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遼闊、物種豐富,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已記錄的陸生脊椎動物有2900多種,超過全球種類總數的10%;高等植物則有36000余種,位居世界第三, 馬來西亞以擁有45000種植物位居第一,巴西以擁有有40000種植物位居第二。 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和推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綜合治理,推窗見綠甚至“推窗見鹿”已不再是“傳說”。尤其是我國開展植樹造林、綠化國土以及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使得許多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狀況不斷得到改善,種群數量也是穩中有升。例如藏羚羊由5-7萬只恢復到目前的30多萬只、海南長臂猿長臂猿由7-9只增加到5個種群33只、亞洲象由185頭恢復到300多頭、大熊貓增加到超過1800只、國內的朱鹮由上世紀80年代的7只恢復到目前的5000多只。 2021年以來,瀕危動植物被發現的報告也是非常的多,動物方面如云南龍陵“五爪金龍”圓鼻巨蜥時隔十年再次現身、東北虎進入村莊、印度野牛(亞洲野牛)帶著幼崽“遛彎”,甚至極其罕見且位居“四大猛獸”之首的豺等也相繼在不同的區域出現等,珍稀瀕危植物方面如莼菜、川東燈臺報春、獨葉草等也有“現身”。 可以說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的增加,充分說明我國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們的生態觀念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良好表現,初步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面。 不過,有一種野生保護動物由于過快繁殖,已經給浙江、廣東、河北、陜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等偏遠山區帶來不少“麻煩”,它就是目前處境非常“尷尬”的野豬。 根據“報告”,野豬已成為我國致害范圍最廣、造成損失最嚴重的野生動物,一些地方甚至還有野豬傷人的情況出現,因此這場“人豬戰爭”也已經演變成為一場全國性的“戰爭”。但是由于野豬屬于“三有保護動物”,受到法律的保護,也就是說豬可以搶糧而人卻不能傷豬,并且野豬性情兇猛,一般人打又打不過,防也防不住,所以在有的地方出現了“豬進人退”的現象,導致田地不同程度撂荒,浙江還有一戶人家因為不堪野豬的“侵擾”而搬家的。 據統計,僅2021年野豬“闖禍”就非常頻繁,似乎是“人豬矛盾爆發的元年”:5月8日,河北省石家莊井陘縣幾位村民遭野豬襲擊,造成2人受傷;同樣是5月份,四川甘孜州理塘縣一村支書巡山遭野豬襲擊身亡后;2021年10月,中國香港歌手李玟的母親外出散步時,遭遇野豬突然襲擊致半身癱瘓;而南京市更是被戲稱為“野豬之城”,有網友統計發現,校園、醫院、工廠、商場、奶茶店、地鐵站等都有野豬出沒。 野豬在中國的崛起在過去,包括野豬、野兔、野雞等在內的許多野生動物都是人們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很多地方都有“獵人”存在,所以偶爾打一頭野豬或幾只野兔改善改善伙食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后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肉類等供應越來越充足,但是“野味”卻一直很暢銷,野豬肉也在其中,所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捕獵的增加,野外的野豬數量不斷減少。 為了保護野豬這種野生動物,該物種已被列入原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也就是說野豬屬于“三有保護動物”受到法律的保護,任何人未經允許不得私自捕殺。 經過20多年的封山育林和我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包括野豬在內的許多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由于野豬自身繁殖速度快、環境適應能力強,例如處在繁殖旺盛期的母野豬一年能產兩胎、一胎最多能產12只幼崽,并且野豬在出生的頭一年體重就能增加100倍,所以與有的野生動物不同的是,大多數野豬幼崽能夠活到成年,種群數量快速增長,甚至到了局地泛濫的程度。 而目前人豬矛盾持續擴大,專家分析認為這種“矛盾”是由于野豬種群擴大、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造成的。有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的野豬種群數量超過百萬頭,其中浙江約占1/7、陜西省野豬數量超過10萬頭、安徽休寧縣野豬總數約為7500頭,這些都大大超過了合理的種群密度標準,所以野豬頻繁下山侵害農作物并傷人,造成“人豬矛盾”升級。 野豬擬從“三有”動物名錄中除名隨著“人豬矛盾”升級,雖然國家林草局已經在四川、安徽、陜西等14個省份開展了防控野豬危害綜合試點工作,不少試點地方也已經劃定或者延長了野豬狩獵期,有的地方甚至還派出了狩獵隊通過人工獵殺的方式減少野豬的種群數量,然而狩獵隊卻面臨狩獵難度大、成本高等種種現實問題,尤其是野豬泛濫的地方往往是偏僻的山區,地方財政相對薄弱。 為了充分考慮種群變化動態、面臨威脅、社會關注等多方面因素,12月10日國家林草局網站發布關于《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之一就是刪除了2000年被列入“三有保護名錄”的野豬,可見野豬經過20余年的保護極大地促進了野豬種群的擴大,但是野豬的天敵豺狼虎豹等大型肉質動物卻遠沒有野豬種群恢復得那么快。 總結野豬泛濫成災、“人豬矛盾”日益加劇,實際上一方面反應的是我國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現了鳥兒回歸山林、野豬出沒林間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另一方面這也是過去“生態失衡”的一種“后遺癥”。 在過去由于各地自然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許多野生動物失去了棲息和隱蔽的環境,包括野豬在內的許多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日漸減少。加之過度捕殺,導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難以恢復,甚至還出現華南虎野外滅絕的情況。 而野豬被獵物“三有保護動物”名錄后,由于自身環境適應能力強、繁殖速度快,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間種群數量持續擴大,從需要保護的“瀕危”或“易危”物種到如今的可能要被“除名”就可見一斑。 但是,野豬的天敵豺狼虎豹等頂級掠食動物的種群恢復非常緩慢,有的可能因為棲息地碎片化,缺乏“生態廊道”而無法實現基因交換,最終導致種群退化。所以失去天敵制約的野豬,很難通過人為控制的方式達到“平衡”,防控力度小了很難起到效果,防控力度大了又很容易使其走向瀕危,所以單純的靠人工的方式控制就顯得很“尷尬”。 所以,即便是野豬真的被“除名”了,這也不是說野豬的“好日子”到頭了、以后各位的餐桌上就經常有“野豬肉”吃了,而是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還得從自我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