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的攝政關白藤原家族,掌權的路數就是當外戚一條路,血緣沒了勢力也就很快瓦解。藤原家族掌握日本天皇210年,最后因為生不出女兒丟掉了地位。 一直以來,藤原家源源不斷地把女兒們送進宮,讓她們源源不斷地生出新天皇。可是,到了藤原賴通一代,不知道為什么,一直生不出女兒。藤原家只好送了幾位養女入宮,但居然也都沒能生出皇子。 1068年,一個沒有藤原家族血統的人——后三條當了天皇。天皇和藤原家的關系馬上出現了轉折。 因為沒有藤原血統,所以后三條在成長過程中備受藤原氏的冷落。后來雖然被勉強立為太子,但也不受藤原家的尊重。 按照傳統,皇子立為太子后,會得到一把傳世劍“壺切”,作為東宮的象征,但當時的關白藤原賴通說什么也不肯將寶劍奉上,甚至還公然說:“縱雖正統,自非藤氏出,則不可得。” 后三條即位時35歲,很想改變被架空的局面,奪回權力。然而面對藤原氏盤根錯節的龐大勢力,面對近乎成為定制的攝關制度,從哪里下手呢? 后三條腦筋急轉彎,想到了一個辦法:鉆制度的空子,成為上皇。因為攝關制度管的是現任天皇,管不了上皇。 日本的上皇作為繼任天皇的尊長,仍然享有準天皇的待遇,比如呈送上皇和天皇的文書均稱“上表”。上皇的“宣”也和天皇的詔敕具有同等的效力。在私人關系上,天皇每逢新年都要對上皇進行正式參拜,即“朝覲之禮”。 于是后三條天在位四年就讓位給兒子白河,自己成為太上天皇。他意圖金蟬脫殼,讓出皇位卻帶走實權,繞過攝關體制來發號施令。 他的兒子白河后來也效法父親,讓位于年僅八歲的皇子(堀河),自己成為上皇,然后設立了一個機構叫“院廳”,任命了自己的一個小班子來執行自己的決定。這樣就形成了“院廳政治”。 當然,院廳政治不是靈機一動就能建起來的。院政之所以能行得通,關鍵在于天皇掌握了新的刀把子——武士。 在后三條時代和白河時代,天底下擁有武士最多的兩個家族,一個是平氏,一個是源氏。 平氏和源氏原來都是皇族。因為皇族繁衍人數過多,而被“賜姓”“降為臣籍”。從825年起,數代天皇將一些皇子賜以“平氏”“源氏”之姓,分賜到各地居住。 雖然降為臣籍,但是身為天皇的后代,當然是有一些特殊待遇的。他們被賜予大量土地,并且通常被委任為地方官職,這樣就成為各地最有勢力的家族。 他們以優厚的條件吸引武士為自己服務。地方上的武士也慕皇室之名,紛紛投奔,平氏和源氏因此成了地方上著名的武士領袖。 “到了11世紀,'武士團’已經演變為大規模長期性的武裝組織,分別在源氏和平氏家族的羽翼下結成同盟。……到了12世紀,源氏已經在日本東部關東地區建立了根據地,而平氏則沿著京都以西的內陸海扎下了根。” 這樣,平氏和源氏武士團就成了日本最重要的武裝力量,以至地方上有動蕩和叛亂,天皇也要請求武士團出手,加以平定。 白河成為上皇后,為了尋找權力基礎,把眼光投向了地方上的武裝勢力,將勢力強大的平氏武士團招入京城,以資保衛,稱為“北面武士”。這樣,各地的平氏武裝都開始效忠上皇。 不久之后,源氏家族也應召進入日本朝廷。對沒有常備軍的日本來說,太上皇掌握了全國最強大的武力,這個震懾作用是相當強大的。 “院廳政治”由此形成,接下來幾代天皇登基后不久,都如法炮制,選擇退位,成為太上皇,建立自己的“院廳”。上皇旨意稱為“院宣”,權威高于天皇的詔令,“攝政”“關白”的名號雖然繼續存在,但已經被架空,有名無實。 白河(1087年—1128年院政)、鳥羽(1129年—1156年院政)、后白河(1158年—1192年院政)以上皇身份共執政105年,這一百多年遂成為日本歷史上的“院政時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