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幾位少數(shù)民族的英雄好漢,契丹人耶律阿保機要算是一位。唐朝衰敗后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qū)陷入亂局,耶律阿保機則是在此時統(tǒng)一了契丹各部,并在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開年號神冊元年,即為遼太祖。遼太祖死后,他的二兒子耶律德光即位成為遼太宗,這小子勾結(jié)后唐的石敬瑭占據(jù)了燕云十六州,并且以此為進攻中原的基地。遼會同20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攻取東京開封府,滅了后晉,改國號大遼,年號大同。耶律德光在中原縱兵劫掠,不得人心,只好北撤,病死于途中。遼太宗耶律德光因為拿下了開封,占據(jù)了黃河以北的大片中原土地,因此在契丹人中威望很高。死后,他的姆媽述律太后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尸”,其時正值夏季酷暑,圣體保存成了大問題,諸臣為此頗無奈。便有軍廚出招把他做成“羓”,就是牛肉干那樣的干肉。結(jié)果,他的遺體真被做成了叫做“帝羓”的干尸,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具皇帝木乃伊。運回上京后,葬于現(xiàn)在內(nèi)蒙巴林右旗的鳳山懷陵。 遼太宗之后過了幾代,乾亨四年(公元982年)遼景宗去世,12歲的遼圣宗即位,其母蕭太后攝政。統(tǒng)和27年(1009年)遼圣宗親政。在蕭太后和遼圣宗的治理下,遼國達到鼎盛。遼太平11年,遼圣宗去世,太子耶律宗真即位成遼興宗。遼興宗時期,借助前朝的鼎盛,和宋朝達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他和宋朝皇帝宋仁宗趙禎互相贈書送畫,看上去還挺文藝的。遼興宗的皇后也姓蕭,叫蕭撻里,但是和蕭太后蕭綽沒有關(guān)系,她的祖上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述律皇后的弟弟。這個遼興宗的蕭皇后性情溫順,對人也和藹,很受民眾喜歡。當時,遼帝在大同設(shè)陪都。有一次,蕭皇后隨遼興宗赴大同時,路過應(yīng)州佛宮寺,見其寺廟古樸,便提議在寺內(nèi)建一座佛塔,就是現(xiàn)在的應(yīng)縣木塔。此塔建成時是清寧2年(1056年),此時遼興宗已去世,繼位的是遼道宗耶律洪基,蕭皇后也成了皇太后。這是目前官方所說的應(yīng)縣木塔的來歷,它是在清代應(yīng)州志中根據(jù)一段殘碑的文字推斷出來的。這個遼清寧2年對應(yīng)的北宋是宋仁宗趙禎的至和3年。 我到達應(yīng)縣的時候已經(jīng)是月上三桿之時,那座大好的木塔居然沒有燈光照耀,要說這山西辦旅游還真是差那么點事。沒辦法,只能找個地方先住下來,明天日出再看吧。住進木塔旁邊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的一家酒店,在飯廳里請廚師下了一碗面、切了一塊肉,味道真不錯。廚師說他有正版的資質(zhì)證書,級別還不低,而且本酒店是縣里最好的酒店,我應(yīng)該感到榮幸。吃完榮幸之餐,回到榮幸之屋,發(fā)現(xiàn)沒有榮幸熱水洗澡,酒店的鍋爐不幸趴窩。