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時間:2020.7 行走方式:自駕 D1:御窯景巷 D2:陶溪川藝術街區 D3:玉田水庫 D4:進坑村,景德鎮魚山荷塘旅游生態園 D5:中國陶瓷博物館 D6:都昌鄱陽湖畔 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 地址:江西省景德鎮珠山區新廠西路150號文創街區A2 門票:40元 營業時間:周一閉館 在陶溪川轉悠,滿滿的驚喜。從街區的建設,老建筑,新內容都給我無限的感嘆。在老廠房大氣硬朗的外表下,藏著一個個現代藝術類的工坊。工坊大多與陶瓷有關,一件件精美的高檔作品看得我兩眼放光。閑蕩中發現這里居然還藏有一座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進入博物館寬敞的門廳,這里需要售票。我拿出我的醫務人員的證件。但告知我的證件不能用來免票,原因是他們沒有接到醫務人員可以免票的通知。我希望她能打電話給領導確認一下。她猶豫了一下,按動按鍵,電話撥到一半又將動作停下,追問我是不是一個人來參觀,得知我是一個人游覽,也就免票讓我進入了。 玻璃罩中是“宇宙瓷廠”的原來的廠牌。原來位于陶溪川的這個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它的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景德鎮宇宙瓷廠的燒煉車間。 宇宙瓷廠曾是景德鎮機械化生產的新型陶瓷企業,出口創匯名列第一,被外商譽為“中國皇家瓷廠”。現在這里成為國家工業遺產了。 其實這里不僅僅是訴說著宇宙瓷廠的過往經歷,它訴說的是景德鎮陶瓷工業所經歷的滄桑和曾經的風采,展現了陶工的印跡。 腳下的小方磚,兩邊一直堆砌到屋頂的槎柴,木質框架的窯屋,都是制瓷業原生態的模樣。景德鎮自古水土宜陶,窯場多數依山傍水而建,山有瓷土礦,水是動力、原料,便于交通運輸。一直以來,柴窯是景德鎮傳統制瓷的主要燒造方式。景德鎮最多的時候,擁有較大規模的柴窯超百座。 碼放的猶如藝術品的槎柴。槎柴也叫茅柴,是槎窯燒胚成瓷的燃料。 大屏幕在放映介紹景德鎮陶瓷工業發展的視屏。整個博物館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屏幕放映著視頻音頻資料用于博物館的配套展示。 這個形同包子一樣的倒焰煤窯建于1960年。新中國成立后,景德鎮陶瓷工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迅速擴大,松木作為主要窯爐燃料已滿足不了快速發展需求,對周邊林木資源也造成破壞。50年代末60年代初,景德鎮將柴窯為主的燒造方式改造為煤窯,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森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圓形倒焰煤窯在這時應運而生。 以煤代柴的過渡轉變,改變了上千年來松柴燒瓷的歷史,是景德鎮制瓷史上一項重大窯爐革新。景德鎮制瓷歷史先后經歷了從柴窯到煤窯、油窯、氣窯(電窯)的發展演變。博物館一進門的槎柴,現在的煤窯讓我們直觀的了解了這個發展過程。 一列列碼放整齊的陶瓷用具,大鐵門上的生產標語仿佛讓我們回到了那個干革命促生產的年代。 博物館通過對歷史文獻的打撈,以場景再現、珍貴實物、圖文影像資料等形式,對現代陶瓷工業的工具、設備、窯爐、工藝流程、產品展開展示。 這里完整保存了幾十年前的各種設備,生產的工具,器具。 這里活脫脫就是一個陶瓷生產的工廠。 兩面巨型環形視覺墻壁,并輔以松柴做裝飾墻正燃燒著熊熊火焰。火,是所有陶瓷的出生儀式。這種展示一方面代表了某一種工藝消亡之后的回望,另一方面也預示著工匠精神之火在景德鎮生生不息、永不熄滅。 