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改則縣多龍銅礦集區 唐菊興 王勤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調查局先后投資調查經費以支持西藏多龍礦集區的勘查評價工作。2005年,設立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銅多金屬資源調查”(資〔2005〕001-002號)。2008年,轉入青藏專項項目“西藏岡底斯成礦帶地質礦產調查評價”項目(資〔2008〕02-33號)繼續實施。2010年,設立“西藏改則縣拿若地區銅礦調查評價”項目(資〔2010〕礦評02-03-12號)對拿若、榮那(現名鐵格隆南)、拿若南、色那等礦區進行了調查評價工作。2011年,由國土資源部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設立“西藏自治區尕爾勤巖金礦預查”(任務書編號:〔2011〕032號)、“西藏自治區色那銅礦普查”(任務書編號:〔2011〕033號)、“西藏自治區色那東銅金礦預查”(任務書編號:〔2011〕034號)3個勘查項目開展預普查工作。 在此基礎上,2011年11月18日,中鋁礦產資源有限公司與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以國內外重要成礦區帶為重點,以尋找、評價大中型優質礦床為目標,在礦產地質勘探、科研成果轉化、礦權合作、工程施工、礦業開發等領域展開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2012年8月26日,國土資源部、西藏自治區政府、中國鋁業公司、四川宏達(集團)有限公司在西藏拉薩簽署《關于加速推進西藏多龍礦集區整裝勘查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多龍礦集區成功引入商業勘查資金投入系統礦產勘查和資源評價工作的新階段。 同時,國土資源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了綜合研究項目,包括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斑巖-淺成低溫熱液成礦系統研究與勘查示范——以多龍整裝勘查區為例”(項目編號:201511017)、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西藏多龍整裝勘查區專項填圖與技術應用示范”(項目編碼:12120114050401)及“班公湖-怒江成礦帶銅多金屬礦資源基地調查”(項目編碼:DD20160026、DD20190167)等,這些項目都為多龍礦集區的找礦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一)找礦的歷史背景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殼是印度大陸與歐亞大陸俯沖、碰撞并最終拼貼的產物,是東特提斯構造域的演化結果。作為橫亙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一條主要構造帶,班公湖-怒江構造帶南北兩側發現了豐富的銅、金、鉻、鎳、鐵等資源,構成著名的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其含礦性一直是眾多學者、勘探地質學家、礦業公司研究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隨著1999年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的開展,以多不雜、波龍礦床(合稱“多龍銅礦”)為代表的一批斑巖礦床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由于其具有巨大的成礦潛力和找礦前景,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因此被確立為青藏高原上第三條巨型斑巖銅礦成礦帶。 