得了,上了榮幸床,沒做成榮幸夢。第二天早餐之后,我從酒店出來好好看了一下這座酒店,白天看著還真是挺像樣的。 一個向左轉(zhuǎn),就看到了仿古大街,他們說這是仿遼代建筑,我家沒有遼代的親戚,不知真假。 往前走一百米就看見一座牌樓。四柱三樓,灰瓦單檐歇山頂,晉派龍脊吻。看那木頭,很有年代感。 站在牌樓前面一貓腰,就可以看見門洞后面高大的木塔。 走過牌樓,在晨光下看這塔,那個壯碩感非常震撼。天上飛鳥翩翩,這里沒有紗網(wǎng)保護木結(jié)構(gòu),據(jù)說是為了讓那些鳥兒去吃木結(jié)構(gòu)里的蛀蟲。這些鳥兒是麻燕,秋天特別多。這座塔能保存這么多年,也有這些麻燕的功勞。 天上有飛鳥盤旋,塔下有秋葉為伴。 最早的佛宮寺已經(jīng)沒有了,前面的佛宮寺大門是新建的,就是一座院門。門上的“佛宮寺”額匾是趙樸初所題。 站在院門前可以清楚地看見塔上面的塔剎,因為此塔巨大,塔剎也就很大,而且復(fù)雜。下面是雙層磚雕蓮花座,然后是一個鐵絲編的寶珠。寶珠之上是五層相輪,相輪之上又有仰月寶珠,再上是一串寶珠避雷針。雖然很復(fù)雜,看上去卻很樸素。你如果仔細看,可以發(fā)現(xiàn)塔剎的雙層灰磚蓮花座上長了好多草,據(jù)說那是靈芝草,反正我也上不去,他們這么說,我也就只能相信。 進了院門就可以看見整座塔。從外面看,塔有五層,底層有檐廊,南北有門,上面每層有一圈平座欄桿。第一層是重檐歇山頂,上面各層都是單檐。看上去各明層之間有暗層,內(nèi)部應(yīng)該有九層。塔頂八角攢尖頂。 好好看看吧,這是中國僅存的一座古代木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1961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全木結(jié)構(gòu),經(jīng)過了將近一千年,扛住了若干次大小地震,仍巍然聳立。中國古建的木框架結(jié)構(gòu)是非常科學(xué)的,它依靠榫卯連接成一體,是一個彈性框架,抗震性能絕對好。近年曾有中外工程師制作了按比例縮小的故宮太和殿模型,那是明式建筑。把這個模型放在振動臺上,模擬地震直到九級,磚墻都塌了,木結(jié)構(gòu)仍然屹立。中國古代木塔扛得住地震,可是架不住火燒,所以保存下來不易。應(yīng)縣木塔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木塔,雖然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挨了不少槍炮彈丸,非常幸運地沒有遭壞人放火,也沒有被天雷轟倒。 塔上的匾很多,從下往上看,第一層額匾:天柱地軸,明代萬歷年間應(yīng)州知州王有容置匾,應(yīng)州人田惠題字。田惠曾做過戶部主事,這是他辭官回鄉(xiāng)后所題。天柱:天柱山,擎天之柱;地軸:傳說中大地的軸;《南齊書》有“義滿天淵,禮昭地軸”。 第二層斗拱下匾:正直。清代雍正年間懷仁知縣李佳士所題。正直二字顯意、隱意都易解。 第二層額匾:天宮高聳。清代光緒年間應(yīng)州知州李恕所題。天宮即九重天,從一重天瑤池到九重大羅天一共36層,里面住的是中華神話中的天帝諸神,就是道家的神殿。佛教的天是天界,三界共有28層。把道家天宮匾掛在佛塔上?這塊匾有點懸。 第三層額匾:釋迦塔,噢,原來這塔的大名叫釋迦塔。這塊匾是這些匾里最老的,正牌,是本塔的銘牌。上面寫著是金章宗完顏璟的明昌5年(公元1194年)修繕后所作。題字是當時的一個鹽使判官王瓛,就是一個七品芝麻官,居然寫得這么一手好字!