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朙”是“明”的異體字;“眀”是“朙”的異體字。明,甲骨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朙,照也。從月,從囧。凡朙之屬皆從朙。 附二 白話版《說文解字》: 朙,月光透過窗戶照亮房間。字形由“月、囧”會義。所有與“朙”有關的字,都采用“朙”作邊旁。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種方案更加高明?大河報-歷史 2022/07/21 17:32 明清兩個朝代,對皇室宗親的安置是截然不同的,明朝時藩王“非有詔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卻是“無圣命不準離京”。從本質上說,兩者都是為了防范皇室宗親對皇權的威脅,很難說哪個更為高明。但是,從最后的效果上看,還是各有不同的。 明代實行的是“分封就藩制”,這與漢朝的“郡國制”并無多大區別;而清代實行的是“封爵固京制”,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首創。 自古以來,很多皇帝多子多孫,為了維護皇位的順利交接,歷代的皇帝大多以“立嫡立長”作為皇位繼承的制度,并希望以此來平息奪嫡之爭,但仍舊不能保證其余皇子們不覬覦皇位。 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將自己的其他兒子封為了“王”。既然太子只有一個,那么其他王子去做個王爺也不失為一種補償。 與此同時,為了防備北元卷土重來,朱元璋在北方邊境由東向西配置了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位塞王,其中尤以寧、燕、晉三王實力最為雄厚。 不過“宗王出鎮”終究是把雙刃劍,優點是能夠替朝廷屏蔽外敵,缺點很明顯,就是藩王實力太強,必然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果斷起兵,成為明朝“分封就藩制”最大的敗筆。 朱棣登基之后,為了防備其他藩王效仿,開始大肆削減各地藩王的兵權,同時再次嚴令“非有詔不得入朝”。所以從明成祖朱棣時期開始,凡是外地就藩的明朝王爺,大多過著奢靡的生活,但已經遠離了權力核心。 根據明制,嚴禁藩王參政,藩王無圣命私自進京,錦衣衛可直接押入天牢,可見“分封就藩制”之嚴格。但即便如此,明武宗時期仍然爆發了寧王之亂。 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的兵變,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僅持續四十三天,最后由贛南巡撫王守仁平定。 不過明朝這個制度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宗室人口眾多,有爵位者也極多,朱氏子孫坐吃山空,各地供養這些宗室子弟耗費巨大。明朝最終滅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地經濟被拖垮了,宗室要對此負很大的責任。 而相比之下,清朝的“封爵固京制”是另外一種形式,清代的王爺不僅在外沒有封地,就連以前常用的“秦王”、“趙王”、“楚王”等稱呼也棄之不用。 清朝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清朝看到了明朝宗親眾多的弊端,除了這12個“鐵帽子王”,其他王侯繼承時是要降一等爵的。除了一人可以降爵繼承,其他兒子要通過考試,考滿文、馬箭、步箭三項,考試通過才能謀得個小爵位。清朝通過這個方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明朝宗室占據過多資源的問題。 清朝的“封爵固京制”,把親王都留在了京城,嚴禁結交外官。雖然王爺們有府邸、有月俸,但只要皇帝不信任,就不會委以實權。不過這也帶來了弊端。比如說清朝引以為傲的滿洲八旗,這支虎狼之師,很快就訓練松弛,紀律渙散。 1853年,太平天國打下南京,清朝吏部右侍郎愛仁向咸豐皇帝奏稱,京師“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余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一個步兵營有一半以上的人吃空餉,吃空餉這個行為就和朝堂上這些王爺有關。 綜合來看,明朝的“分封就藩制”和清朝的“封爵固京制”各有優劣,很難說哪個更為高明。 一道算術題左右明朝國運 明隆慶四年(1570年),一道人事任命震驚朝野。當年兩廣叛亂,平叛大軍連吃敗仗。內閣首輔高拱決定,將江西按察使殷正茂升任廣西巡撫,統軍十萬,遠征兩廣。文官出身的殷正茂極具軍事才能,但他是個大貪官,當地方官吃農民賦稅,到軍隊后就克扣士兵軍餉。因此,滿朝文武一致反對這項任命。高拱不為所動。 親信建議派人去盯著殷正茂。高拱說,不用派人,他端出了那道著名的算術題:我撥一百萬兩軍餉給殷正茂,他至少貪污一半,但以他的才能,足以平定叛亂;如果我派一個清廉的人去,或許一兩也不貪,但是辦不成事,朝廷就要多加軍餉,這么拖下去,幾百萬兩也解決不了問題。 果然,殷正茂上任后,幾個月就平息了叛亂。當然,軍餉他也沒少貪。后來,殷正茂出將入相,后以八十高齡病逝于家鄉。 高拱的算術題與大貪官殷正茂“善終”的結局,讓許多人津津樂道,甚至有人認為,只要有本事,貪不貪污無所謂。事實果真如此嗎? 就在萬歷年間,后金崛起于遼東,此后數十年,揮師入關定鼎中原。擁有百萬大軍的明朝,之所以不堪一擊,一條重要原因是士兵軍餉被克扣。明代晚期,軍隊里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殷正茂,嘩變討薪在明軍中不勝枚舉。最反諷的是清朝綠營軍,大部分由投降明軍組成,因為解決了軍餉,立刻改頭換面。他們一路南下,殺得南明軍隊丟盔棄甲。 后人評價,明實亡于萬歷。在萬歷年間位極人臣的殷正茂,無疑是這句話的生動注解。 明年有明年的雪,明年的霧色,明年的永無休止的陽光,還有明年數不盡的生機。—— 林清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