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家有關部門頒布文件規定,除文物建筑及遺址類博物館外,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免費開放。為引導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館向國際先進行列邁進,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于2009年啟動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經對全國博物館進行評估,最終明確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8個博物館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這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均處于中國歷史發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帶,是展現中華文明、反映中國文化價值,并具有一定國際水準的博物館。 以下就對8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八——遼寧省博物館的42件重要館藏文物(上)進行介紹。 1. 紅山文化玉豬龍這件玉豬龍高15.0厘米,是紅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豬首龍身,通體呈雞骨白色,局部有黃色的土沁。龍體蜷曲如玉玦形,首尾相連,器體厚重,造型粗獷。豬首形象刻劃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闊嘴,吻部前突,口微張,露出獠牙,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中央的環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繩系掛的小孔。玉豬龍明確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對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會地位、等級、權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規格制成的原始禮器。20世紀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采集,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這件玉豬龍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 2. 商饕餮紋大圓鼎此鼎高86厘米、口徑61厘米,直耳,深腹,柱足中空,胎壁微薄,口沿下及足上端分別飾單層饕餮紋,足有扉棱,耳、腹、足皆有炱痕。饕餮紋又稱獸面紋,自良渚文化時期就存在,但它一直被稱作獸面紋,直到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才開始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其表現出的猙獰、粗獷、豪放不羈與震撼人心的威力,象征著中國的歷史掙脫野蠻,跨入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20世紀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小波汰溝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鼎裝飾樸素,重達百余斤,是國內出土最大的商代圓鼎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銅鼎,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 3. 商三勾兵這三件戈為同一組器物,長26-28厘米,寬4-5厘米,器形相近,皆直援微胡,內端為鏤空透雕鳳紋。援身倒鑄銘文,分別為“大祖日己祖日丁祖日乙祖日庚祖日丁祖日己祖日己”,“祖日己大父日癸大父日癸中父日癸父日癸父日辛父日己”,“大兄日乙兄日戊兄日壬兄日癸兄日癸兄日丙”。此戈形制不出商制范圍,但是細部又有差別,如內端鏤空立鳥基本與內的闊度相當或微大,不似殷墟常見的鳥喙似勾而下垂的曲內。王國維論其“當為殷時北方侯國之器”。從援身鑄家族成員名號來看,這并非是一件實戰武器,而是一件宗廟祭祀中的陳設品。羅振玉舊藏,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組戈在《三代吉金文存》、《觀堂集林》等書都曾著錄,涉及人名二十人,且及太祖、祖、父、兄四輩,對于殷商親族制度及世及制度的研究都是難得的材料,羅振玉“傳世古兵無能逾此”的評價可謂恰如其分。 4. 東晉佚名楷書《曹娥誄辭》卷此卷縱32.3厘米,橫54.3厘米,絹本楷書,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曹娥為東漢人,為尋找溺江而亡的父親舍身投江,元嘉元年(151),上虞縣長度尚以彰其孝行,為孝女曹娥立碑,事見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列女傳》,《曹娥誄辭》所書內容即為碑文。此卷屢經刻石,故有《曹娥碑》之稱。此卷歷來有王羲之墨跡一說,至宋高宗趙構時明確為晉時佚名之作。此作結構多為扁方,磔筆尚存隸意,與鍾書尚有聯系。然其起筆多為露鋒,運筆過程有提按,已見今書風貌,從中可以看到早期楷書筆法結構,為研究書法發展提供佐證。此卷有大量晉唐人觀款,卷后有宋高宗趙構、元虞集、趙孟頫、喬簣成等人題跋,最后還有康熙皇帝作跋。