲之告白:突然之間又到了秋天,突然生出感慨!送信的人回來了,收到了您上個月的信,得知您因為身體衰弱而生病,我想冒著酷暑去探病,十分擔心您的病情。因為我的身體也衰弱乏力,力不從心,(所以不能前去) ,王羲之告白。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曹娥碑》賞析 ![]()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全文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文稿記載的是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碑文雖僅僅只有442字,但“彰孝烈”其情其旨自溢于言表。如果用現代漢語來解讀,我們便能諦聽到這樣一個凄美動人、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那折心動容的哀傷…… 《曹娥碑》之所以名振天下,跟書法名家有關。在碑文風靡全國之時,晉代書圣王羲之,宋代著名書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紛紛摹寫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書寫的碑文摹本,堪稱傳世精品,其書法造詣僅亞于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有人稱:“邯鄲文與右軍書,珠聯璧合,乃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寶庫的瑰寶!”信然!至為惋惜的是,書圣王羲之摹寫的碑刻早已佚失,我們所見的是其書寫的碑文摹本,曾被刻成法帖,可見諸王羲之書法精品集?,F存曹娥廟內的是蔡卞摹寫的碑刻。細細觀瞻,但見筆驚龍蛇,剛勁有力,其珍其貴,當可想見。釋文:略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日月如馳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欣賞《日月如馳帖》,五行,35字。又稱《日月帖》。褚遂良《右軍書目》行書第十卷記載此帖首七字,并稱“五行”,與此帖相合。 釋文: 日月如馳,嫂棄背再周,去月穆松大祥,奉瞻廓然,永惟悲摧,情如切割,汝亦增慕,省疏酸感。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朱處仁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欣賞《朱處仁帖》。3行,26字?!队臆姇洝分洠缎蜁V》著此帖目。入刻《十七帖》等。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啖豆鼠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啖豆鼠帖》又名《啖豆帖》,2行,11字。被米芾、黃伯思、王澍三家辨為偽帖。此帖與“宰相安和帖”似同一人書,風格全不類右軍?!洞笥^》、《絳帖》、《淳化》收刻。釋文:噉豆。鼠傷如佳,今送。能噉不?...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長素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叢帖之《長素帖》,入刻《淳化閣帖》等。釋文:長素差不懸耿,不大佳也。得敬豫九日問,故進退憂之深。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譙周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尺牘欣賞《譙周帖》拓本;共三行,二十九字,系《十七帖》第二十通尺牘?!队臆姇洝分浱?,《宣和書譜》著錄此帖目?!洞净w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 《譙周帖》是王羲之向周撫打探譙周后代的信函。羲之欲打聽他的下落,并想讓周撫證實是否如同人們所說的那樣,具有“高尚不出”的志向,羲之年輕時亦無廊廟志,晚年主動掛冠歸田里,皆與譙秀的志向合拍。 釋文:云譙周有孫,高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集字春聯五副》賞析 王羲之《行書集字春聯五副》 ![]() 和氣致祥:風竹引天樂,林亭集古春。 ![]() 春和景明:風和春日永,水映暮山青。 ![]() 春風報喜:虛懷視水人咸悟,和氣為春天與游。 ![]() 春和景明:有足春隨惠風至,無懷人合盛時生。 ![]() 一帆風順:惠風引水財源茂,清氣游春事業興。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天鼠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草書天鼠帖》,2行,16字。《右軍書記》著錄。入刻《十七帖》等。也作《天鼠膏帖》,信中王羲之向友人咨詢了天鼠膏治療耳聾的情況。天鼠,即猞猁。釋文: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青李來禽帖》賞析 ![]() 王羲之楷書欣賞《青李來禽帖》,又名《青李帖》,4行,20字。入刻《十七帖》等。文中王羲之談到了所需來禽等四種種子的寄送方法。來禽,也稱沙果。釋文:青李、來禽、櫻桃、日給滕,子皆囊盛為佳,函封多不生。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極寒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拓本《行書極寒帖》,六行 五十八字。 此帖雖為行書,其中許多字都是以楷書為之,在王羲之的眾多尺牘中,這是少見的一例??紤]到唐、宋兩朝典籍皆有著錄,此帖宜為可信的王羲之書跡。翁方綱十分推重此帖。王澍認為此帖書法似《官奴帖》、《蘭亭序》。評價皆非常高。釋文:“旦極寒,得示,承夫人復小欬,不善得眠,助反側,想小爾,復進何藥?念足下猶悚息,卿可不?吾昨暮復大吐,小噉物便爾,旦來可耳。知足下念。王羲之頓首?!?/span> 帖文大意為:早晨極寒冷。從您的來信中得知,夫人又咳嗽,不能安睡,反側難眠,想必現在病況輕了一些,還進什么藥物?念及您,我惶恐喘息。您現在安好嗎?我昨天晚上又大吐,稍吃一點東西便吐,今天早上以來尚好。