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評論 夷陵區文藝評論家協會 主辦 2021-033 總第664期 編發:元辰 呂孝春:宜昌夷陵人。宜昌市作協會員,宜昌市散文家協會會員,現任夷陵區作協副主席。《三峽日報》《三峽晚報》《三峽文學》等報刊及網絡媒體發表多篇散文、小說。多篇作品收錄于《宜昌文化古鎮》《湖北古鎮》《宜昌傳統村落》《散文宜昌》《湖北基層文學叢書.宜昌散文卷》等。 讓小說人物生活在作者熟悉的生活環境當中 ——讀甘茂華老師《定風波》有感 文/呂孝春 甘老師的散文讀的多,歌詞也欣賞的多,可他的小說還是第一次認真去讀。 拿到甘老師送我的《定風波》是在年前,過年瑣事多,不忍心囫圇吞棗,年后用了一周時間細細品讀,從中又學到了一招。那就是讓小說人物生活在作者熟悉的生活環境當中,以作者自己熟悉的自然環境搭建小說人物活動的舞臺,構建小說人物活動的自然環境。 第一次關注巴人的歷史,是在2012年。那年秋天我在甘老師家鄉恩施的舞陽壩生活了一個月,期間在“巴蔓子”被請客,從而知道了店名“巴蔓子”是戰國時間一位巴國將軍的名字。由此,巴人這個古老民族以及巴人文化才引起了我關注。 關于巴人,正如前言中說,“長江流域的巴文化源遠流長,關于巴人的起源,有多種說法,至今學術界也未能統一”,“遠古以來的巴人歷經多次遷徙,在歷史上延綿八百年的巴國。曾經雄踞四方,卻迅速神秘消亡”,“其疆域遼闊,含括了今重慶全境、湖北恩施、川東北部分地區”,“于荒莽的大巴山、秦嶺極為險峻的自然環境下生生不息,世代繁衍”,“近年來,對長江三峽、清江流域的考古開掘和研究,為巴文化的遺存豐富了大量的實證”,……可見,巴人生活歷史久遠,生活的范圍之大。巴人的國都具體在哪兒,巴人生活又是怎樣的,學術界還在研究,我想甘老師也未必完全清楚,但這不影響甘老師《定風波》中人物活動自然環境的構建。 甘老師在三峽人家景區做過多年的文化總監,如今三峽人家以巴文化為核心打造的巴王寨,想必甘老師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或許就是按照他的設計初衷而實施修建的。是與不是,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他對景區的每一處景點及附近的地名應該是熟悉的,也是充滿情感的。正因為如此,甘老師就把巴王宮、巴王寨“建”在了三峽人家這里,為巴人提供了所有社會活動的場所。如同現在能放大的電子地圖,以三峽人家為核心向四周無限擴大了“疆域”。 我作為讀者,可能與其他讀者不同。我1988年參加工作就在三峽人家這里的一所中學。8年時間對這里一草一木,每個地名都了如指掌。特別是對三峽人家建設的全過程,我不僅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如今“太極貓洞”的出口還是我請設計院勘測打通的出口。當我在讀小說的時候,其中那些我熟悉的地名構建的巴人生活場所,讓我似乎就成了巴人中的一員,巴人所走過的路,趟過的溪,鉆過的山洞,攀爬過的巖,仿佛都留有我的腳印。讓我讀得親切,讓我讀得過癮。 小說中哪些讓我親切、過癮呢? “苞谷粑粑、蕎粑粑”不僅是兒時的記憶,同樣也是現在我舌尖上的美味;“老巴子”是小時候大人常用嚇唬小孩最常用的方法;“石磨子”、“竹蔑編織的蒸籠”這些日常生活用具太熟悉不過。 小說使用的地名幾乎都是真實存在的,或略作改動。象鼻子山改為“石鼻子”山;巴王寨現旁的龍進溪和楊家溪成為了作品中的“龍溪”和“鳳溪”;巴人躲藏的“藏身洞”就是現在的太極貓子洞……有的是直接沿用,“三峽平善壩”是我到工作單位坐船必須經過的一個碼頭;“石牌中學歷史老師李光榮”似乎就是我當年的同事,因當時我工作學校名字就是“石牌中學”。巴人祭祀所在地“石令牌”,龍進溪中的“黃龍瀑”;三峽人家前面的長江“明月灣”;還有周邊的“霧渡河”、“張家口”等地名…… 在閱讀小說過程中,這些在我身邊再熟悉不過的地名,當巴人穿梭讓間的時候,感覺遠古的巴人就生活在我的身邊,我似乎也穿越到了他們生活的時代,見證到了遠古巴人民族危難之時所作出的艱難選擇。就如序言中所說,“老甘的小說讓我們回到了巴國,與祖先巴人面面相覷,有神秘陌生,也有熟悉親昵”。 甘老師的小說之所以讓我讀的親切、過癮,是作者把小說中的人物放在了作者與讀者同時熟悉的自然環境當中。作者用自己熟悉的自然環境來搭建了小說人物活動舞臺,作者選擇自己熟悉自然環境構建小說人物活動的自然環境,除了方便自己拿捏刻畫,可能更多是容易、生動更好刻畫自然環境從而發揮自然環境描寫對小說整體表達的作用。 是的,小說中人物必須是生活在一個特定空間。環境作為形成人物性格,驅使其活動的特定場所,一篇小說,除了要展示社會環境,還要描寫千姿百態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熟悉,創設環境就更為自然,刻畫和描寫就會更為生動。對渲染故事氛圍、烘托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和深化作品主題都有著極其重要作用。如:增強故事的真實性;表現人物豐富的心境、復雜的性格。同時,通過對特定自然環境的描寫,展示獨特世態風情,為讀者提供一幅社會歷史圖畫。我想,這些可能也是甘老師把巴王宮、巴王寨“建”在他熟悉的三峽人家的原因吧。 《夷陵評論》 開設文論、名作欣賞、新作快遞、群體推薦等欄目,常年歡迎惠賜達到省以上文學刊物發表水平的文學作品,已在微信平臺發布的,需對“元辰文苑”開放白名單。 所有來稿文責自負,加個人簡介、個人照片。稿件微信元辰或發66371560@qq.com信箱。 元辰贊賞賬戶陳宇辰只對元辰個人作品開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