前言用文字的形式拉開了介紹了景德鎮陶瓷工業博物館的序幕。 這是建于1975年的全市第一條油燒隧道窯,標志著從煤窯到油窯的發展。1984年因為重油供應緊張,成本較高的原因改為了煤,油混燒,2012年修復成煤燒隧道窯。窯體長度有87米,當時可容納窯車43輛。窯體長,燒成溫度更加穩定,瓷品質量也得到提升。 因為煤窯的生產,當時景德鎮市區30多平方公里內密布了600多根煤窯煙囪,常常濃煙滾滾。那會坐火車來景德鎮,遠遠的就能看到高聳的煙囪和天空中濃濃的濃煙,那就告訴我們即將到達景德鎮。這一現象對景德鎮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破壞。70年代,中國石油工業開采技術的發展,給瓷業窯爐的技術革新帶來了新的生機。為了改善工作條件,穩定產品質量,減輕勞動強度,減少環境污染,油燒隧道窯應運而生。1976年宇宙瓷廠和光明瓷廠制造了兩條油燒隧道窯,投產獲得成功。隧道窯的燃料由煤到油,這是窯爐變革的第三個過程。 這個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使用的,景德鎮十大瓷廠之一的建國瓷廠的轆轤車。這個工具是用于陶瓷圓形瓷坯生產的一種古老簡單的機械傳動裝置。中間有一個圓木軸,一頭插在地下,一頭頂著圓盤。 圖片介紹了作坊的變遷。 作坊內使用的生產和生活用具展示 經過簡單的家庭作坊之后就是私私聯營的生產模式。1951年1月至1954年8月,景德鎮分三批對陶瓷私營瓷廠進行私私聯營。 景德鎮瓷器的生產模式進入國營瓷廠的模式,這也是我在景德鎮生活的二十年中瓷廠主要的經營模式。當時景德鎮有著十大瓷廠,“宇宙”,“人民”,“雕塑”,“光明”,“紅旗”......這些當時都是響當當的國營大廠,支撐起景德鎮的經濟命脈。 1956年1月至2月景德鎮瓷廠改制形成了國營瓷廠。這是原宇宙瓷廠的辦公室,潔白的桌布配上潔白的杯具,簡潔,簡單。 在景德鎮人的心里,“十大瓷廠”代表著景德鎮瓷業最輝煌的一段歷史,曾經貢獻了“瓷都”景德鎮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十大瓷廠的成立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突飛猛進。到上世紀90年代末,“十大瓷廠”的陶瓷品種已發展到20個大類、2000多個器型、7000多個畫面,形成了日用瓷、仿古瓷、旅游瓷、建筑瓷等門類齊全的陶瓷產品體系,并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個區域按照瓷廠分類展示了每個瓷廠不同年代的代表作。 這里有十大瓷廠各個時期的代表產品的系列展現。如,人民瓷廠生產青花梧桐瓷、光明瓷廠生產的“玩玉”牌青花玲瓏瓷、宇宙瓷廠生產的45頭鳳凰西餐具和“紅樓夢十二金釵” 藝術彩盤等等。還有國賓瓷、國家用瓷等,再現了當時的工作狀態和制作水平。青花芙蓉,青花玲瓏,青花燙金,這些都是我熟悉的。我的家中現在使用的都還是景德鎮經典的青花瓷。看著這些熟悉的瓷器,勾起我深深的記憶和濃濃的鄉念。 博物館里按照手工作坊——私營——私私聯營——公私聯營——國營瓷廠——改制轉型的歷史脈絡,展示了1909年至2010年,景德鎮陶瓷工業經歷的滄桑變革和曾經煥發的光華。 1959年-1977年,景德鎮陶瓷工業先后經歷了十大瓷廠的相繼成立,“大躍進”,“文革”和撥亂反正等歷史階段,發展歷程“迂回曲折,起伏跌宕”。 博物館里有陶瓷工業的豐富遺存。窯爐、工藝、工具、設備等變革創新的精彩演繹。 這一排展示著不同時代景德鎮瓷器LOGO的演變過程。 在八九十年代每一件景德鎮瓷器的底部都印有不同底款的瓷都標志。 這面墻上展現的十六大瓷廠的公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