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公館 地址:南京鼓樓區江蘇路3號 行走時間:2019.1 作為歷史文明之城的南京,它的滄桑歷史中民國這一篇章也是波瀾壯闊,精彩紛呈的一篇。1912 年孫中山先生在總統府就職,1927 年3 月國民革命軍光復南京,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后,發布了由蔣介石親筆題字的《首都計劃》。這份城市規劃文件,其中的產物之一,就是上層人士住宅區--頤和路公館區。1928 年起,民國政府修建了中山大道,貫穿城北、城中、城東,穿過明故宮,直通中山門,這不僅是為了孫中山先生靈柩經過,也永久的奠定了南京城的空間結構。 從那時候起,中山大道和陵園大道,長江路及江蘇路沿線兩側栽種行道樹數千株。 幾十年來樹木早已成林,一年四季成為南京人頭頂的那片彩色隧道,也成就了南京城綠意盎然的形象。 南京人對樹的關愛也從那時開始,每逢市政拆遷,對樹木的命運也是老百姓關注的焦點。 早知頤和公館區是《首都計劃》下建造起來的民國時期最大的住宅示范區,自1933年開始建成287處獨立式花園住宅,是西方現代設計手法的建筑作品,也是南京近代建筑的集中展示區。當年的國民黨的高官名流,達官顯貴以及外國公使云集在此。早就想來這里走走看看。人就是很奇怪的,會特意去上海,杭州,北京走街串巷尋找那舊日的建筑與痕跡,而守著身邊的南京卻被一次次的擱淺。也許就是自己的東西反正在那里,不著急。先把別處的精彩看個遍吧! 正逢這幾日送孩子在南師大這邊上課。等待的時間正好在這附近走一走。平常住在南京城的東邊,沒有什么刻意的事情真是很少來這里。安頓好孩子就沿著寧海路由南向北直行往頤和路行走。一路上都是奶黃色的圍墻,灰色的寬敞院門,圍墻內是一棟棟民國建筑。寧海路64號的民國建筑就在這圍墻內。 寧海路39號的寧海中學始建于1912年,前身為1890年(光緒16年)的文正書院,悠久歷史的學校。 這處小院,寧海路62號的民國建筑,有兩棟小樓相伴,一棟青磚紅窗欞,兩個壁爐煙囪傲然挺立在人字形屋頂之上。另一棟奶黃色建筑,顯得質樸平實。 院墻將建筑阻隔,公館區的多數建筑仍為機關辦公所用,不可以隨意參觀。只能越過圍墻看這些吸納了西方的,與眾不同的建筑。當我沿著寧海路一路向北,看到導航上的東西走向與寧海路交匯的北京西路,還有莫干路,天目路上都是一棟棟的民國建筑。這是我旅途中容易受誘惑的地方,每次自駕出行也是如此,一處發現我就想離開既定的路線去走走看看。同行的朋友常常取笑我這樣的習慣,猴年馬月才能到目的地啊?今天因為時間固定,我只能沿著寧海路直行直奔目的地頤和公館,一路上就寧海路沿街建筑走走看看,沒能往更多的細枝末節處行走。 這棟奶黃色的建筑有點像奶油蛋糕吧? 除了一看就是豪門大院的民國建筑之外,這里還有一條條百姓小巷也都是那個年代的記憶。 沿著窄窄的小巷一直往盡頭去尋,門口有一個水泥門樓,上面有殘破的字跡。門洞之后一個小院,小院不大,幾棟小樓。 小樓已顯得有些雜亂,一看就知是民宅,居住著平常百姓人家。 來到寧海路的環島處,這里是寧海路,莫干路,江蘇路,牯嶺路的交匯處。放射形分散開來的各條道路上有200多座民國政府要員的宅第公館,是中國擁有民國公館最多的地區,也是南京民國建筑特色景點之一,南京重要的近代建筑群,被譽為"民國建筑博物館"。 江蘇路上黃色圍墻內的一棟棟小樓色彩繽紛,形態各異。 江蘇路2號 江蘇路1號的小樓從圍墻處伸出半截身子。 雨水洗刷后的江蘇路干凈,濕潤,而且少有車輛和行人,顯得格外寧靜。 