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 無論春夏秋冬 無論何種角度 長城 都是那幅最雄偉的畫面 在眼簾中揮之不去! 藍天映襯下的鷂子峪長城,帶著殘缺悲壯的美,不失莊嚴,像一位身經百戰傷痕累累的將軍,屹立不倒,巋然不動。烽火狼煙散盡,鐵騎聲消逝,只剩下殘垣斷壁。走在風化的碎石城上,曾經的坦路已雜草灌木叢生,有的地方塌陷已面目全非。 登高望遠,長城于山巒間橫亙蜿蜒,似長龍弄舞,氣勢磅礴。坐看朝代變遷,風起云涌,仍難抹歷史的崢嶸。站在這里,仿佛回到了古戰場,聽得到吶喊,看得見狼煙,士兵穿梭于烽火臺間,危機四伏。 長城之于我,是懷著對它的向往,也帶著深深的敬畏,來攀爬,來瞻遠,來感受它寬廣深邃的胸懷。 明朝為了防患邊關游牧入侵,沿北京北部長城一帶修了數不清的關隘和古堡。無論哪個,一城一池都皆為經典。 鷂子峪藏在懷柔二道關口,是北京長城腳下唯一一個保存完整的古堡。據《長城關堡錄》載:“二道關,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有石堡,嘉靖十七年(1538)建,北通四海冶,來騎由三道關往西南,道路寬漫,通眾騎,極沖。”傳說古時這里鷂鷹(一種兇猛的飛禽,又稱“鷂子”)出沒,甚至住棲山崖,故名“鷂子峪”。這里山勢復雜,懸崖峭壁,峰巒高聳,鷂鷹盤旋,人跡罕至,頗有幾分險要。六百年前,此關乃軍事戰略要地,附近也建起城堡,撞道口堡、小長峪堡、西水峪堡、二道關堡、鷂子峪堡、黃花城,相距不遠,相互呼應,形成體系。鷂子峪從西南連接撞道口,撞道口是聯系黃花城的戰略支點,雖說鷂子峪位置偏僻但它是黃花城、撞道口和二道關的側翼堡壘,歷史上稱“鷂子峪是生命線,而撞道口是關鍵”。古人防御,費盡心機,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只可惜,其它幾座城堡已經消失,惟鷂子峪堡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兩山之間平地謂之峪。鷂子峪,山在南北。過往行人的峪口,正是敵人進攻的要道,“外寬平,通眾騎,極沖”。光緒《昌平州志》記,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建起城墻,攔住通道,那時正是北方韃靼侵擾頻繁之時。城墻建有關城,《西關志》載:“鷂子峪口,正城一道,城樓一間,水門二空。梢墻二道,敵臺二座。”關城建筑復雜,地形可想而知。筑城樓便有規模,可駐守官兵。關口不僅走人,還要走水,水有漲時,開有兩道水門。現今,關口遺跡全無,只有隘口處的烽火臺屹立在山頂。 ![]() ![]() 山高水遠時光漫長,這座六百年的古堡也漸被世人遺忘。鷂子峪古堡依山勢與地形而建,因戰略需要,修得小而隱蔽。古堡呈梯形,北高南低,南長北短。城墻全用石頭壘成,很厚實,厚度足有四五米。南墻長102米,北墻長91米,東西墻各長78米,大小僅似一個足球場,難怪有人說它是“中國最小古堡”。 南城墻有古堡唯一的城門。拱券門好像是小人國的城門,小巧別致,磨磚對縫,絲毫沒因為體量小而做工偷懶,幾百年的城磚結結實實。大門兩側的門栓磚孔還在,門軸下面有石礎。門洞里鋪的大條石,常年出出進進,石頭磨得光滑平整。拱門上鑲嵌一塊石匾上面“鷂子峪堡”四字要仔細分辨才能看清。 走進城門,正對面是不足50米的“主路”,古堡真真就這么“迷你”。登上城墻,小小城池盡收眼底。環顧四周,兩側有高山屹立,中間是條通往二道關的土溝,稱鷂子峪溝(古時應為河道)。在山巒起伏間,敵樓聳立,殘墻蜿蜒,仿佛一場烽火連天的戰事就在眼前。 ![]() ![]() 北方的山是寂寞的,院中碼放的柴火,檐下涼掛的玉米,還有護院狗抬頭沖人吼叫……一切都平淡無奇,一切都是生活的縮影。當年的刀槍劍戟,金戈鐵馬,還有飛身萬里的將士,都被北來的山風吹散,飄蕩在山谷。 古堡內只有一條從南門到北墻的南北“主路”,路正中有一株滄桑的老槐樹,樹干上那巨大的空洞在證實,它足有幾百年歷史。而樹冠高大,枝葉繁茂,長勢良好,又令人揪心樹干難承重負。幸好枝杈上已戧了鐵管,很是牢靠。 ![]() ![]() 小巧的古堡里有人家居住,以前住有幾十戶,這些年能走的都走了,只剩下十幾戶,多是老弱病殘。故土難離,老人守望老家,才使老房子得以存留,延續著古老城堡的脈搏。農戶院落排列在主路兩側。四周城墻與民房間設有甬道,那是古時為跑馬而留。沿著甬道,走不出幾步就到了盡頭。 走在城堡內石板鋪就的小路上,能看到散落著的石磨石碾;走入院落,能看到石階石門礅石塊壘,石頭成就了城堡的特點,這是山的贈與。處處能感受到城堡的古樸滄桑,就像時空穿越一般,仿佛進入了遠古時代。 ![]() ![]() 如今古堡里的老房多已翻新,仍有幾間破敗的老房殘留,舊日的木窗棱、雕花門、瓦當瓦片被主人無聲的留在了時間的長河里。 ![]() ![]() 如今留守的老人們靠種核桃樹為生,長城腳下成片的核桃樹長勢正好,核桃結了果掛在枝頭。 舊時城北有正房五間,曾是古堡的古廟(娘娘廟),解放后改成生產隊隊部,現在正在修新。不久,“一山間”的古堡餐廳將在此開門迎客,可以“上房揭瓦”。 ![]() ![]() 鷂子峪城堡西北幾里處還有一座白云川道觀,始建于元末明初,僅存遺址。 此觀位于北京市的中軸線上,與故宮處于同一經度。環顧四周,古觀遺址三面環山,坐北朝南,左青龍,右白虎,龍環虎抱,山泉環流(目前基本枯竭),風水寶地。 ![]() ![]() 近兩年,在遺址復建了正殿三間和東西配房,坐北朝南,四合布局,規模不大。有廟必有古樹,院中銀杏古樹參天,樹齡500年以上,為當年道士所植。 ![]() ![]() ![]() 道觀遺址東南有塔林,為歷代道士的墓穴,僅中間一座青磚壘砌的塔為舊存,中間已被掏空,露出空空的壁室,題記已毀,不知中間當年存放的是道士的靈骨還是經書,無從考究。 ![]() “一山間”十個醉長城的院子,都散落在鷂子峪。每個院子的名字都來自于”心“。 看陶淵明眼中的南山 山間旺盛生長的草木豆苗 看王維筆下空山雨后的林 林間有處處茂密的叢雜 看杜牧遠山白云處的人家 裊裊炊煙裹挾塵世煙火 ![]() 做那“一山間”陶然客 賞盡田園山水色 住在醉長城的院子 找尋自我 休養生息…… 遺落山間的美味 長城腳下醉情懷 ?開啟味蕾盛宴 光影流動,倏忽變幻 恍若間聽到時光流轉的聲音 靜謐時光里遇見真實的自己 活在真實的當下 美好便出現在身邊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