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東南地區民間信仰的種類繁雜,村中的廟觀也比比皆是。在高平西部的稍偏遠的原村鄉上董峰村有個創建于蒙元時期的建筑,俗稱“圣姑廟”,后經官賜,易名為“萬壽宮”,也是后來元代官方承認的地方神祠。這個廟觀很奇特,內部供奉的即不是玉皇大帝也不是三嵕神后羿,而是一位民間婦女,去世后被百姓敬奉為圣姑。那么圣姑是何許人也呢,據廟內元至元二十一年(1248)《仙姑祠堂記》和元至治二年(1322)的《重修萬壽宮碑記》所述,大意是仙姑本姓馬乃洺州永年人(今河北邯鄲人),家傳世代行醫,濟世行善,而且先知先覺。相傳元代時馬仙姑駕鹿車云游四方,后來在董峰之地“以煉形為事,篤意修仙”一日,馬仙姑正襟而蛻化為仙。后人修廟建祠以祀之,祠堂建成后香火不斷,有求必應。后來人們對仙姑更加敬畏,之后繼續增建三圣殿及其他建筑頗具規模。 進入山門后緊挨著就是三圣殿,門前一對萬歷年間的石獅甚是可愛 從董峰萬壽宮建筑來看,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路,依次為山門(牌樓)、三圣殿(背后戲臺)、石亭、仙姑祠堂等。其中三圣殿和仙姑祠堂為元代遺構而且有碑記的紀年,其它均為明清的作品。從后往前先介紹仙姑祠堂也叫圣姑殿。 這是后殿也叫圣姑殿,前臉是經過明清時期改造過的,前方有個小石亭 圣姑殿。內部主體建筑為先元早期,但明清期間對其改動較大。從外部看是面闊五間帶前插廊的歇山頂建筑,這是明清時期改造的。此建筑可以認為是由元代主體+明清改造兩部分組成。圣姑殿元代主體,應該是個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的懸山頂建筑,前施大檐額下由帶蟬肚綽木枋承托,明間兩柱向次間外移,使門前格外的開闊,大額枋梁栿線下施訛角櫨斗上承雙下昂五鋪作斗拱,看得出這是當年的門面。內部梁架是四椽栿前壓乳栿用三柱結構,乳栿部分應是室內的前半部,四椽栿下是祠堂的寢宮部分,之間有檻墻和門窗隔離。在圣姑殿的元主體前明清時期又增加了寬闊的前廊,此前廊面闊五間,進深應該有四椽,也分為內外兩部分,內部兩椽與元代的大額枋連為一體,外部兩椽為插廊。明清增加的這部分上部改為歇山頂的出檐,相當于在前邊增建了個獻殿,此種做法極具地方特色,看上去更加大氣漂亮。寢宮內木雕神龕,存有圣姑真形仙骨,塑有仙姑臥像一軀,頭東足西,合目而眠,姿態慈祥,比例勻稱,形象逼真。 圣姑殿明清時期接出歇山頂抱廈是不是很氣派 圣姑殿內部元代建筑的的前廊,施大檐額下面由綽木枋承載實施移柱減柱造,大額之上施訛角櫨抖再之上雙下昂五鋪作斗拱,這實際上就是過去的門面 這是圣姑殿廊內的寢宮,中間板門兩邊直欞窗 元代的前廊柱礎 圣姑殿寢宮內木雕神龕中有仙姑臥像一尊合目而眠姿態慈祥 寢宮神龕左側內景 從圣姑殿內部一角可看出后代改造過的痕跡 圣姑殿從內向外看早期的前廊 圣姑殿外部側面可看出明清時期接出的抱廈,原建筑是懸山頂,外面抱廈間數擴大頂子改為歇山式 三教殿緊靠山門牌坊,創建于1247年,僅晚于圣姑殿七年,也是個先元建筑。大金當時已滅亡,元還沒有立國,是個真空時期。三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檐下柱頭施闌額和普拍枋,斗拱為單抄單下昂五鋪作重拱計心造,耍頭為昂形。補間鋪作每間一朵,明間補間出斜拱,而且正中耍頭為龍頭形,轉角鋪作由昂上有力士承托屋角。正中泡丁板門上有門簪四枚,門前兩側有萬歷年間石獅,次間為三棱直欞窗,四面磚墻為明清后加。大殿內部梁架為四椽栿壓接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形式,殿內正中塑立三圣像,大殿四周殘留部分元代壁畫非常精彩,據說可以和永樂宮壁畫媲美,只是當年做庫房時對其損毀較為嚴重。三教殿后身明清時增加抱廈戲臺,正對圣姑殿,前檐立柱后墻共用,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位置緊湊結構小巧,在有限的空間內增添了使用功能。 三教殿檐下斗拱 三教殿為方形歇山頂結構四周布滿了碑碣 這是明間補間的五鋪作斜拱正中龍形耍頭有可能是明代的杰作 三教殿的轉角鋪作 大殿內的梁架結構 四椽栿壓接后乳栿用三柱的節點 系頭栿與下平槫交圈和大角梁,這個垂花柱像是明代的手法 梁架舉折顯得很高大 補間鋪作真昂的昂尾挑斡下平槫,前后的丁栿都是大趴梁 三圣殿內的壁畫很是精美,可惜殘損的較為嚴重很不完整 再看一下檐下斗拱情況,窗臺石上雕有二龍戲珠 三圣殿后身的抱廈戲臺因地制宜又是個民間特色 三教殿琉璃脊飾兩端的鴟吻是不一樣的右側的年代應該靠后,后面接出的戲臺緊靠大殿后墻,結構與大殿連接一體前方用柱,這樣節省了很多占地空間 戲臺后面的石亭,石亭中像是供奉了一尊屋脊正中的琉璃脊飾 山門,也別具特色,據說也是在原來窄小的山門上復建的,是一座四柱三樓清式牌樓,建于咸豐二年(1852),明間斗拱五翹十一踩出斜拱共四攢,次間四翹九踩各兩攢,山門前有石臺和石欄。 山門外景,漂亮的山門為圣姑廟增色不少 綜述一下萬壽宮的看點。其一,萬壽宮內碑刻較多呈現出的信息量也較大,對建筑群的歷史沿革的判定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碑石上的內容也對大元立國前期當地民間民俗信仰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資源與素材;其二,三教殿墻壁上的元代壁畫,具有較高水準;其三,就是兩座元代建筑的后期改造別具匠心很具有地方特色;其四,就是地方的信仰,當年地方民眾對馬仙姑的崇拜能得到官方認可,可見是多么深入民心。 |
|
來自: 巴山夜雨時00 > 《新浪微博--晉城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