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卷通篇以小楷書寫就,捺筆厚重、結體扁方,尚存隸書筆意,從中可以窺見早期楷書的筆法、結體特征,自東晉流傳迄今十分難得,是迄今唯一存世的東晉楷書墨跡,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墨跡,是傳世小楷書早期杰作,國寶級文物。 5.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摹)此摹本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應是南宋高宗時期臨摹,大約1162年之前所做的摹本,采“圖文融和法”,將賦文分為長短不一的段落,并和相關圖像形成不同組合,使圖畫與文字在畫面上產上一種動態的互動效果與整體的韻律感。有了賦文引導,使人能了解整則圖像相互之間的故事情節和關系,是六朝時期創行的圖文配置法,顯示這些賦文在六朝構圖中就已存在,并不是南朝臨摹時才加上的。根據卷中所鈐的八十方歷代藏印看,此卷流傳的時間順序清晰。宋時藏于內府,明嘉靖為葉鈳所有,明末被袁樞收藏,乾隆時入藏清內府,乾隆、嘉慶、宣統等都十分喜愛。清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將其攜出清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抗戰勝利后被東北抗日聯軍收繳,后入藏東北博物館(現在的遼寧省博物館)。清宮舊藏,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摹本忠實保留了六朝時期原本(約成于560-580年)的構圖、圖像與圖本部列的圖貌,是唯一畫卷中書寫有《洛神賦》賦文的一本,其書法風格與遼博收藏的傳世最早的楷書既東晉楷書《曹娥誄辭》多有共通之處,被譽為最接近原作的珍品,也是現存宋摹本中最完整、最古樸的一件,流傳有序,國寶級文物。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東晉畫家,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謂之“春蠶吐絲”,與師承他的南朝宋陸探微、梁張僧繇,并稱“六朝三杰”,又與陸探微合稱“顧陸”,又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6. 北燕鴨形玻璃注此器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為淡綠色玻璃質,質光亮,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穩。1965年遼寧省北票市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器造型生動別致,制作工藝精湛,是中外歷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如此奇特而罕見的動物造型的早期玻璃器全世界僅此一件,是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交往、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國寶級文物。 7. 北燕鎏金木芯馬鐙此馬鐙高23厘米,馬鐙的木芯為桑木條揉成,外面包釘一層鎏金銅片,古時騎馬無鐙,雖可縱身上下馬,但奔馳和作戰時甚不方便。馬鐙為中國所發明,最早的鐙約出現在三世紀,是單鐙,三角形,懸于馬腹左側,只能供緊急上下馬時使用。在四世紀時發展為雙鐙,從此騎乘時可以人馬合一,馬具發展至此才算完備,此后馬鐙傳入歐洲,對中世紀歐洲騎士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考古中發現的早期實物馬鐙,大量為慕容鮮卑遺存。1965年遼寧省北票市將軍山馮素弗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這副馬鐙做工精細,造型規整,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有絕對年代可考的完整馬鐙,墓葬年代為公元415年,極其珍貴,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國寶級文物。 8. 北燕金步搖冠飾步搖原是漢人婦女首飾的名稱,據《續漢書》記載,漢代皇后謁廟時所戴步搖有一種山形的頭面或基座,其上有金枝糾結,枝上有裝飾珠、花、鳥等物,因步行時金枝和飾物搖顫,故名步搖。此器通高約26厘米,頂花高約9厘米。底座是一個空體扁球與一個由金片條構成的十字形梁架相連,似帽狀。帽頂端鉚接頂花六枝,每枝繞三環并各銜1葉,共存13葉。頂端下掛一矩形蟬紋金片額飾。額飾長7.1厘米,寬約6.4至6.8厘米,正面以細金絲和致密的金粟粒貼焊而成的變形蟬紋留案,整體鏤空,上部嵌兩個石珠作為蟬目,形象抽象逼真。1965年遼寧省北票市將軍山馮素弗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這件金步搖制作精美,使人見識到久已聞名的這種中重服飾品的風貌,同時印證了歷史記載,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步搖冠實物,彌足珍貴。 9. 北燕“范陽公章”龜鈕金印此印通寬2.6厘米,座高0.63厘米,印通高1.87厘米,重100克。龜鈕方座,龜首上翹,圓目,緘口,四肢立撐。方座上端刻有爪的紋樣。龜背中脊刻有一道聯珠紋帶,兩邊刻有以雙線連接的圓珠復合紋飾,其邊緣刻連弧紋和弦紋。印面陰刻邊闌和篆體“范陽公章”四字。1965年遼寧省北票市將軍山馮素弗墓出土,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印制作精細,且有明確國別、年代和人物所指,為十六國時期金印所僅見,對研究十六國時期的官制、印制和篆刻藝術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10. 北魏侯夫人墓志此志石高41厘米,寬40.5厘米,志文首題“獻文皇帝第一品嬪侯夫人墓志銘”,16行,滿行16字,有淺界格,北魏景明四年(503年)刻。侯夫人本姓侯骨,獻文帝封她為第一品嬪,相當于一名女官,公元494年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改拓拔為元姓,改復姓為單姓,于是侯骨改做侯氏。