通過前期詳細的礦產勘查工作,多不雜、波龍、拿頓、拿若、尕爾勤、色那、賽角等礦區先后進行了預(普)查評價,礦床成因得到初步確定,根據這些礦床的勘查評價成果,最終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銅多金屬資源調查報告》(2010年)中首次將這些礦床(點)所在的區域確立為多龍礦集區。 (二)初始找礦線索、信息 多龍礦集區早期找礦線索來自砂金調查。砂金礦床的調查評價推動了溯源尋找巖金的勘查活動。1997年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五地質大隊(簡稱“西藏地質五隊”)在區內鐵格山一帶進行砂金調查時,在其上游的多不雜溝內發現了銅礦舊采坑,并見到了零星黃銅礦、斑銅礦,另外還發現了一些輝銅礦轉石,化學分析結果顯示其銅最高品位達37.44%,同時在其周邊發現了大面積孔雀石化(圖1)。據此認為多不雜地區具有進一步找礦的潛力。 圖1 多不雜地區發現的地表礦化特征照片 A—多不雜礦區地表的孔雀石化(2001年);B—多不雜礦區0線1號淺井中的斑巖銅礦石(2002年)隨后2年內,西藏地質五隊對該地區開展了礦點檢查工作及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初步確定多不雜礦點成因屬于熱液型,圈定了多不雜地球化學綜合異常區,異常元素為Au、Ag、Cu、Pb、Mo,異常套合好,具有Au、Cu、Mo元素的濃度分帶,進一步確定了多不雜地區的找礦前景。 (三)找礦思路的確定及依據 多龍礦集區的礦產勘查歷史可以回溯至藏北地區早期的民間采金活動。隨著本松藏布、恰秋溝、鐵格龍、薩瑪龍、拿若溝等一系列砂金礦床(點)投入勘查評價和小規模開采,早期的勘查地質學家及礦政管理部門注意到這些砂金礦床(點)以沖洪積成因為主,結合河谷短、水動力條件弱的特點,認為砂金的物源就在其上游的鐵格山一帶。因此,原西藏地礦廳技術管理部門提出“砂金源頭找巖金”的找礦思路,多龍地區早期勘查工作主要圍繞鐵格山尋找巖金礦體進行布置,拉開了鐵格山地區礦產勘查的序幕。 在向鐵格山腹地尋找巖金礦體的過程中,在恰秋溝砂金礦源頭發現了尕爾勤銅礦化,在薩瑪龍溝上游發現多不雜銅礦化,同時還發現了一些古采礦遺跡,進而從2000年開始,對尕爾勤金礦化點、色那銅金礦化點及多不雜銅礦化點開展預查工作。隨后的研究表明,多不雜礦床的成因類型為典型斑巖型,屬于洋殼俯沖背景下形成的斑巖型礦床。然而,盡管已有學者開始注意到鐵格山地區發育隱爆角礫巖筒,認識到區內存在強烈的巖漿活動,以及有學者從斑巖-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產出的構造環境角度分析了區內可能存在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或斑巖型銅礦與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套合成礦的可能性,但是當時大部分學者并未能解釋砂金礦的源頭為什么找到的不是巖金礦體,反而是斑巖型銅礦體,并且由于礦床勘查程度較低,也缺乏相應的礦床學實例證實。 2013年以來,多龍礦集區引入商業勘查資金投入系統勘查工作,在榮那礦區(現更名為鐵格隆南礦區)試探性施工的鉆孔RNZK1604在施工至約120m深處時穿過地表安山巖,在其下揭露了一套以斑銅礦、銅藍礦、硫砷銅礦以及藍輝銅礦組合為特征的金屬礦物組合,以及以明礬石、地開石為特征的蝕變礦物組合,并見到以充填交代作用為主的礦石組構,證實多龍礦集區確實存在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化作用。根據隨后系統的鉆孔施工及多個深度超過1000m的鉆孔揭露,查明鐵格隆南礦床深部存在斑巖型礦化,淺部以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化,且由深部的斑巖型礦化向淺部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化過渡的特征,正式確立多龍礦集區存在一個由深部斑巖型礦體、淺部淺成低溫熱液型礦體、側邊部隱爆角礫巖筒型礦體共同構成的斑巖成礦系統。 