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到大秦花了一百多年實現了統一的天下,結果只存在了15年左右就滅亡了,和他一樣命運的還要隋朝,但是這兩個完成天下一統的朝代滅亡以后卻出現了兩個輝煌、長久的朝代——漢和唐!是什么原因讓漢和唐能夠長久呢?今天一起分析一下漢朝沒有重蹈大秦命運覆轍的原因。 一、想造反的人都沒了 1、六國遺老貴族 上次也提高,秦始皇死后造反的人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原來的六國遺老貴族,這些家族都在各自的王國中存在了很多年,都有著很強的故國意識,即使被滅過了一直都會想著復國,這些人一共分了三個批次被干掉了。一是在大秦統一的過程中,抵抗最為激烈的就是這些人,普通百姓無所謂的,只要讓生活過得好點,屬于那個國家并不是有太強烈的意愿,比如很多國家的百姓聽說秦國制度好,都跑過去了,很多有才華的人,還在秦國建功立業了,比如李斯、商鞅、范睢等。但貴族不同,他們和國君通常都是有利益共同體,在各自國家都是大爺,去了秦國就得憑本事了,大部分人是沒有這個本事和意愿的,所以他們殊死抵抗被統一,在這個過程中死了不少;二是在秦后期的起義中,各自都舉起大旗開始造反,開始一起打秦國,秦國也不是白給的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加上突然又出現了秦國最后一個名將——章邯,所以被滅了不少,甚至包括了當時名氣最大的頭目——楚國的項梁,也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叔叔,本來項梁是老大,被章邯滅了后項羽才接的班。后來章邯也投降了,秦國被滅,接著又開始了著名的一段短時間——楚漢爭霸!兩個老大開始大打出手,還有一些小的勝利者被封了王,也不能閑著啊,開始站隊吧,繼續群毆!又打死了一批!三是大漢朝成立后,按照規律,肯定是要干掉一批人,六國的遺老貴族肯定是首選shi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再則,劉邦也知道這些人不會太老實,所以又找了些理由,幾乎全部搞定了! 2、基層人員 秦末另一伙兒造反的人就是農民起義軍,這些人呢都是為了生存,隊伍很容易拉起來,但是沒有管理經驗和水平,其實劉邦也可以算都這里面,他那個亭長和現在鄉長差不多,但不一樣的是他的隊伍里有管理者,最出名的就是初漢三杰中的蕭何,蕭何原來就是秦吏啊,所以劉邦的隊伍就顯得比別的農民起義軍優秀,也能笑到最后,別的隊伍要么被滅了,要么并到了別的遺老貴族的隊伍里,因為那時的造反主要是以復國為口號,基層人員不能代表被滅的六國,所以這些隊伍這個過程中只是偶露崢嶸一下就沒了。 由于劉邦出身低微,所以他也知道如何不讓這些造反,這個會在下面繼續說。 3、和劉邦一起創業的人 和劉邦一起創業的人分成三大派,第一派是那些和他一起成長的朋友和熟人,就是所謂的沛縣派,這些人從一開始就跟著劉邦,也很欽佩他,包括蕭何也可以算到這一派,這些人其實沒啥大本事,成功后日子過好些就行了,誰也沒有想要造反的能力和膽子,對于這些人劉邦還是放心的, 第二派就是早創業過程中不斷加入的一些人,這些人那個國家的都有,目的也不大相同,這里面的代表人物是初漢三杰中的另外兩位:張良和韓信。可以說這兩個家伙是劉邦創業成功的最大的兩位,也是兩位最讓劉邦最不放心的兩位了。 張良 先說說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他長相俊美,據說如同女人一樣漂亮,出身于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張平去世,死后二十年,秦滅韓。張良當時還年輕,沒有在韓國朝廷任職,韓國破滅后,張良還有私家仆從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后沒有辦理葬禮,而是將全部家財都投入反秦事業,征求刺客行刺秦王政,為韓國報仇。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禮,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一只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的馬車,沒有成功。 看到了吧,張良出身、長相、智謀、勇氣都是一流的并且在創業整個過程中多次出奇謀,還在著名的“鴻門宴”中救了劉邦,更是在楚漢爭霸中出演戰略規劃師的角色,功勞很大!但張良就是佩服劉邦,愿意跟著劉邦干,其實這個家伙是明白人,知道天下大勢已經不可逆轉,韓國不可能復國了,但是也要滅了秦國,并成就一番事業。