這匾上也寫著“清寧二年特建寶塔”,其后,直到明代成化7年(1471年)的六次修繕在此匾上都有記載。這塊匾已經(jīng)八百年了,本身就是一件奇跡。 第四層額匾:天下奇觀,明代正德13年(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所題。正德12年,北元達延可汗巴圖蒙克侵犯大明。這個達延可汗相當牛,據(jù)說是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孫,剛剛統(tǒng)一了蒙古,想重新稱王,明朝人管他叫“韃靼小王子”。明武宗朱厚照非常開心,因為他就喜歡打仗。此時其實距土木堡之變剛剛七十多年,眾臣生怕他像朱祁鎮(zhèn)親征瓦剌兵被俘,都反對皇帝親征。朱厚照不聽他們的,他自任“大將軍朱壽”,帶著大軍殺向應(yīng)州迎敵,大獲全勝,達延可汗嚇死在逃跑路上。打完了勝仗已經(jīng)轉(zhuǎn)過年,就是正德13年了,明武宗班師回朝時在應(yīng)州大宴官兵,并且登釋迦塔觀景。他就看見了他家先帝題的匾,然后就也題了一塊匾,就是這塊“天下奇觀”匾。 第五層額匾:峻極神工。朱厚照的先帝題的就是這塊匾,這個先帝是明成祖朱棣,時間是永樂21年(1423年)。為了穩(wěn)定北方邊界,朱棣五次親征北伐,最后,把蒙古殘余趕出了漠南。第四次北伐在宣化獲勝后,朱棣回京途中在應(yīng)州喝茶,期間登上釋迦塔眺望天下,并贊嘆塔工精絕,便題下這塊匾。 除了上面那些匾,塔門檐下還有一塊匾。 “萬古觀瞻”,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題,沒有落款。這塊匾后面的故事挺悲慘,說當時的應(yīng)州知州章弘在應(yīng)州任上頗有政績,還發(fā)動大家一起修葺釋迦塔。據(jù)傳章弘曾向當?shù)馗缓罃偱尚匏瓶睿虼苏兄碌胤酵梁烙浐蓿麄儽懵?lián)名參了章弘一本。章弘因此被稱為壞官,他在匾上的落款也被后人抹去。此為人云亦云,真假莫辨。正門兩邊立著好幾座石碑,都是各次修繕的功德碑,數(shù)了一下,有六座。 看看上邊那塊天宮高聳匾。 釋迦塔前面空地上還能看見一些房基痕跡,不知道是不是過去佛宮寺的遺跡。 院子里立著一塊下馬碑,“文武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旁邊是標配的跪馬。這個是這里的原物嗎?如果是,那說明本寺是皇家寺院。 這座塔有兩層臺基,下面一座很高,差不多有七尺高。上面一層小一圈,犄角上還有玻璃罩著最初的花崗巖貔貅。可以看見古老的木結(jié)構(gòu),橫枋上還有殘留的彩繪。看那碩大的斗拱和深遠的飛檐,很有唐風(fēng)。 沒有門墩,就是簡單的門枕。看那柱子,都是紅松的,耐久。 看看屋脊,灰瓦,磚雕脊吻和端獸。 轉(zhuǎn)到后門,可以看見佛像的背影。 這就是釋迦塔里的釋迦牟尼佛像,這佛像看著絕對不是遼代的,遼金時期的佛像是袒露上身的。倒是有唐代佛像模樣。佛像兩邊那不是門柱,而是一圈八根通天柱,是這座塔的核心骨干,柱子上布滿了彩繪壁畫。 通天柱和塔壁之間搭了樓板,過去可以上去,現(xiàn)在不讓了。可以看見柱子之間有晉派橫披,上面畫著官員禮佛圖。 再看看墻上的佛像壁畫,這些看上去是遼代的佛像了。面部圓潤,眉毛細長,眼睛半閉,袒露胸懷。畫面線條流暢,色彩飽滿。 中間佛像基座是一個簡單的八角須彌座,帶有彩繪。最奇特的是須彌座的八個角上立著八位彩繪金剛像,他們合力扛著這個須彌座。這八位力士叫“托座力士”,不是金剛力士,金剛力士是護法神。