景明四年三月廿一日卒,享年53歲。此墓志書法全文一氣呵成,留白寬綽,氣勢博大,具有北魏早期特點,筆力充實,具有北魏時期特有之用筆剛勁的特點,其力充實貫通全篇,與唐代端莊的楷書相比,字形變化多端而姿態各異。1923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北安駕溝,曾為陶蘭泉、羅振玉收藏,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墓志文辭簡約華美,通篇點畫棱角分明,粗細對比強烈,刀刻意味濃重,是遼寧省博物館所藏的形體精致,寫刻俱佳的北魏時期的精品墓志之一,志文內容對研究北魏時期的民族史、官制史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是北朝墓志書法臨習和取法的重要參考范本之一。 11. 唐佚名《萬歲通天帖》卷《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唐萬歲通天二年(667),武則天向王方慶征集王羲之墨跡,王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鉤廓填,因卷尾有王方慶小楷署“萬歲通天”年款,故稱《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行書《姨母帖》,第二帖:王羲之草書《初月帖》,第三帖:王薈行草書《癤腫帖》,第四帖:王薈行草書《翁尊體帖》,第五帖:王徽之行書《新月帖》,第六帖:王獻之行楷書《廿九日帖》,第七帖:王僧虔行楷書《太子舍人帖》,第八帖:王慈行草書《柏酒帖》,第九帖:王慈草書《汝比帖》,第十帖:王志行書《喉痛帖》。一共七人十帖。此摹本在流傳過程中曾兩遭火劫,至今仍清晰可見火燒的痕跡。王羲之墨跡早在北宋時期就不易獲致,唐摹本日漸稀少。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卷勾摹精妙,是唐代流傳下來的王羲之家族書法的臨摹品,也是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書法珍品,從中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之間書風的傳承關系,較之臺灣《遠宦帖》,日本《孔侍中帖》、《喪亂帖》等更為重要,為研究我國書體的發展演變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包含著深厚歷史與藝術價值,有下真跡一等之譽,國寶級文物。 12. 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此帖縱25.5厘米,橫33.6厘米,紙本行書,共七十八字,無款印,文字敘孔子夢奠之事,有佛教無常、報應之意。《夢奠帖》用筆清峻,鋒芒畢露,給人以銳利、刻厲之感,且用墨淡而不濃,且是禿筆疾書,轉折自如,無一筆不妥,無一筆凝滯,上下脈絡映帶清晰,結構穩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嫵媚而剛勁。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帖為歐陽詢晚年所書,通篇書法筆力蒼勁古茂,清勁絕塵,誠屬稀世之珍,可謂歐體楷書的登峰造極之作,上承接“王”書,下影響“米”書,是行書發展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屬我國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國寶級文物。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湖南長沙)人,幼時聰慧過人,博通經史,工于書法,由篆隸書得筆,晉帖得韻,隋碑得神;形成筆力遒勁,結構險峻的“圓暢方挺”的新體,與薛稷、褚遂良、虞世南并稱“初唐四家”。他把兩晉和南北朝以來,興起、演變的楷、行、草書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名聲遠播國外,并且為歷代書苑所推崇。 13. 唐孫過庭草書《千字文》卷《千字文》根據史書記載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549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是“三、百、千”中成書時間卻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此卷為白麻紙本,包首錦為宋紫鈐鸞鵲譜緙絲,縱25.7厘米,橫82.5厘米。此卷書體以今草書為主,摻以章草,草法上下連接,甚為精熟。卷中鈐有唐"龜龍麟鳳"朱文印記、南唐"建業文房之印"及"合同"朱文印記、宋米芾"寶晉齋"白文印記。傳世品,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卷是孫過庭38歲時所作,通篇以草書寫出,行筆流暢,草法精熟而韻致深遠,用筆含蓄不露,功力內在,沉著而飄逸,勁健而婀娜,一氣貫注,筆致俱存,是草書學習的典范,國寶級文物。 孫過庭(646—691年),名虔禮,以字行,杭州富陽(今屬浙江)人,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其書法“背羲獻而無失”,有“唐第一妙腕”之美譽。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 14. 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此卷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墨跡本,五色箋,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無款,明董其昌定為張旭書。作品落筆力頂千鈞,傾勢而下,行筆婉轉自如,有急有緩地蕩漾在舒暢的韻律中,字體奔放豪逸,筆畫連綿不斷,有著飛檐走壁之險。