盡管南京建設發展很快,但這一街區的格局沒有變化,街道上粗壯高大的法國梧桐多為民國時期所種。 淡黃色的圍墻,冬日蕭瑟的梧桐,民國時期的老房子,漫步在這里好似步入時光的穿梭機。 哦,這里就是頤和路公館區第十二片區(即頤和公館)。1927年,風格各異的別墅陸續在這一帶建造起來。云集在此的225幢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國建筑,分別以頤和路為中軸,被"珞珈"、"靈隱"、"普陀"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個片區加以保護。 這里就是頤和路第十二片區,位于寧海路與江蘇路相交的三角地帶,也是公館區最東面的地塊,面積約為整個公館區的十分之一。2015年4月,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成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這里由始建于1920年至1930年的26幢風格各異的民國時期別墅組成。薛岳、陳布雷、黃仁霖、張篤倫、熊斌等民國名人的舊居都位于此。 今天細雨蒙蒙,雨細到正好不用打傘的妙處。這樣的天氣來頤和公館真是很應景。石板路寬闊整潔,進入南京頤和公館,建筑基本上保持了當年的風貌。這些建筑曾為民國重要歷史人物的住處與外國使領館所在地。 漫步這里,民國風情漸起漸濃,一點點的鮮活流曳起來,我仿佛"穿越"回了民國年代。 當年的名人住宅基本都是獨立建造,因此在色調和外觀上沒有現代住宅區慣有的統一感。其院落和建筑各有特色,單建筑外墻就有紅色、灰色、黃色等多種色調,26棟建筑的格局也不盡相同。一棟棟小樓不論是色彩還是形態都獨此一家。 這些名人故居,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任何一處都透著濃濃的歷史感,記載下歷史的變遷。 左手邊這棟端莊大氣的江蘇路3號就是民國橫跨政商兩界的鄧壽荃舊居。小樓雖緊鄰馬路,但一堵不高不矮的圍墻阻斷了塵世的喧囂。 外墻為粗糙的拉毛花處理。假三層,大坡架屋頂上青瓦覆蓋。樓房正中通頂的陽臺,白色方柱與米黃色墻面搭配。房子造型立體生動,錯落有致,灰色梯形樓頂上開有“老虎窗”。 紅色窗欞,窗不大,但數量多,通過窗戶寬度的變化,墻面也生動起來。 大門右拐是地下車庫,直入別墅下方。坡道一側青石磚圍墻,在圍墻的后面一座淡黃色的小樓就是江蘇路5號,曾經是原平漢鐵路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楊華臣的舊居。 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江蘇路5號建筑,西式建筑風格樣式。建有磚墻瓦頂、西式樓房1幢,樓高2層。建筑的造型變化豐富,門窗,陽臺大小搭配,整體看上去極具韻律感。 這棟奶黃色的主體,紅色窗欞,紅色的瓦頂,屋頂的老虎窗,二樓的小陽臺的江蘇路17號,曾是國民黨中將劉嘉樹的公館。 江蘇路9號的江鵬舊居 一棟氣派的歐式風格別墅。青灰色的建筑顯得大氣。半圓形臺階,半圓形的陽臺,形成視覺和美感上的統一。 門廊上的四根立柱精美而氣派。 綠樹掩映下的這兩棟成L型結構的別墅是熊斌舊居。熊斌曾任國民黨陸軍次長,北平市長等職。 寧海路25號民國建筑 這處簡約而又霸氣的私宅原為康叔文公館。 