基于斑巖型礦床的基本認識,早期的礦點檢查工作以礦區地質填圖測量以及礦集區尺度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礦床尺度1∶2.5萬或1∶1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為主。 (一)礦區地質填圖 礦區地質填圖對于出露于地表的斑巖型礦體具有直接指示意義。通過礦區地質填圖,可以通過劃分礦區的蝕變-礦化分帶,識別出與礦化密切相關的成礦斑巖體,進而為輕、重型山地工程的布設提供可靠依據。 (二)水系、土壤地球化學測量 水系沉積物測量在礦集區尺度的地球化學異常體的圈定方面效果明顯,特別是在礦體出露地表的多不雜和拿若礦區,通過水系沉積物測量,顯示出明顯的地球化學異常區。這種地球化學異常通常顯示出向下游遷移的特征,但總體遷移距離不大。 而在礦區尺度,采用了以土壤地球化學測量為代表的地球化學勘查方法進行二級異常查證,可以有效地圈定礦區的元素組合分帶特征,而多龍礦集區內幾個主要的礦區,如多不雜、拿若等,均顯示出明顯的斑巖型礦床的元素組合分帶特征(圖2),這就為快速確定熱液中心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支撐。 圖2 拿若礦區土壤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異常分帶示意圖 1—第四系;2—中侏羅統色洼組長石石英砂巖;3—中侏羅統色洼組長石石英砂巖夾巖屑砂巖;4—中侏羅統色洼組泥質板巖;5—花崗閃長斑巖;6—整合接觸地質界線;7—實測斷層 多不雜礦體發現后,西藏地質五隊在多不雜周邊地區開展了大量礦集區尺度的物探工作及礦區尺度的物探工作,以期進一步確定深部礦化體范圍。 (三)大比例尺高精度地面磁測 礦集區尺度上,多龍礦集區完成了1∶5萬高精度地面磁測。這些數據在獲得之初并未得到較好的利用,最初的解譯認為磁測數據表明礦集區內所有的礦床均位于“高低磁異常的畸變帶”內。 最近的研究對這批磁力數據進行了二次處理,發現磁性異常與地表安山巖的出露完全吻合(礦集區內安山巖均為高磁異常體)。此外,磁性異常的上延處理揭示了深部磁性體的變化情況(圖3),其深部揭露出一個大的、完整的磁性體,暗示深部可能存在深部巖漿房。 圖3 多龍礦集區1∶5萬地面高精度磁測ΔT化極向上延拓100~2000m系列圖解 1—推測斷層;2—遙感影像上反映的蝕變范圍;3—遙感影像、高精度磁測反映的環形構造;4—斑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及名稱;5—巖金礦床(點)及名稱;6—具有成礦遠景的礦點及名稱;a—地堡那木崗;b—拿廳;c—拿頓;d—波龍;e—多不雜;f—鐵格隆南;g—拿若;h—色那;i—尕爾勤 (四)激發極化法測量 最初的勘查工作中,激發極化法測量(IP)是最常采用的一種物探方法,在對多不雜、波龍、拿若等礦區的勘查中,有效圈定礦化體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礦體通常分布于中高極化、低阻的異常區內。 (五)鉆探及其他輕型山地工程 礦集區勘查工作最初階段,主要山地工程以探槽、淺井等輕型山地工程配合少量鉆探來實施。通過這些山地工程,查明了地表礦化露頭的礦化特征,而鉆探是礦區最主要的驗證手段。鐵格隆南礦體的發現也直接來自試探性施工的鉆孔RNZK1604穿過安山巖之后揭露出其底部的礦體。同時,按照200m×200m的工程間距布設施工的鉆孔也是控制礦體規模的最直接勘查手段。 (一)礦床發現和勘查過程 藏北地區自古以來都是西藏主要的黃金產地,而有記載的尋找和開采砂金的歷史可以回溯至清朝時期,甚至是上古時期。多龍地區民間采金活動頻繁,舊采坑遺跡隨處可見,說明先民在這一地區早有一定的采金活動。最早有據可查的地質記錄為原西藏地礦廳第六地質隊在阿里地區開展的寶(玉)石普查工作,提出了多龍地區產出有砂金及古采礦遺跡,而多龍地區早期系統的砂金勘查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對多龍地區南部本松藏布砂金礦的勘查評價。 