草書之美其實就在于信手即來,一氣呵成,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帖整體氣勢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急風驟雨,所以在草書發展史上是新突破,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國寶級文物。 張旭(658-747年),字伯高,唐朝吳(江蘇蘇州)人,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有“張顛”的雅稱,后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并稱“顛張醉素”。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15. 唐懷素草書《論書帖》頁此帖縱28.6厘米,橫40.5厘米,紙本草書,共9行85字,代表著懷素草書的另一面目,筆下明顯洋溢出東晉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風神氣息。從藝術風格上看,《論書帖》不同于懷素其他如《自敘帖》、《食魚帖》等用“古瘦”和“半無墨”的毛筆創作的筆意連綿不絕、體勢險絕詭奇、極度夸張浪漫的狂草之作,筆下明顯洋溢出東晉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風神氣息。此帖處處不離魏晉法度,用筆結體出規入矩,這一種傳統素養的修持,頗受后世書家矚目。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雖無縱橫捭闔之勢,但由于擅長駕馭中鋒,故能做到筆勢圓融婉轉、飛動輕靈,骨氣深穩,血肉豐潤。《論書帖》前后800來年,流傳有緒,最早著錄于《宣和書譜》,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明項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內府收藏。清宮舊藏,后流出宮外,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帖運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應規入矩,精謹而純熟,是今草中有章草遺意的佳作,也是師法王羲之的早年之作,對后世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國寶級文物。 懷素(737-799年),本姓錢,字藏真,僧名懷素。生于湖南零陵縣,后移居長沙。幼年好佛,出家為僧,并熱衷草書藝術,以“狂草”著稱,史稱“草圣”。曾將棄筆堆積埋之于山下,號稱“筆冢”,又廣種芭蕉,用蕉葉加以揮灑,即稱其居曰“綠天庵”。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后師從張旭的學生鄔彤學草書,與張旭合稱“顛張醉素”。其草書狂風怒浪,援毫掣電,隨手萬變,法度精嚴,影響后代極大。 16. 唐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卷此圖縱51.8厘米,橫148厘米,絹本設色,描繪的是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游,“道路為(之)恥駭”的典型環境。全畫共九人騎馬,前三騎與后三騎是侍從、侍女和保姆,中間并行二騎為秦國夫人與虢國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圓領袍衫。虢國夫人在畫面中部的左側,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著描有金花的紅裙,裙下露出繡鞋上面的紅色絢履。作品重人物內心刻劃,通過勁細的線描和色調的敷設,濃艷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滯。全畫構圖疏密有致,錯落自然,人與馬的動勢舒緩從容,正應游春主題。清宮舊藏,后被溥儀帶出北京故宮,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圖用線纖細,圓潤秀勁,在勁力中透著嫵媚,設色典雅富麗,具裝飾意味,格調活潑明快,畫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為流傳有緒的唐宋名跡中稀有瑰寶之一,也是工筆人物畫樣式的確立者張萱的代表作品之一,國寶級文物。 張萱,京兆(陜西西安)人,唐開元天寶間的杰出畫家。工畫人物,擅繪貴族婦女、嬰兒、鞍馬,名冠當時,與周昉不相上下。他畫仕女尤喜以朱色暈染耳根,畫嬰兒既得童稚之形貌,又有活潑之神采。畫貴族游樂生活場景,不僅以人物生動和富有韻律的組合見長,還能為花蹊竹榭,點綴皆極妍巧,注意環境和色彩對畫面氣氛的烘托和渲染。其婦女形象代表著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貌,是周昉仕女畫的先導,并直接影響晚唐五代的畫風。 17.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卷此圖縱46厘米,橫180厘米,絹本設色,描寫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的情景。全圖分為四段,分別描寫婦女們采花、看花、漫步和戲犬的情形。人物線條簡勁圓渾而有力,設色濃艷富貴而不俗。全圖的構圖采取平鋪列繪的方式,卷首與卷尾中的宮女均作回首顧盼寵物的姿態,將通卷的人物活動收攏歸一。宮女們的紗衣長裙和花髻是當時的盛裝,高髻時興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發的襯托下,顯得雅潔、明麗。圖中人物的描法以游絲描為主,行筆輕細柔媚,勻力平和,特別是在色彩的輔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紗羅和肌膚的質感。清宮舊藏,后被溥儀帶出北京故宮,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圖是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展現了極為濃郁的時代特色和民族氣息,是中國傳統繪畫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國寶級文物。 