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祎是康熙帝在五十四歲時所生之子,其生母高氏出生于江南書香世家,由于是漢女的原因,盡管高氏貌美又聰慧,但他在宮中的地位非常之低,即使生下允祎這位皇子以后,高氏亦僅為康熙嬪妃中最低的常在而已。直到雍正繼位以后,雍正在對育有皇子的康熙小老婆冊封時,高氏才得以晉升為皇考貴人。 允祎性格隨娘家,他雖然自幼就聰明伶俐但屬于天生的名士派,不管干什么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派頭,可偏偏康熙還喜歡他這個樣子。 康熙自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起,無論是出巡塞外,還是熱河行圍,或者南苑打獵,直至暢春園小憩,都愿意帶著僅有十一歲的允祎等皇子與自己一起前往。 康熙帝去世以后,因為允祎沒有涉入“九子奪嫡”之爭,所以雍正上位以后在極力打擊“八爺黨”允禩的同時,絲毫沒有為難允祎,只有循例把他由胤祎變成允祎而已。 允祎頗重兄弟情義而且為人正直,盡管雍正帝繼位以后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就封他為固山貝子,隨后又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又晉封他為多羅貝勒,但他因為對雍正無情的打擊八哥允禩、九哥允禟、十哥允俄、十四哥允禵,并把他們害的害關的關十分不滿,因此他從心里非常鄙視雍正的為人,所以在其后允祎就接連借機會找借口向雍正主動挑釁。這樣一來,他非常愜意又滋潤的小日子算是過到頭了。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八月,雍正帝命多羅貝勒允祎又景陵祭祀康熙帝,但允祎竟然借口自己身體不好二次稱病不去。本來雍正就對允祎見到自己時不陰不陽的態(tài)度非常不爽,所以這件事就徹底惹怒了雍正。為此雍正特下旨痛斥允祎的不敬行為,同時將他的爵位連降三級,由多羅貝勒降為奉恩輔國公。雍正的圣旨是這樣寫的,“貝勒允祎人本庸愚,性復懶惰。朕從前加恩特封貝勒,冀其知恩悛改,奮勉向上,以副朕期望之意。豈料伊秉性糊涂,毫不知感。上年派往祭陵,伊行至通州,稱病而回。今年派出,又托病不往,甚屬無知。著革去貝勒,降為公爵,以示儆戒!” 名士派頭的允祎對此處分毫不在意,依然還是我行我素。好在過了一年雍正因為過食丹藥而亡,允祎算是躲過了雍正的更大報復。雖然如此,雍正帝在臨終之前還是告訴兒子弘歷在自己死后不許允祎入殿行禮,可見雍正對這個弟弟有多么的厭惡。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駕崩,繼位的乾隆遵照父親的遺命對前來祭奠的允祎下令,只允許他在乾清宮外向雍正的梓宮行禮。 這年九月,乾隆雖然復封允祎為多羅貝勒,但允祎祭陵不去留給乾隆的印象太深,所以他在復封允祎為貝勒不久,就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二月下令叫允祎去父親的泰陵守墓。這算是乾隆用這樣的手段告慰父親在天之靈吧。 從此以后,允祎整整為雍正帝守了十一年的陵。其間,由于允祎一直安安分分的為哥哥守陵,乾隆帝為此賜了他這位叔叔一個官職。官職的全稱曰“泰陵總理事務大臣”。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正月初九,年僅五十歲的允祎因病死于泰陵守墓任上。乾隆念及允祎為父親守陵之功,下旨為叔父謚號曰“簡靖”。其子弘閆降襲貝子之爵,其后嗣以不入八分鎮(zhèn)國公世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