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都渴望,在生活中,能夠“萬事如意”,沒有不開心的事情發生。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那么,如果有這種可能,不順心的事情,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消失,那么,我們會開心嗎? 我想,那個時候,我們會漸漸忘記什么是開心的。 為何呢? 《道德經》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事物,往往是因為有了其對立面的產生,才會襯托出他們本身的特性。 如果世界上沒有愚鈍的人,那么,又哪有“聰明人”之說呢? 同樣,如果沒有不開心,又如何能夠體現出“開心”的情緒呢? 我們在玩游戲的時候,都想贏。這個想贏的前提是什么呢?是我們有了輸的體驗,所以才能夠體會到贏之愉快。 反之,如果我們玩每一場游戲,沒有任何懸念,知道自己一定會贏,那么,這個游戲也就漸漸失去吸引力了。 可見,一個游戲的“好玩”,離不開讓我們情緒低落的“輸”。 當然,基于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這個負面的事物,當有一個配比,相對于正面的事物,應當占據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不能沒有。 我們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不是因為負面情緒的產生,而是因為負面情緒的程度太深,負面體驗的比例失衡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負面體驗,大大超過了正面體驗,所以,痛苦便發生了。 那么,面對痛苦,我們該如何處之呢? 有的人,會選擇逃避。 可是,逃避有用嗎? 你受了傷,不去看他,傷口就會消失嗎? 不會的。 結果只能是,傷口還在隱隱作痛,而因為你的逃避,你不去正視他,傷口反而會越來越嚴重,直到有一天,你終于無法忽視他。 逃避的時間久了,你會忘記,傷口為何會疼痛,你忘記了傷口的來源,也就難以對癥下藥了。 有的人,會選擇抗拒。 他們面對痛苦,便心生反感、排斥。 這樣,也無助于痛苦的化解。 明智的選擇,是去接受痛苦。 所謂去接受痛苦,并不是讓我們沉溺于痛苦,而是去面對他、接納他。告訴自己,事情已經發生了,不去接受,只能是“掩耳盜鈴”,越陷越深。 只有去接納、去正視痛苦,我們才能看清痛苦的模樣,才能與痛苦達成和解。 我們的痛苦感受,背后都有一種思維來支撐。只是這種思維,往往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之中。 “當你不了解潛意識的時候,潛意識就是你的命運。” 有的時候,我們會莫名的傷感,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實際上,是因為某些痛苦的回憶,在某一個時刻,被激發了,只是我們的意識沒有察覺出來而已,而情緒,就已經表露了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的潛意識就像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漫無目的地行駛,我們不知不覺地受其影響,小到情緒,大到行動,都受其控制。 當我們對自己的“覺察”越來越深入、認識越來越清晰的時候,我們的人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