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世紀30年代,天津最火的一對相聲搭檔是“小蘑菇”常寶堃和趙佩茹。他們是怎么合作的,其中有什么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小蘑菇”九歲時,在天津拜張壽臣為師。張壽臣介紹他們父子到北馬路寶和軒獻藝,由常連安為子“捧哏”,一炮打響。此后,他們在侯家后義順、北大關志成信、鳥市聚英、官銀號天晴、北馬路北海樓、南市燕樂等處表演相聲。除了張壽臣的傳授外,他們還不斷向馬德祿、郭瑞林、焦德海、焦少海、周德山等著名藝人請教,技藝與名望大增。有時一天要趕三家劇場、兩家電臺,最后代替張壽臣、陶湘茹為劉寶全擔任“倒二”。出名了,賺錢啦!他們成為天津家喻戶曉的藝人。可這時,常連安提出要與兒子“裂穴”,全家都不同意,為什么?最簡單的一個道理,爺倆兒賺錢歸自家,再找一個“捧哏”的,就得把收入分給別人一部分,而當時常寶堃的二弟常寶霖還未成名,三弟常寶霆、四弟常寶華還未成年,常連安若退出,家里就會比較拮據。 可常連安對“小蘑菇”說:“之前你十二歲,我三十六歲,爺倆兒在臺上好看。逗捧之間雖長幼有別,但作為小孩兒向大人撒嬌,俗不傷雅。你十四歲時仍稚氣未消,臉上似嗔似喜,又顯得早熟,在《鈴鐺譜》《反正話》《切糕架子》中,父子逗鬧有些諧語,仍能歸于天真淳樸。你今年十五歲,我三十九歲,有些笑料,父子之間就不宜再用啦!再有,你也該換一套'活路’了。”當時有的觀眾提出應該換“捧哏”的,也有人提出,父子相聲名震三津,一旦換人,深恐“小蘑菇”就此泯然眾人。常連安卻認為,這是從“小孩紅”過渡到“成人紅”的必經之路。 “小蘑菇”懇請緩兩年再分開,常連安卻堅持立即分。可是找誰“捧哏”呢?常連安與趙佩茹的父親是把兄弟,那就請趙佩茹吧!趙佩茹長常寶堃八歲,藝名“小齡童”,在京津雜耍園子從事“逗哏”。趙佩茹能同意嗎?按舊俗,“捧哏”的收入全靠“逗哏”的賞,到哪里去演出、收入多少錢,全由“逗哏”的做主,“捧哏”的不能過問。常連安便親自敦請,并首先打破相聲界“捧”“逗”分賬的舊俗,提出“五五分成”,各拿百分之五十收入;輪流“捧”“逗”,節目內容適合誰“逗哏”誰就“逗哏”。同時,又宴請了張壽臣、陳榮啟和趙佩茹所在的連興茶社的相聲藝人,從此“小齡童”用趙佩如的名字,后為了與“小蘑菇”的藝名靠近,又在“如”字上添了草字頭。他們密切合作了十幾年,把對口相聲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我們不能忘記他們。 同時,我們還不應該忘記相聲界的一桿大旗——“萬人迷”。下篇給您講關于“萬人迷”藝名的趣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