周昉,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陜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詳。出身貴族周昉是繼張萱之后以表現貴族婦女著稱的畫家。有“畫仕女,為古今冠絕”的美譽。他的仕女畫初效張萱,后則小異,具有用筆秀潤勻細,衣裳勁簡,色彩柔麗,人物體態以豐厚為體的特點。在佛像畫方面,周昉也別樹一幟,他首創美麗端莊的“水月觀音”,把觀音菩薩畫于清幽澄凈之境以示圣潔,成為歷代畫家沿用的形式,有“周家樣”之譽。 18. 五代耀州窯青瓷飛魚形水盂此器高9.3厘米,長14厘米,寬7.4厘米,胎體純白,胎質細致堅硬,器內外均施青釉,釉色清淡,晶瑩素潔。通體作龍魚形,龍首魚身,魚腹下為平底圈足,以定器身。龍首口部特大,略顯夸張,上唇卷起,塑貼倆小原點作眼,眼上貼勾形獨角,對龍首面貌是作了藝術性的簡化處理。魚身雕滿魚鱗,雙翅伸展,尾部高揚,尾鰭開張,全身彎作“U”形,于平衡中呈現優美姿態。翅膀和尾部周邊塑貼小圓珠,暗示龍魚正從水中翻飛而起,設計極富匠心。此器似一條剛出水的游龍,披鱗展翼,騰空飛起,意態生動,栩栩如生。1971年出土于遼寧省北票市水泉1號遼墓,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器造型獨特、燒制技術一流,青釉晶瑩素潔,胎質細膩堅硬,為耀州窯的精品之作,反映了制瓷工匠的創造性和豐富的想象力,為耀州窯青瓷斷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標準器,對研究歷史上中外及中國各民族間文化交流的狀況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寶級文物。 19.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此圖縱50厘米,橫320厘米,絹本淡設色,描寫江南夏天景色。起首沙坡剔細草,塌下溪流縈繞,布景空靈。中幅結構縝密,山峰層丘疊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壯。山麓溪回徑折,為山家出入沙路;迤左則村墟煙落,夏木陰陰;鷗渚漁汀,犬牙相錯;緣溪小柳鬈鬈,畫法尤異;渡艇東西往來,搖曳于滄波窈靄間;待渡人物,有著紅衣者。明代畫家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此畫曾入南宋內府、元內府,后相繼為明代項元汴、清代耿昭忠、索額圖和清內府收藏,民初被末代皇帝溥儀挾逃出宮。清宮舊藏,后被溥儀帶出北京故宮,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圖與《瀟湘圖》在畫法、風格上頗為相似,全圖構思精細,設色雅淡,岡巒清潤,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為主,多用苔點,色彩淡雅,整個畫面寧靜中見動勢,既和諧又統一,是董源江南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國寶級文物。 董源,五代南唐畫家,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人,自稱“江南人”,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據畫史記載,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龍、牛虎,無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開創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兼工龍、牛、虎和人物。他的畫風對元明山水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尊為中國山水畫的鼻祖之一。 20. 遼佚名《竹雀雙兔圖》軸此圖縱114.3厘米,橫56厘米,絹本設色,圖繪雙鉤墨竹一叢,其中有長竹三竿,聳立其間,又有三只麻雀,分踞竹上:有的尋覓食物,有的靜立下觀,有的自理羽毛,神態各殊;叢竹之下生長的三株野花,左為蒲公英,中為地黃,右為白頭翁,顯得鮮艷肥大,引人注意;花前的兩只灰兔為此圖的主題:一只在吃草,一只在探望,神態逼真、活潑清新。1974年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葉茂臺遼代7號墓,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圖設色清秀,意境明快,靜中有動,生機勃勃,圖中雖無作者款印,但因出土的墓葬為遼代早期,即北宋太宗時期,畫作的時代下限可靠,為研究五代、北宋早期、遼代的山水畫、花鳥畫及中原繪畫的發展與影響提供了極為可信的第一手資料,國寶級文物。 21. 遼佚名《山弈候約圖》軸此圖縱106.5厘米,橫54厘米,絹本設色,圖繪深山景象,近處淺水山石,山石高低錯落,山石間排列著松樹,間有雜樹,枯枝,山石后平地上一位高士策杖緩行,兩僮子,一肩扛琴,一身背酒囊,緊隨其后;山后依次向上,山上廣植松樹。山間的建筑,頗具規模,廳堂軒室、樓閣回廊、欄桿臺階,一應俱全。庭院里,兩高士設盤對弈,一僮子侍候在側。建筑在高山絕壁的環抱中,一派清幽寧靜,背后又是高聳的山巒,遠近相襯,云煙中姿色峻峭秀麗。1974年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葉茂臺遼代7號墓,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此圖山勢高聳挺拔,樹木修長,整幅畫有宋遼時契丹族敬慕中原文化,藝術風格也多一種通天接地的氣勢。此畫出土于遼代早期墓葬,填補了遼代山水畫實物資料的空白,是研究中原和契丹繪畫藝術相互影響的寶貴材料,國寶級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