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道護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行書道護帖》,又稱六月十一日帖,6行,56字。高29厘米。入刻《寶晉齋帖》。釋文:六月十一日羲之報:道護不救疾,惻怛傷懷。念弟聞問,悲傷不可勝,奈何奈何!曹妹累喪兒女,不可為心,如何?得廿三日書為慰。及還不次。羲之報。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大熱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欣賞《草書大熱帖》釋文:便大熱,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熱。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毒熱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欣賞《行書毒熱帖》,3行,31字。入刻《淳化閣帖》等。釋文:晚復毒熱,想足下所苦,并以佳,猶耿耿。吾至頓劣,冀涼言散,力知問。王羲之頓首。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小楷字帖》賞析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一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二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三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四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五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六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七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八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九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一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二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三 ![]() 《王羲之小楷字帖》之十四 正楷字體范本:《王羲之小楷字帖》選字本,1965年朵云軒印制。 王羲之晉代書法家,他的墨跡流傳下來的很少。相傳《樂毅論》、《黃庭經》兩篇法書是他寫的。這本字帖就是采用了滋蕙堂刻本的最初拓本,用方格編排,選字精印而成,以供初學毛筆字者臨寫。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賞析 ![]() 王羲之《七月都下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作品,紙本。 ![]()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賞析 ![]() 王羲之尺牘欣賞《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圖均為尺牘。存雙鉤摹本,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題款“晉王羲之奉橘帖”。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斗铋偬吩谔拼秃苡忻?,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庇玫木褪沁@件書蹟的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span> ![]() 王羲之《平安》帖 釋文:此粗平安修載來十余 日諸人近集存想明日 當復悉來無由同 增慨。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釋文: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 何如遲復奉告羲之中冷無 賴尋復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賢女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欣賞《賢女帖》為《爾令帖》的后部分內容,入刻《寶晉齋帖》。 ![]() 釋文:賢女動氣疾,當時,乃勿勿。今以除也。他等皆知孝思。先日之歡,于今皆為哀苦,觸事切人,處此而能令哀惻不經于心,殆空語耳。一至于此,何所復言。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小楷東方曼倩祠頌》賞析 ![]() 王羲之《小楷東方曼倩祠頌》之一 ![]() 王羲之《小楷東方曼倩祠頌》之二 ![]() 王羲之《小楷東方曼倩祠頌》之三 ![]() 王羲之《小楷東方曼倩祠頌》之四 王羲之小楷書法欣賞《小楷東方曼倩祠頌》拓本。故宮博物院藏。 東方曼倩即東方朔(公元前154-前93),西漢辭賦家。曼倩為字。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官奴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欣賞《行書官奴帖》(傳)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高29厘米。入刻《寶晉齋帖》。此系王羲之關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 《官奴帖》釋文: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痼,至今轉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己,勤修訓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于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何言。