公館區的建筑都是中西合璧的,但從圍墻的設計和植物的栽種,尤其是園區內少有人走動,這一切明顯不同于我們在上海或天津所見的租借地。清凈淡雅彌漫在整個園區。時隔幾十年,這里的建筑經歷了幾百戶人家的雜居,修復后仍然保存著雍容的氣度,低調淡定的奢華。 院落中如此碩大的一棵梧桐,想象一下它枝繁葉茂的樣子吧! 雨霧中的頤和公館,鮮嫩欲滴的綠葉,青石墻的歐派建筑,讓民國的青色時光更久地駐留。 區域內曲徑通幽之處,木棧道帶著我從一棟小樓來到另一處更私密的小樓前。 石板路順勢延展,帶著我猶如穿越神秘的時光隧道。 當路似乎走不通的時候,一轉身,一棟大大的兩層陽臺的小洋房又出現在眼前。 整個公館區域顯得異常的幽靜和私密。這里很靜,不像一個旅游景點,行人極少,一棟棟別墅都是大門緊閉。讓我對這里充滿了好奇,這個公館區現在為何物? 在不起眼的角落有一排平房,帶一個別致的小庭院,算是靜中之靜了。這里曾經是吳兆棠的舊居。到了這里看了院門前的提醒,我方知原來這里已經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頤和公館了。它是被保護和再利用的名副其實的公館了。在梧桐叢落中,灌木叢林中的26棟名人舊居,經過保護性修繕及活化利用,現在是中國最具民國范兒的精品酒店頤和公館,是羅萊夏朵國際精品酒店聯盟在南京的會員。這里已然成為了精致的民國風別墅酒店和餐飲休閑配套。 這一棟棟極具特色的別墅在原基礎上進行修繕和改造,現在都是酒店的一部分。特色的客房設施,并有文化館、非遺文化體驗館、博物館、會議中心咖啡廳、米其林西餐廳和民國特色中餐廳等配套功能,是歷史與人文情懷的城市精品酒店了。 客房區域藏在樹叢深處,曲徑通幽,確保私密性。 這里保持著濃郁的民國風情,在這些私密性極佳的私家宅院里漫步不禁讓人遙想民國時代的那些往事。當年那些民國政府的官員們在這里完成了哪些重要的決定和部署?那些達官貴人在這里的生活的狀態?那些社會名流在這里上演著怎樣的社交故事或纏綿愛情?風云輪轉,多少往事已遠,但故事沉淀在了歷史長河里,滲透到這些建筑中。 我好奇的隨意溜達,幾乎就沒遇上什么人,一直在人堆里行走慣了反而不習慣這樣的行走,一直納悶在鬧市區怎么會有這樣的場景。就算是高端的酒店也會多少有個人影吧! 沿著小樓前的樓梯可以直入門廊。我找地方支撐相機玩自拍,這么清凈的地方,可以不受干擾的玩。一個人的旅行想照相時就得這樣自拍了。就在這時,門從里面開了,一個身穿民國服飾的女人走出來,看到我她還有些小驚訝,也許是這里出現人煙把她也嚇一跳吧!隨即就醒悟,趕快離開我的鏡頭,我們友好的打著招呼,她還為我一個人的行走點贊。頤和公館采用的是24小時私人管家服務,剛剛看到的就是酒店服務員啦! 漫步在這里,看到的每一棟建筑,都曾經記載下了歲月變遷的幾多風云。素粉外墻掩映在法國梧桐下,處處流露出濃郁的民國歷史文化氣息,優雅如昨。 在追尋民國文化的漫漫古道上,頤和公館26棟別墅并沒有全部用作酒店產業,它特地拿出其中的幾棟民國小樓辟為民國建筑和文化的博物館,進行各類民國精粹的展覽,包括民國建筑彩鉛繪畫展、“國民衣著摩登都會”民國服飾展、民國教育書籍展、夢桐墅民國飲食文化展、薛岳抗戰陳列館、民國昆曲資料展......這些展覽的主題很好的重塑了逝去的民國傳奇。 這里是民國主題文化展現展的總咨詢臺,也是售票處,在頤和公館內隨意游蕩是不需要門票的,但要參觀博物館是需要買票參觀的。因為時間關系我沒法參觀博物館的,這次只能在園中隨意走走,細細看還是要另尋時間了。 這棟小樓是旗袍展示館。 薛岳的舊居被僻為薛岳抗戰陳列館。 