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加西亞·馬爾克斯是公認的“最沒有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人類目前為止最后一位文學大師。 馬爾克斯的一生堪稱勵志的典范,從一個家境貧寒的瘦弱小子,一步步成為影響了全世界的偉大文學家。他將他的一生感悟都融進了他的小說里,關于奮斗,關于愛情,關于婚姻,關于時光。 這些,都是他生活的智慧。讀懂了這些,可以幫助你渡過人生的各個階段。 趁年輕,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盡力去嘗遍所有痛苦,這種事可不是一輩子什么時候都會遇到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似乎很多哲人都說過,苦難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對此,我深信不疑。趁年輕,去體驗吧,生活上的,精神上的,那些痛苦終將成就你。 還記得小時候,可以在雪地里打籃球,可以在烈日下奔跑。那時候,不怕冷,不怕熱,不畏將來,不懼歲月。 可不知從何時開始,成長成為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所以很多人喜歡聽著老歌,看著舊書,沉浸在往日的榮光里,嬉笑怒罵著今日的潮流。 正如馬爾克斯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我們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對生活都太貪婪,以至于身體和靈魂都忘記了對未來的期盼,直到現實告訴我們未來和我們曾經的夢想不一樣,便又開始懷念舊日。 是啊!未來的可怕在于它與想象中的截然不同。 可是,未來的魅力不也正在于此嗎? 如果二十歲的你毫無畏懼,那么三十歲又有何恐懼呢?你永遠比昨天的自己更有見解,更有閱歷。如果每天的你都更好,苦難又算得了什么呢! 社交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于學會控制厭惡。——《霍亂時期的愛情》錢鐘書說: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終成眷屬的厭倦,要么苦于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 在網上流傳一個笑話,問一個男士做過的最有膽量的事是什么,男士回答說,結婚。 似乎婚姻不再是甜美愛情的升華,而是瑣碎生活的開始。 我見過很多夫妻,他們終日吵鬧,互相厭煩,他們好像不是自愿在一起的,而是被誰強迫著塞到一起生活似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恨對方,而是無法忍受對方。任何一個有悖自己意愿的瑣事,都會引發一場“戰爭”。 你有想過為何爭吵嗎? 那是因為你太想改變對方,想讓對方遵循自己的生活習慣,并理所應當地認為伴侶有義務作出改變。 愛一個人不是愛他的閃光點,而是能夠忍受他的不足。在婚姻中,要學會控制厭惡,這是幸福的關鍵。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百年孤獨》經歷本身有意義嗎? 成功、失敗、苦難、榮光,這些都是人生的經歷,它們意味著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曾思考過,如果一切都將歸為塵土,這一切又有什么意義。 是的,人生沒有意義。所有的成功、失敗、苦難和榮光都沒有意義。 所以我們才要賦予它意義。 所以重要的不是經歷,而是從經歷中得到了什么。 想到了王小波說過的一句話:我來這個世界,不是為了繁衍后代;而是來看花怎么開、水怎么流,太陽怎么升起,夕陽何時落下。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生命是場偶然,我在其中尋找因果。 我將這段話視為生活的準則。 入世是為了經歷,經歷是為了思考,思考是為了領悟,領悟是為了更好的經歷。別把生活看做日子疊著日子,而是看成一場場修行。這是告別渾渾噩噩最好的方法。 安度晚年的秘訣是,和孤獨簽下一份體面的協議。《百年孤獨》很多人寧愿在熱鬧中忍受屈辱,也不愿在孤獨中保留體面。 中國人喜歡闔家歡樂,卻不知人這一生終究不可挽回地陷入孤獨之中。 我喜歡馬爾克斯對歲月的描述,那不可逆轉的時光會把人帶入一片潮濕、孤寂的藻澤之中。人們要學會的,就是如何在這片藻澤中繼續生活。 如同《百年孤獨》中終日在煉金房里制作小金魚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那份永恒的孤獨固然可悲,卻是無可避免的。 時光在年長者和年輕者中間劃下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兩代人甚至三代人,對生活和人生的看法將會完全不同,如同兩個物種一般,絕不可調和。 與其如此,不如保持孤獨,并享受孤獨。這是保持體面的唯一方法。 等將來的某一天,我老得一切都看不過眼時,我將不再掙扎,而是把時光留給最后的歲月,留給孤獨中的自己,好讓生活不再屬于除我以外的任何人。 一個人最終一定會變成他人眼中的那個自己。——《苦妓回憶錄》這句話并非出自馬爾克斯之口,而是馬爾克斯在《苦妓回憶錄》中的引用。這是他在人生最后一部作品留下的感悟。 這是多么殘忍的一句話啊! 與其說是一句真理,倒不如說是一句諷刺。 不知為什么,我們很害怕變成他人眼中的那個自己,不是嗎? 我們耗盡力氣,去維持在眾人面前的形象,最后卻害怕成為那樣的自己,實在是荒唐得可悲啊! 俗話說,裝著裝著就成真的了。雖然俗,卻和這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活在這世上,人們不得不偽裝成他人需要的樣子,或者他人希望的樣子。我們漸漸適應了自己強裝出來的角色,而忘記了我們本來的樣子。 想笑就去笑,想哭就去哭,別說社會迫使你帶上門面具,也許那偽裝出來的你,遠不如你本來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