成功后不戀權位,晚年隨赤松子云游四海,漢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謚號文成。漢高祖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所以歷史上張良就是智慧的化身。 再說另外一位:韓信 韓信出身平民,出生地應該屬于楚國非核心地帶,可能在原來的吳國境內,所以韓信沒有太強的故國意識,就是要出人頭地,年輕時生活經歷十分坎坷,比如著名的“胯下之辱”,連最基本的生活都沒有辦法保障,靠漂母接濟才勉強度日。后來跟著項羽混,項羽不識貨,讓他當了一個執戟郎(類似親兵侍衛),韓信的目標可不是這個,跑到了劉邦那里,碰到了一生最重要的男人——蕭何,幾經波折當了當將軍,并且協助劉邦干掉了項羽,后人稱之為——兵仙!在軍事界地位頗高。 韓信是歷史上典故比較多的人物,就用典故來說他的結局吧!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的生死知己就是蕭何,蕭何追韓信也是典故,沒有蕭何,韓信不可能實現偉大的愿望,但后來蕭何參與了殺死韓信的關鍵步驟,所以生死一知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漂母救活了韓信,劉邦的妻子呂雉(當然也是劉邦的意思)殺死了韓信,存亡兩婦人。 多多益善:《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韓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益:更加。韓信有點兒驕傲了,這也在劉邦的心里留下一個懷疑的種子。特別是韓信攻下齊國后讓劉邦封他齊國的“假王”(暫時的管理者),劉邦很生氣,但為了讓他干活,直接封了他為齊王,所有的事情加在一起,讓劉邦不得不殺韓信了! 第三派就是帶著隊伍入伙的一些人,這些人原來雖然不是貴族,但當手里有了人、有錢之后就不太想當官吏了,就像當諸侯了,劉邦當然不會答應,這里面就選英布為代表吧! 英布是皋陶后裔,乃皋陶五十九世孫,是秦代的六(今安徽省六安市)人,小時候,有位客人給他看了相說:“當在受刑之后稱王。”到了壯年,犯了法,被判處黥刑。英布愉快地笑著說:“有人給我看了相,說我當在受刑之后稱王,現在,大概就是這種情形了吧?”聽到他這么說的人,都戲笑他。所以又稱黥布。英布后來被帶到驪山當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英布專和罪犯的頭目、英雄豪杰來往,其后帶領一些人逃到其它地方成為盜賊。 隨項反秦:英布造反后先投奔了陳勝吳廣,由于作戰英勇,很快就是個高級別的領導了,后來被章邯打敗了,英布便帶著人投奔了項梁,在需要猛人的年代,他很容易展露出才華,所以英布跟著項羽一路打到了咸陽,都是擔任前鋒的角色。 背楚投漢: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時,封英布為九江王, 統治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同年諸侯們都離開項羽的大本營,各回到自己的封國。項羽擁立楚懷王為義帝,遷都長沙,卻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在半路上偷襲他。這年八月,英布派將領襲擊義帝,追到郴縣把他殺死。 楚漢爭霸開始后,英布就開始觀望,他知道自己沒能力當老大,但也不想跟著個失敗的老大,所以對于的項羽的命令也開始陽奉陰違起來,后來覺得劉邦能夠干掉項羽,就選擇了劉邦,并出兵協助劉邦干死了項羽。 叛亂被誅:項羽死后,劉邦稱帝,英布被封為淮南王,成為異姓諸侯王之一。英布以六為都城(今安徽六安),治下的地區包括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等郡。漢十一年(前196),呂后誅殺了韓信侯,因此,英布內心恐懼。這年夏天,漢王誅殺了梁王彭越,并把他剁成了肉醬,又把肉醬裝好分別賜給諸侯。送到淮南,英布正在打獵,看到肉醬,特別害怕,暗中使人部署,集結軍隊,守候并偵察鄰郡的意外警報。 對于英布這種三姓家奴的家伙肯定是不放心的,繼續施加壓力讓他造反,英布也沒啥選擇,只能叛亂,此時力量已經差的遠了,一路潰敗。英布一生背叛,最后也是被背叛所殺。他的通婚親家把他騙到了番陽,番陽人在茲鄉百姓的民宅里殺死了英布。 至此,有造反理由的人幾乎都不在了,但這還不夠,因為還會新的想造反的人誕生,漢朝還需要做點兒什么呢? 且聽下回分解。 |
|
來自: 新用戶8843J5E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