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詩人眾多,但要說對詩詞歌賦的喜愛,絕不是文人墨客的專屬。在中國歷朝歷代中,一共產生了494位皇帝,這些皇帝們對詩詞歌賦的喜愛絲毫不比那些文人少。 比如乾隆,他從十幾歲就開始寫詩,一直寫到了89歲,到自己死的那年還在寫,有人統計過,他一共寫了41683首詩。 很多皇帝從小便接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能寫出優秀的詩篇自然是正常的。但有這樣一位草根皇帝,讀書不多,但也能寫出動人的歌謠,有的還成為了千古的佳作,實在是讓人刮目相看。他就是漢高祖劉邦。 劉邦的第一首傳世佳作叫做《大風歌》。 公元前203年,劉邦在垓下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兩年后,他開創了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王朝,漢朝。當上皇帝之后,劉邦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演繹得淋漓盡致。 手下大將英布見韓信、彭越等人紛紛遭到迫害,于是就造反了。 這次,年邁的劉邦親自率領士兵出戰,最終和英布在庸城相遇,劉邦在城樓上問英布,什么要造反,英布告訴劉邦,自己也想做皇帝。 英布的回答讓劉邦非常憤怒,于是不久,雙方就展開了決戰。但是英布還是略遜一籌,在之后的多次交戰中連連失敗,最終只能落荒而逃。 凱旋而歸的劉邦可能是因為老了,非常想念自己的故鄉,于是率領軍隊來到了自己的老家沛縣。在這里,劉邦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玩伴,便大擺宴席,和這些老熟人一醉方休。 此時的劉邦非常高興,因為他已經站在了人生的頂峰。他喝著酒,作了一首詩,即《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詩歌雖然言語質樸,卻彰顯了劉邦的理想抱負,同時也寫出了他晚年的憂愁,即國家需要英勇的戰士來守衛。 除了《大風歌》之外,劉邦的第二首傳世佳作叫做《鴻鵠歌》。 劉邦晚年十分寵愛戚夫人,后者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坐上太子的位置,于是她經常給劉邦吹枕邊風,希望能廢掉太子劉盈。 一天,戚夫人哭訴著來找劉邦,希望他改立自己的孩子劉如意做太子,但遭到了拒絕。戚夫人久跪不起,劉邦哪里舍得,于是就哄她說:“來,你跳舞,我給你打拍子唱首歌如何?”就這樣,劉邦的傳世第二首佳作就誕生了。 《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有些學者認為劉邦讀書不多,文化水平不高,更有甚者說他是文盲。但這顯然不準確,因為劉邦的兩首傳世之作都十分感人,這和乾隆的“湊篇數”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