徜徉在這一棟棟別墅間,每一棟建筑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夢桐墅、適之樓、愿夏廬、深柳堂、藝風堂、藕舫……每一個名字,似乎都訴說著一段往事,透著老南京的附庸風雅。 半包圍的圓潤屋角讓這棟別墅多了一些柔情。 總體結構上的交錯,屋頂層次的交錯就是夢桐墅。 夢桐墅現在是民國飲食文化展覽廳。 夢桐墅民國飲食文化展展出了一批"金陵廚王"胡長齡老先生生前保留的珍貴書籍、照片,記錄了其在民國飲食文化傳承中做出的卓越功勛。 寧海路15號紅色小洋樓有個文藝的名字——藝風堂,曾經的主人正是國民政府的"特勤總管"--聯勤司令黃仁霖。 這位赴美留學的紳士在1936年購地建造了這幢歐式別墅,主樓為東西向歐式三層樓房,紅磚清水外墻,局部米色灰粉,一樓有卷拱門廊,二樓有露天陽臺,三樓老虎窗采光,整個小樓典雅而富有韻味。 如今作為南京頤和公館的文化館,定期舉辦各種文化展覽。 藝風堂前的花園廣場上幾把陽傘,幾張桌椅等待有著懷想情愫的人。 藝風堂廣場的另一頭是一棟青灰色磚砌筑而成的兩層小樓。小樓風格樸實,造型簡潔,大氣而不張揚。不論是立面墻上的窗,還是屋頂的老虎窗,每扇都是尺寸不一的矩形。 這是江蘇路15號陳布雷寓所。 這棟黃色紅瓦的小樓,白色的門廊和陽臺,它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愿夏廬。如今是南京最招牌的中餐館。 適之樓 這棟黃色拉花外墻的小樓曾經是張篤倫舊居。磚木混凝土結構的西式兩層樓房。假三層有老虎窗,紅色門窗,青平瓦覆人字坡屋頂。 現在這里叫桐影樓,進行木刻水印展, 青瓦坡頂,紅色墻面紅色窗欞的立面,冬日的枝丫,還有那兩盞質樸的路燈,整個畫面有種凄美的調調。 寧海路27號,深柳堂,瓷本中國畫展在這里舉辦。 老建筑賦予了各種文化精粹,徜徉其間,從建筑流連到歷史,從飲食上升至藝術,令人仿佛置身于民國的年代當中,感知文化的過去和現在。 在潤雨中漫步,別墅區的建筑群在雨中的園林景致,雨潤綠,顯得綠更新更美。這里的每個腳步都能敲出故人的回聲,似水流年里的民國往事。 步行道路被雨水洗刷的亮晶晶的。道路以青磚鋪砌,每一塊都色彩斑駁、形狀不同,沉淀了歷史,也帶來了民國獨有的韻味。 漫步于一條條街巷,街巷不長卻交織了半部民國史,青磚灰瓦,舊夢塵埃。 街巷那頭就是江蘇路。外面車水車水馬龍、林立高樓,但這里從不因此受擾,而是自成一派優雅寧靜之地。 在公館區的三號門可以看到基督教江蘇路堂 青石圍墻外是開元公寓 這里與外面完全是兩個世界。 在這般純粹的民國建筑圍合中,懷舊的氣息揮之不去。 這些小精靈就這樣守護在這里,看盡人間風云變幻,還能嬉笑面對。 看看時間不早要返回南師。圍墻外再看一眼楊華臣建筑全貌,有種恍然若是的感覺。青灰圍墻內,這故居攬得歲月的驚嘆和沉思。如今,浮華落盡,青磚灰瓦之間,頤和路仍舊演繹著南京城的世事滄桑。 返程途中,北京西路21號民國建筑。 北京西路19號法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 所謂"一窗一樓都歷史,一草一木皆文章"。那些灰白相間的圍墻,那些高大挺拔的法國梧桐,那些民國時期的老房子,在這般純粹的民國建筑圍合中,懷舊的氣息一直相伴。南京就是一座多滋味的城市。在南京,民國建筑是城市的歷史記憶。今天只是小窺一角,以后會找時間,去北京西路,寧海路,莫干路,江蘇路,牯嶺路靜靜地尋,去尋找,去想象,去感知南京城那段傳奇的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