嗣后近10年的時間里,所有砂金礦勘查都集中于本松藏布、尕爾勤、色那等地及其上游鐵格山地區。早期的勘查工作重心即圍繞在砂金礦體上游尋找巖金礦體。因此2000年以前多龍地區的主要礦產勘查工作重點圍繞砂金礦床勘查評價展開。區內先后勘查評價了本松藏布、恰秋溝、鐵格龍、薩瑪龍、拿若溝等小型砂金礦床(點),2000年以后在拿若溝上游和恰秋溝上游發現了色那小型巖金礦和尕爾勤小型巖金礦。這一時期已有人意識到砂金礦床的蝕源區主要來自鐵格山地區,同時也有學者基于鐵格山地區發現爆破角礫巖筒,認為區內可能存在強烈的巖漿活動,但當時并未將這些現象與斑巖型礦床聯系起來。 1999年以來,西藏自治區地礦部門提出了在鐵格山地區(即后來的多龍礦集區)“砂金源頭找巖金”的工作思路,西藏地質五隊通過野外詳細礦產勘查工作,沿各砂金礦點所在溝谷溯源而上,除發現色那、尕爾勤等一些小型巖金礦點外,在薩瑪龍溝上游還發現了多不雜銅礦化,在尕爾勤地區發現了銅礦化線索,最終確認這些銅礦化均為斑巖型礦化,從而正式揭開了礦集區斑巖型銅礦床勘查評價工作的序幕。 2000—2012年,該隊重點勘查評價了多不雜、波龍、拿若等銅礦床,礦床類型均為斑巖型礦床。至此,多不雜、波龍屬大型斑巖型銅礦床的基本格局初步確定。基于多不雜、波龍及其他重要礦(化)點的勘查和研究成果,“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礦帶西段銅多金屬資源調查”項目的成果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多龍礦集區”的概念,將其定義為洋殼俯沖成因的斑巖銅(金)礦集區。這一時期的學者幾乎一致傾向于區內斑巖礦床的正巖漿成礦模式,即成礦金屬直接來源于斑巖巖漿。 砂金蝕源區發現斑巖型銅礦化這一認識的突破,促進了多龍礦集區斑巖型礦床的勘查評價。之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斑巖型礦床的勘查準則成為區內陸質找礦工作的主導思想,勘查重心也大多圍繞巖體及其與地層接觸部位部署,這一時期勘查和研究工作對多龍礦集區成礦地質背景、礦床成因及找礦預測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盡管早有學者分別從區域地質背景和斑巖-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產出的構造環境等角度分析了多龍礦集區具有存在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或斑巖型銅金礦床與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套合成礦的可能性,由于缺乏勘查實踐,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或突破,也無法說明斑巖型礦床與區內廣泛分布的砂金礦點之間是否存在聯系。 由于缺乏相關成礦理論的指導,2010—2012年,盡管西藏地質五隊曾先后在鐵格隆南礦區邊部施工了5個鉆孔,累計鉆探進尺2264.73m,揭露長約400m,斜深約200m,厚度約23m(RNZK0704)至272m(RNZK0805)的礦體。初步估算資源量(333+334)銅21.6×104t,銅品位0.39%;伴生金7.55t,金品位0.14×10-6。由于當時對地表安山巖覆蓋層缺乏足夠認識,僅探及鐵格隆南主礦體邊部,揭露的礦體并未引起足夠重視。 在引入商業勘查資金開展合作勘查的2013年當年,在鐵格隆南礦區原設計試探性施工的鉆孔RNZK1604施工至約120m處穿過地表安山巖后即鉆遇礦體,現場科研團隊在隨后揭露的巖芯中成功識別出原生銅藍礦-硫砷銅礦-藍輝銅礦等金屬礦物組合,明礬石±地開石等典型蝕變礦物組合及以充填交代為主的礦石組構,表明礦床具有與高硫化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相一致的金屬礦物組合和蝕變特征(圖4)。