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卿女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作品欣賞《行書卿女帖》又名《爾今帖》、《爾令帖》。9行,75字。高29厘米。入刻《寶晉齋帖》。兩種拓本書法圖片4張。 釋文:爾今以善和,尊今當出。卿女母子粗平安。喪際,賢女動氣疾,當時,乃勿勿。今以除也。他等皆知孝思。先日之歡,于今皆為哀苦,觸事切人,處此而能令哀惻不經于心,殆空語耳。一至于此,何所復言。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孔侍中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行書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二帖連為一紙。紙本,24.8×41.8cm?,F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二謝·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頻有哀禍·孔侍中帖》在活潑的行書筆意中帶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結體上又顯示出欹側取妍的藝術效果。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上虞帖》賞析 ![]() 王羲之 《上虞帖》草書,唐代摹本,現藏上海博物館。硬黃紙本 縱23.5厘米 黃26紙本。釋文: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未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頻有哀禍帖》賞析 ![]() 王羲之《行書頻有哀禍帖》摹本,紙本??v26.9厘米。3行,20字。行書。字間傾側、俯仰、鉤連,筆畫輕疾、圓轉、牽引,結體多有取橫勢者。 釋文 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雨后帖》賞析 ![]() 王羲之《雨后帖》(宋臨本),紙本行草 25.7×14.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今日雨后未果奉狀,想□能于言話,可定便得書問,永以為訓。妙絕無已,當其使轉。與都下□信,戴適過于□也。羲之。署款下一草押不識,又“禹民”二字題名。鑒藏印有 “世南”、“貞觀”(畫描墨印),以及“四代相印”(朱文,偽)、“志東奇玩”(朱文,偽)、“紹興”(朱文聯珠),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諸印。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行書《遠宦帖》賞析 ![]() 王羲之《遠宦帖》紙本(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哆h宦帖》,亦名《省別帖》。乃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宋黃伯思(1079~1118)以為《十七帖》中的書信,均系寫與周益州者。釋文: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并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干嘔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干嘔帖》紙本(摹本) 天津博物院藏?!陡蓢I帖》,又名《如常帖》、《昨還帖》。縱14.1厘米,橫26.4厘米,共4行36個字,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國家一級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短信。該帖筆意神采超逸,書風沉著勁健,曾刻錄于《淳化閣帖》之中,是流傳有序的藝術珍品。 在中國書法史上,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書圣,他的墨跡受到歷代書家的推崇,然而,據史書上記載:王羲之的真跡早已失傳,傳世的王羲之的書法墨跡都是后世的臨摹本,但就是這極為稀少的臨摹本留傳到今天已經都是稀世珍寶了。除海外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外,今天所知道留在內陸的只有《蘭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嘔帖》等幾件。 偽滿時期,溥儀到將《干嘔帖》帶到東北,后來,流落到民間。四十多年前,正是文革動亂時期,劉光啟在堆積如山的大紙堆中發現了一卷黃黑色的舊紙卷,他抽出打開一看,眼前展開的是一件年代久遠的草書紙本書帖,憑著多年鑒定書畫的經驗,劉光啟讀出該帖的內容為:“ 足下各如常。昨還殊頓。胸中淡悶,干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乃甚憂之。力不具。王羲之?!毖矍暗臇|西竟是文物界苦苦尋覓了30多年的故宮流失國寶、書圣王羲之的《干嘔帖》。 現在這件從紙堆里偶然發現的王羲之的《干嘔帖》和《寒切帖》一起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長風帖》賞析 ![]() 王羲之《長風帖》 臨摹本, 紙本。帖芯縱27.5厘米,橫40.9厘米。11行,102字。草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長風帖》又分稱《長風帖》、《賢室委頓帖》、《四紙飛白帖》 。 此帖為雙鉤廓填王羲之草書《長風》、《賢室》、《四紙飛白》三帖,見於《淳化閣帖》,此帖缺漏一“叔”字,用筆風格與閣帖明顯不同,顯然非鉤摹自閣帖所收。雖題為褚遂良摹本,但通篇與米芾書法的結字姿態、用筆習慣與線條筆畫極為相似。上有宋高宗“睿思東閣”印,故應是宋人鉤摹米芾自出己意的臨仿本。通篇墨彩醇厚豐潤,筆畫的提按轉折牽絲映帶清晰可見,足見鉤摹之精妙。 釋文: 每念長風,不可居忍。昨得其書,既毀頓,又復壯謂,深可憂。 知賢室委頓,何以便爾,甚助,耿耿,念勞心。知得廿四日書,得(叔)虎廿二日書, 云新年乃得發。