須彌座上的托座力士常見的是在中間束腰上,站在座外的很少見。須彌座之上是蓮花座,三層花瓣。 看看彩繪蓮花瓣和上面的佛像。 須彌座立柱上盤著的晉派苗條龍。 抬頭瞻仰佛像。 從前面看,應(yīng)該不是遼代風(fēng)格,像是唐代風(fēng)格的佛像,泥胎彩繪,非常漂亮。上面是八角欞花藻井。 從背面看釋迦塔,一層額匾上寫著“永鎮(zhèn)金城”,這是清代的匾,看不清楚落款。前些年,應(yīng)縣贊助拍過一部電影就以此匾為名。 看看這個檐廊,相當寬闊,說明上面的飛檐非常遠大。 據(jù)說這座塔里供著二枚佛牙舍利,而且還是真的。應(yīng)該是搬到別處去了,肯定現(xiàn)在不在塔里了。塔的后面有一座寺廟,現(xiàn)在也是文物單位,沒有香火。 磚雕門樓,兩邊有影壁。里面有一座嶄新的佛宮寺香爐,為了表明這個寺院和傳說中的遼代佛宮寺有關(guān),那正殿正脊上裝了兩座鰭形龍吻,表示這是遼代風(fēng)格。可是那單檐歇山屋頂明明是清早期式樣。 進去走了一圈,見到一位服務(wù)員在打掃院子。她告訴我說這座寺院最早是清代的,后來也被人搗毀了,這是近年重建的。我問她這里是過去佛宮寺的位置嗎?她說是的。我轉(zhuǎn)過身,從寺院里看那釋迦塔。 這座寺原來是前塔后殿?這種布局在遼代十分罕見,倒是之前四、五百年的南北朝時期常見。 在背陰處看看釋迦塔的外輪廓。 欣賞完應(yīng)縣木塔出來,回頭再看一眼,真是非常壯觀。 看街上有當?shù)靥厥常凶觥岸疀龇邸保f是又酸又辣,那不就是酸辣粉嗎?沒敢品嘗,怕辣。 遼代時期佛塔以磚塔為多,我今年夏天在古遼都附近就見識過赤峰遼中京的大明塔,北京天寧寺里是遼代最后一座塔,這些遼塔都是密檐磚塔。我在當年遼宋邊界的河北涿州見過兩座遼塔,都是樓閣式磚塔。遼興宗的蕭皇后在應(yīng)州佛宮寺提議修建的這座釋迦塔卻是一座木塔,就是現(xiàn)在著名的應(yīng)縣木塔。為什么我們看到的遼塔都是磚塔,從遼早期的赤峰大明塔到遼晚期的北京天寧寺塔都是磚塔,唯獨應(yīng)縣這座遼中期的塔卻是木塔?而且,你第一眼看上去就覺著這是一座宋塔。杭州六和塔就是一座宋塔,磚心木塔。這座塔內(nèi)供奉的佛像有嚴重的唐代風(fēng)格,和我在薊州獨樂寺看見的觀音閣佛像非常相似。碩大的斗拱、深遠的飛檐、壯碩的梁柱,都有唐代風(fēng)格。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也不是遼代常見。雖然塔上銘牌匾“釋迦塔”上說是清寧二年特建寶塔,但那塊匾是金代明昌5年的,而不是遼代清寧2年的,所以塔的來歷還是沒說清楚。按照官方說法,此塔是遼代清寧二年所建,但是我看其風(fēng)格都與遼代佛塔建筑特點有異。因此,現(xiàn)在對此塔的始建年代還有一些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此塔應(yīng)該最早建于后唐、后晉時期,也就是遼之前;后來蕭皇后賜名“釋迦塔”,并敕令修葺。這樣一來,保留的唐風(fēng)就可以解釋了。中原在宋代時興樓閣木塔,而后唐、后晉正是唐滅宋起的連接部,開始造樓閣木塔也說得過去。 應(yīng)縣木塔是我心儀已久的一處古跡,此行了此心愿,很開心。從應(yīng)縣到北京路途并不遙遠,三、四個鐘頭就到家了。這一趟三晉之旅收獲頗豐,看了不少古跡,也看了一些異景,倒是沒吃多少酸食。 秋風(fēng)起時走三晉之行圓滿結(jié)束。 (修訂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