在科研團隊建議和推動下,勘查業主方及時調整礦區勘查工作部署和方向,將原3000m設計鉆探工作量追加近萬米,基于23個鉆孔(含2013年施工鉆孔18個,2013年以前施工鉆孔5個)數據估算銅資源量超過560×104t(332+333),當年即實現鐵格隆南礦區重大找礦突破,揭開多龍礦集區系統勘查序幕。 圖4 鐵格隆南礦區典型的蝕變礦化特征 A—RNZK1604-144.43m,長石石英砂巖中穿插寬大的明礬石+黃鐵礦脈,脈中發育梳狀構造,巖石中還可見地開石團斑及受應力作用被壓碎的板狀黃鐵礦;B—RNZK1604-173.40m,長石石英砂巖中近直立的寬大黃鐵礦+明礬石脈被后期的明礬石+黃鐵礦+硫砷銅礦脈穿插,后者發生多次張開,硫砷銅礦常沿裂隙填充礦化,同時,脈中發育梳狀構造;C—RNZK1604-704.93m銅藍礦交代黃銅礦、斑銅礦、黃鐵礦;D—RNZK1604-704.93m硫砷銅礦交代黃鐵礦,二者又被藍輝銅礦交代;Py—黃鐵礦;En—硫砷銅礦;Cp—黃銅礦;Cov—銅藍礦;Bn—斑銅礦;Di—藍輝銅礦;Alu—明礬石;Dic—地開石 隨后的礦區勘查中,數個施工進尺超過1000m的鉆孔巖芯編錄成果顯示,礦體深部存在由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化向斑巖型礦化過渡的特征,表明除前人提出的正巖漿成礦模式外,有天水流體參與的流體對流成礦模式在斑巖相關礦化形成過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在對礦集區不同礦床類型進行對比研究基礎上,有人提出區內斑巖-隱爆角礫巖筒-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化是同一斑巖成礦體系下巖漿-流體系統在不同位置堆積成礦的產物,外圍砂金礦點是成礦體系形成后經歷剝蝕改造的表現形式,也是尋找斑巖成礦體系相關礦床類型的找礦標志。 礦床保存條件研究認為,約110Ma形成的火山巖噴出地表并覆蓋于礦體之上,是區內礦床能夠較完整保存下來的條件之一,提出在陸相火山巖覆蓋地區之下仍有可能發現中生代古陸邊緣與巖漿弧有關的斑巖成礦體系。運用系統礦床學的觀點重新認識和評價多龍礦集區,拓寬了區內及具類似成礦環境地區的找礦和勘查評價思路,是這一時期取得的一項重要認識突破。 (二)找礦思維、找礦認識的變化過程及依據 多龍礦集區的找礦勘查歷史可以濃縮為一部對斑巖成礦系統不斷認識和完善的歷史。 先民對砂金的找尋促進了向蝕源區尋找巖金礦體的初始動力。蝕源區的調查雖然沒有找到很好的巖金露頭,但發現了良好的銅礦化線索,并進一步確定為斑巖型銅礦化,為構建斑巖成礦系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鐵格隆南礦床發現的礦床學意義在于,讓勘查地質學家和礦床學家們意識到,斑巖型礦體的頂部,是可能存在一套高硫化淺成低溫熱液金銅礦體的,而富金的淺成低溫熱液型礦體在高原快速隆升的構造背景下可以被快速剝蝕殆盡,在下游形成砂金礦體。鐵格隆南礦床之所以最晚被發現,是因為后期噴發的陸相火山巖覆蓋在礦體之上,掩蓋了一些常規方法所能夠提取的礦化信息,但同時也保護了礦體不至于被剝蝕殆盡。 而拿頓、拿若、色那等礦區發現的爆破角礫巖筒進一步說明了多龍礦集區存在一個完整的斑巖-淺成低溫熱液-隱爆角巖型成礦系統。因此,多龍礦集區的發現是一次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三)技術方法應用及效果 礦區地表填圖和勘查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在多龍地區早期的勘查評價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特別是在有礦化露頭或有含礦斑巖體出露地表的地區,如多不雜、拿若等礦區,效果明顯,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推動了以多不雜、拿若等礦區為代表的斑巖型礦體的勘查和評價。但是,對于被后期覆蓋于其上的鐵格隆南礦床,或半隱伏狀產出的波龍礦床,這兩種方法的效果就顯得非常局限。例如,鐵格隆南礦體最后通過試驗性鉆孔施工才得以發現,這與最初的勘查過程中,該礦區地表被后期無礦的安山巖覆蓋,地表的填圖及地表附近的地球化學樣品不能提取有效的地質-地球化學信息有關。 