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化寺鳥瞰 高平羊頭山,佛教文化遺存非常豐富,除了山上的石窟造像之外,在羊頭山的山腰之上,還有一座清化寺。應該說是在原遺址上重建的寺院,現在廡殿頂的后殿還沒有完工,從仿古建筑風格來看屬于唐代建筑形制。 山門前的石坊 右側的碑記 左側碑記 雕龍的石柱位列山門兩側 石坊正面 檐下巨大的蜂窩 鐘鼓樓建設的均是唐代風格 還用到了人字栱 在高平神農鎮境內,共有上、中、下三處清化寺,上清化寺即是此寺,而且創建最為古老。《羊頭山新記》中記載,在羊頭山正東稍南1.5里,"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歲,初名定國寺,北齊改宏福,隋末寺廢,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重建,改名清化寺。并立《重修清化寺碑記》云:“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攝提紀歲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處巢居,茹毛飲血,爰逮炎帝御宇,道濟含靈;念搏殺之虧仁,嗟屠戮之殘德;尋求旨味,以替膻腥;遍涉群山,備嘗庶草,屆斯一所,獲五谷焉。記其神異,石類羊首,遂立為名。于是創制耒耜,始興稼墻。”這些碑文證明了羊頭山清化寺的緣起,也印證了羊頭山炎帝傳說自古就有。而清化寺下寺位于現在的神農鎮原鎮政府院內,中寺就是山腳下的神農廟。 大雄寶殿 大雄殿檐下斗拱和彩繪 特別是這個廡殿頂的后殿 后殿正中建設之中,結構特征是否有些佛光寺東大殿的味道 斗拱和梁架結構清清楚楚,乳栿為兩跳之上的華頭子 在這用了根四椽栿對前乳栿充當六椽栿,接頭很精致 這座今天重建的清化寺,除了后殿沒有完工,前面已經修葺一新,開始接待游客。中軸線上三進院落,依次為山門牌坊、天王殿(兩旁鐘鼓樓)、大雄寶殿(兩側配殿寮房)和那個未完工的不知名的殿。但是從整個建筑群風格看,是遵循了唐代的風格建造的。 柱頭卷剎漂亮闌額無普拍枋,雙抄雙下昂七鋪作,一三跳偷心,二四跳計心 整個就是擺在眼前巨大的建筑模型 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全木結構 鐘樓二層平坐下的轉角鋪作為兩跳華拱無令拱形式 石雕欄板之一 石雕欄板之二 遠眺羊頭山清化寺 清化寺中軸線 |
|
來自: 巴山夜雨時00 > 《新浪微博--晉城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