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就重點闡述了戰略分析的重要性--“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那么如何“廟算”呢?孫武給出了自己的戰略分析模型: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這個模型從“道、天、地、將、法”五個維度進行戰前(可行性)分析,結合“七計”以及13篇兵法的論述,可歸納孫武的戰略分析模型為道、天、地、將、法、卒、間共七個模塊,其中“間”在戰前分析中的主要作用是情報收集,以用于雙方綜合對比。 “道”,解決的是愿景、使命、價值觀的問題,相當程度上決定能不能戰、能不能勝--所謂“得道者昌”、正義之師必勝,或源于此。 《吳起兵法》曰:“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矣。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守成。若行不合道,舉不合義,而處大居貴,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故成湯討桀而夏民喜悅,周武伐紂而殷人不非。舉順天人,故能然矣。” 《尉繚子》曰:“兵勝于朝廷。不暴甲而勝者,主勝也;陣而勝者,將勝也。” 《荀子?論兵》曰:“仁人上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而輕為之死。” 他們不約而同地強調了“道”、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如果缺乏道義,做不到上下同欲,則發動戰爭、勝算的概率降低,甚至不具備一戰的基礎。 “天”,即天時。試想,“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等待多么無奈! “地”,即地利,“知遠近,則能為迂直之計;知險易,則能審步騎之利;知廣狹,則能度眾寡之用;知死生,則能識戰散之勢也”。孫武在“地形篇”將地形分為“通、掛、支、隘、險、遠”六種,“九地篇”將地勢分為“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類,定義、論述了各種地形、地勢下的用兵原則。用兩篇來論“地”——戰場,足見其重視。 “將”,即實施戰略的統帥、領導者,是決定能不能戰、能不能勝的重要條件--得天時、有地利,還需人和。 從“智、信、仁、勇、嚴”五個維度考核將領,曹操等稱之為將之“五德”:“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非智不可以料敵應機,非信不可以訓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眾撫士,非勇不可以決謀合戰,非嚴不可以服強齊眾。全此五才,將之體也。” 其實五德涵蓋了能力、為人、治軍等各個方面。其中,智、勇、嚴,是才的范疇;信、仁,是德的范疇。德才兼備,方可為“將”才。應注意并重視的是:智,排在首位! 合格的將領除了具備“五德”,孫武在《孫子兵法?九變》中還指出了“將有五危”,即將領如果具有這五種品質,在戰場上會很危險,易被對手利用而擊敗?!拔逦!狈謩e是: “必死”,即愚勇、有勇無謀,只會以必死之心死戰。黃石公曰:“勇者好行其志,愚者不顧其死?!眳亲樱▍瞧穑┰唬骸胺踩酥搶ⅲS^于勇;勇之于將,乃數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將也”。 “必生”,即畏怯、貪生怕死,“見利而不進”。徒有勇為不合格,畏怯更不可取。 “忿速”,即易怒、急躁。受辱后易中計?!皩⑿再F持重,忿狷則易撓”。 “廉潔”,以污名辱之,則可能徇名節而不顧其它。 “愛民”。杜牧曰:“仁人愛人者,惟恐殺傷,不能舍短從長,棄彼取此,不度遠近,不量事力,凡為我攻,則必來救,如此可以煩之,令其勞頓,而后取之也”。 孫武指出,“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法”,即組織管理、獎懲制度和保障體系等,是決定能不能戰、能不能勝的重要保障。 “法”是保證大規模組織高效運作的基石。沒有嚴明的組織紀律、隨意性強,在規模小時影響不大,但是規模大了以后,如果缺乏嚴明的組織紀律,后果是難以想象的(就象李廣帶兵)。 “卒”,即士兵?!氨骒浩?,審金鼓,明開合,知進退,閑馳逐,便弓矢,習擊刺也”;“士不素習,當陳惶惑;將不素習,臨陳暗變”。 戰士平時的訓練水平、素養、裝備以及數量等,在戰爭中起到重要作用。 “間”,即間諜以及離間、反間之謀,敵方的諸多情報有賴于間諜的收集,為客觀分析、比較奠定基礎。《孫子兵法》13篇中專有一篇論“間”,并把“間”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步: “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孫武認為,客觀地從“道、天、地、將、法”五個維度,再結合“卒”與競爭對手進行“七計”的戰略分析和比較,則“未戰而勝負已分”--“以我之政,料敵之政;以我之將,料敵之將;以我之眾,料敵之眾;以我之食,料敵之食;以我之地,料敵之地。校量已定,優劣長短皆先見之,然后兵起,故有百戰百勝也”。 在此,整理了孫武的戰略分析模型奉獻給大家參考: 孫武的這個戰略分析模型既包含宏觀因素——國家治理,又包含微觀因素——領軍之將、軍隊,既有外部條件——天時、地利,又有內部條件——法令、制度、保障等,可以說比較全面了。其“未戰而知勝負”所言不虛。 以《孫子兵法》傳世的孫武并非紙上談兵者,他任吳將期間,曾率領三萬吳軍孤軍深入,卻連戰連捷,柏舉之戰擊潰二十萬楚軍,并攻入其首都郢、幾乎滅楚;后來越王勾踐率越軍攻吳,也被孫武率吳軍擊潰、勾踐投降。 《尉繚子》評價孫武:“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于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 歷代君王、名家均給予孫武和《孫子兵法》至高無上的評價,《明實錄》更坦言:“蓋武之書必有所授,而武之術則不能盡如其書也。” 理論曠古絕今,實戰無敵天下,君明竭盡所能,君昏隱退保身--孫武被尊為兵圣實至名歸。 《新戰略》原名《中國式戰略》,區別于西方的戰略管理理論。由于頂著中國式戰略的名頭,就不得不向中國古代的先哲們致敬,于是需要單獨的一章來介紹《孫子兵法》、《吳起兵法》等戰略大作;而這方面的研究應該不乏專著,自己的介紹未必全面、準確,又浪費紙墨,于是最終刪除了這一部分,名之《新戰略》,直接切入自己研究的戰略主題。但我在閱讀這些兵法的過程中,對古人的戰略智慧肅然起敬,在此浮光掠影般地淺析一番與諸位分享。 在《孫子兵法》、西方戰略理論和實踐、咨詢經驗基礎上,《新戰略》的4+1戰略分析模型更加全面、細致,并給出了表格工具和量化分析模型。《新戰略》已完成與經濟日報出版社的簽約,三審三校工作已經啟動。期待《新戰略》早日面世。 有朋友認為我最近三年出版三本書,效率挺高,以為我天天就是在寫書。其實,每本書中的大部分資料是我最近十多年咨詢、工作和讀書及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管理筆記。只是這幾年我開始抓緊時間系統地整理這些筆記——《新戰略》中的閉環、迭代的“四部曲”戰略管理模型是我十年前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來的。 技術類的科研突破不容易,社科類的科研突破同樣不容易。遍歷國內大學經管學院的戰略管理教材,都是西方戰略管理理論,鮮有突破,令人聯想起聯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璀璨的中華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美國人深入研究《孫子兵法》數十年,我們卻在學習西方戰略理論......期待國內更多的戰略研究及應用......大國博弈,企業競爭,部門管理,個人發展,惟有正確的戰略才可以長期領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