由于礦集區內巖漿巖均具有高磁的特征,磁法在區內可以有效地提取地表和深部的磁性體的特征,這些磁性體大多數與巖漿巖有關。因此,磁法測量對于尋找和反演深部巖體形態具有良好的指示意義。 礦區尺度的勘查地球物理方法主要以激發極化法為主,對于深部礦化體范圍的圈定具有較好的效果,但存在以下2個問題: 1)對于礦體外圍的碳質板巖往往出現與礦體類似的假異常。例如,為了驗證高極化、低阻異常,礦區曾在拿若東溝和地堡那木崗2個礦區分別施工了2個和1個鉆孔,鉆探驗證結果表明,均為無礦的碳質板巖。 2)對于類似與鐵格隆南這類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礦體外圍廣泛發育大面積浸染狀黃鐵礦,導致外圍黃鐵礦化的巖石也同樣顯示出與礦體類似的中高極化、中低阻的特征,未能提取出有效的礦化信息。此外,在對深部供電過程中,在鐵格隆南礦區通常會遇到一個明顯的“高阻層”,致使采用這種方法很難提取到礦區深部有用的礦化信息。 早期的勘查以輕型山地工程+少量鉆探的方式進行,在地表有礦化顯示的地區,有效地揭示和圈定地表礦化范圍,節約了勘查工作成本。鉆孔的驗證仍然是查明礦體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法手段。 多龍礦集區位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改則縣西北約95km處,礦集區面積約700km2,目前正在建設的新藏公路G216線從礦集區中部穿過,改則縣沿省道那曲—獅泉河公路S301線東可達那曲市,西可達噶爾縣,向南沿省道S206經措勤縣可達日喀則市和拉薩市。 礦集區地處藏北高原中西部,屬高原中低山地貌,高原亞寒帶干旱季風氣候區。區內居民全部為藏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人煙稀少,勞動力缺乏,經濟發展落后,附近無工廠、農田、森林及風景旅游區,無外來污染源。未見大型山洪、泥石流、滑坡及放射性等地質災害。水源供應較充足,但礦區電力設施尚不能滿足礦業開發需要,野外生產、生活用電問題需用發電機解決。 礦集區是全球緯向特提斯成礦域東段喜馬拉雅巨型成礦帶的一個組成部分,屬于中生代新特提斯洋俯沖消減背景下的產物,其發現填補了該成礦域東段中生代巖漿弧型斑巖成礦作用的空白,成礦域西段和中段分別為喀爾巴阡-巴爾干ABTS斑巖成礦帶和西亞地區斑巖成礦帶。 礦集區位于羌塘地體南緣古生界變質基底之上的扎普-多不雜巖漿巖帶,該巖漿巖帶是新特提斯洋俯沖消減引發大規模弧巖漿作用的產物。晚三疊世—侏羅紀海相沉積是扎普-多不雜弧巖漿巖帶的重要基底和侵入圍巖,并為成礦提供了必要的容礦空間。 區內陸層以中生界為主,上三疊統日干配錯組(T3r),以淺海碳酸鹽巖夾碎屑巖沉積為主。侏羅系木嘎崗日群(JM)、下侏羅統曲色組(J1q)、中侏羅統色洼組(J2s)構成礦集區地層主體,代表一套經歷過構造混雜的弧前盆地中的深海濁積巖沉積建造,曲色組和色洼組為一套典型造山帶增生雜巖系,是區內主要賦礦圍巖。下白堊統美日切錯組(K1m)為一套多旋回多期次噴發的陸相鈣堿性弧火山巖地層,礦體形成后其火山巖覆于礦體之上是鐵格隆南礦床礦體得以較完好保存的條件之一。上白堊統阿布山組(K2a)磨拉石沉積建造代表了晚白堊世以來羌塘盆地南緣的整體隆升事件。區內另見少量新生代地層,包括漸新統康托組及第四系等(圖5)。 圖5 多龍礦集區所在成礦區帶位置示意圖(A)及區域地質-礦產簡圖(B) 1—第四系;2—漸新統康托組;3—上白堊統阿布山組;4—下白堊統美日切錯組;5—下白堊統去申拉組;6—中侏羅統色洼組;7—下侏羅統曲色組;8—侏羅系木嘎崗日群;9—上三疊統日干配錯組;10—早白堊世閃長玢巖;11—早白堊世閃長巖;12—早白堊世花崗閃長斑巖;13—早白堊世花崗斑巖;14—早白堊世石英斑巖;15—輝長巖脈(塊體);16—輝綠巖脈(塊體);17—輝長巖脈(塊體);18—玄武巖(脈);19—蛇綠混雜巖;20—構造巖塊(晚三疊世);21—構造巖(灰巖夾層);22—地質界線(整合、不整合界線);23—實測斷層/推測斷層;24—斑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礦床及名稱;25—巖金礦床(點)及名稱;26—砂金礦床(外生礦床)及名稱;27—具成礦遠景的礦點及名稱;28—遙感影像提取的泥化、角巖化蝕變范圍;29—遙感影像、高精度磁測反映的環形構造 目前該礦集區由已探明的多不雜大型斑巖銅(金)礦床、波龍大型斑巖銅(金)礦床、鐵格隆南超大型斑巖-淺成低溫熱液型銅(金、銀)礦床、拿若大型斑巖銅(金)礦床、拿廳大型斑巖銅(金)礦床,以及拿頓小型隱爆角礫巖筒型金銅礦床、色那小型隱爆角礫巖筒型金銅礦床、尕爾勤小型銅(金)礦床、地堡那木崗金銅礦化點和賽角銅金礦化點等內生熱液礦床組成,礦床大多圍繞鐵格龍山-鷲山隆起呈環狀分布。