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語張令未? 前所經由, 足下近如似欲見。 今送致此四紙飛白,以為何似?能學不?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草書大道帖》賞析 ![]() 王羲之《草書大道帖》,紙本,二行,十字,現藏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傳為米芾摹本。 在右軍草書中,最為突出,后人稱它為“一筆書”。明張丑《清河書畫舫》云:“老筆紛披,所謂一筆書也?!笔种?,前五字一筆聯綿,次兩字聯綴,復次兩字又鉤聯,最后一“耶”字以末筆豎畫一貫直下,控制尺幅的空白。強作一筆書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書則如天際行云,宛若游龍,彌足珍貴。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妹至帖》賞析 ![]() 王羲之《妹至帖》 摹本 縱25.3厘米 橫5.3厘米。日本東京中村富次郎私人藏 1973年首次公開發表。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大報帖》賞析 ![]() 王羲之《大報帖》(摹本)高25.7厘米,寬10.1厘米,共3行24個字,日本私人藏。臨摹于唐朝時期,從上有王羲之兒子的名字“日弊”和整個字的風姿來考證,應屬于王羲之的早期臨摹本。釋文:便大報,期轉差也,知不快,當由情感如佳,吾日弊為爾,解日耳?!洞髨筇放c《妹至帖》二者或同出一紙,某一時間被裁割為兩片。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其書帖》賞析 ![]() 王羲之《其書帖》 羅振玉藏。王羲之《其書帖》,臨本,紙本,草書,3行24字,羅振玉收錄于《貞松堂藏歷代名人法書》,為敦煌文書中所見“晉人尺牘”中的一件。 釋文:其書,遂不得付使人,想知之。然其有書,數載何以如此斷絕耶。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旃罽胡桃帖》賞析 ![]() 王羲之《旃罽胡桃帖》 敦煌石室臨本, 紙本??v25.2厘米,橫20.6厘米。5行。草書。英國大英圖書館藏。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書《十七帖》,全文見《右軍書記》:'得足下旃、胡桃藥二種,知足下至, 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須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知我者希,此 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F存此帖已殘,僅存21字。 釋文 ……回近之,未許□□□。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漢時帖》賞析 ![]() 王羲之《漢時帖》前二行為唐人寫本,后段為元趙孟頫補書。 按《漢時帖》為王羲之《十七帖》中之一,然此為唐人臨寫本,旁有正書,與《十七帖》刻本不同。 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草書《豹奴帖》賞析 ![]() 王羲之 《豹奴帖》此帖共六行,七十字, 澄清堂帖本。釋文:羲之頓首。 昨得書問, 所疾尚綴綴, 既不能眠食, 深憂慮。 懸吾情, 至不能不委。 (嫂故) 不差, 豹奴晚不歸家, 隨彼弟向州也。前書云:至三月間到之, 何能盡情憂。 足下所惠。 極為慰也, 不謂也。 《豹奴帖》是王羲之唯一一通章草尺牘,王羲之擅長章草一事在《晉書》中就已有史料記載。通過此帖,人們得以從中窺見王羲之書法更加多樣化的面貌,雖然此刻本不免有不盡真實之處,但鑒于其獨一性,其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也是不容小覷的。 讀此帖,有種古意躍然紙上之感。章草為隸書的草寫,雖在字的筆畫寫法上采用連筆,但結字卻是獨立而互不牽連的,《豹奴帖》將此特點呈現得恰到好處,在用筆上毫無拘謹之態,筆畫頓挫有力,連帶自然,粗細對比有著濃厚的“隸意”,結字體勢古樸,通篇節奏感極強,與傳世的皇象《急就章》、索靖《月儀帖》相比,似更流露著一股瀟灑、自然的氣息。 王羲之對后世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的主要原因是漢字的發展演變。中國文字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大的變化,從篆書系統向隸書系統轉變是—次關鍵性的變化。我們現在漢字應該都屬于隸書系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意文字。隸書系統的文字在以后的歲月里繁衍出很多變體,如行書、草書等,這個過程都發生在漢代,隸書本身也最終演化成為今天常見的楷書。 在王羲之之前,這些書體都有一定的規模,但還是不夠成熟。比如鐘繇的楷書,相對來說還是處于初級階段;張芝的草書也屬于質樸一路。王羲之書法在他們的基礎上取代了前人,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字范式。王羲之之后的書法家當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書法上,比如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他們將楷書推向了更為標準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書法家大多認為,他們的楷書有刻意安排的痕跡,雖然在實用方面是夠標準的,但與王羲之相比,卻顯得有些不自然。 因為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境界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字形姿態豐富但不過分張揚,氣息沖和,剛柔相濟,既有法度,又有極高的審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書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們把羲之尊為“書圣”,恐怕就是這個道理。 ![]()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