此外,在各礦床外圍還可見恰秋溝、本松藏布、賽爾角、薩瑪龍溝、拿若溝、鐵格龍溝等多處外生沉積砂金礦點分布(圖6)。 圖6 多龍礦集區礦床分布圖 遙感影像底圖為西藏金龍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美國GeoEye1衛星數據,321波段假彩色合成,全色影像分辨率0.46m,拍攝時間:2014年5月16日,正射影像由成都理工大學制作 截至2017年12月,多龍礦集區通過評審的資源量(332+333及少量334)銅2050×104t,伴生金430t,伴生銀3483t。 綜上所述,多龍礦集區的礦產勘查史可回溯至藏北地區早期民間采金活動。民間開采砂金礦為系統開展礦產勘查提供了初始動力,而系統礦產勘查工作推動了對深部巖漿-熱液成礦作用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多龍礦集區的勘查和研究歷史可以概括為對礦集區巖漿-熱液成礦體系認識不斷深化和完善的過程。 研究認為,要形成如多龍礦集區這樣的超大型礦集區及鐵格隆南這樣的超大型礦床,必須滿足以下的重要的控制因素:①持續的巖漿-熱液活動,以提供充足的成礦物質來源。②有利的成礦部位,確保淺成斑巖體的侵位和礦質的沉淀。③高原快速隆升導致潛水面下降,頂部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化與下部斑巖型礦化疊加,造成礦體品位增高。④成礦后具有良好的保存條件(如安山巖的覆蓋就是鐵格隆南礦床高硫化淺成低溫熱液型礦體得以較完好保存的條件之一)。多龍礦集區的發現及勘查評價對于具大陸邊緣俯沖背景的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其他地區的礦產勘查工作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第一,與特提斯斑巖成礦帶西段的其他礦床一樣,早白堊世俯沖背景下同樣可以形成規模的斑巖成礦體系相關礦床,多龍礦集區的發現為填補特提斯斑巖成礦帶中生代弧巖漿成礦作用提供了典型的礦床實例。同時表明,成礦期后火山巖覆蓋可以將礦體完好保存至今,這為在同一成礦帶同時期火山巖覆蓋地區尋找類似礦床提供了依據。 第二,基于礦床的成礦系列理論及系統的對比研究,認為多龍礦集區發育的多龍斑巖型礦床式、拿頓隱爆角礫巖筒型礦床式和鐵格隆南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式的特征,分別屬于斑巖成礦體系中低位成礦域、低位成礦域頂部及高位成礦域,將多龍礦集區的主要礦床類型統一至一個完整的成礦體系中,為班公湖-怒江成礦帶相關斑巖型礦床的勘查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標準和參考。 第三,鐵格山地區深部巖體的識別合理解釋了多龍礦集區巨量金屬元素的來源問題。同理,識別班公湖-怒江成礦帶內其他地區具有類似特征的深部巖體特征,并快速確定其剝蝕程度(如岡底斯帶謝通門—曲水一帶的深成巖基,這些巖基即使有礦,也已經被剝蝕殆盡),將極大地推動成礦帶內斑巖成礦體系相關礦床的勘查與評價。因此,能夠實現深部探測的衛星重力測量技術、地震測量等非傳統斑巖礦床找礦方法將在未來的礦產勘查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選自《找礦思維成功案例——近年來國內大型超大型礦床發現經驗集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