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讀查爾斯·漢迪的《成長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持續成長》這本書,寫了一段讀后感: 這本書只有100多頁,卻凝聚了查爾斯·漢迪九十年的人生智慧。作為頂尖的歐洲管理思想大師、管理哲學之父,他通過短短21封信,把自己對生命、工作、人生、幸福的思考娓娓道來。 從前4封信探討科技發展的影響和人生“金色種子”的發掘,到第5-11封信分析教育的悖論和生活的意義,再到第12-18封信講述社會經濟變化、人生曲線構建與生活伴侶的重要性,最后第19-21封信分享對退休的思考和不同自我的追求,并給出一些持續成長的實用性建議。 如同隔壁鄰家慈祥的老爺爺一樣,查爾斯·漢迪在這本書里陪伴我們認真思考“面對狂野而寶貴的一生,你打算做什么”這一人生終極課題,推薦你用心聆聽。 當然,這本書更觸動我的是查爾斯·漢迪對教育的思考。 他在書中提到:“當下的教育還忽略了許多工作中最基本的素質的培養,比如不遲到、團隊協作、為自己的決策承擔責任等,這些素質需要'言傳身教',也需要每個人在實際工作中去體會和感悟。人生長跑,僅僅是學業上的精進遠遠不夠,身體力行的實踐與待人處事的歷練是人生長跑同樣重要的軟實力。” 在學校里,我們更多的還是基于學習成績的單維度競爭,在這方面用力太猛,過于內卷,以至于家長、老師和社會都覺得把孩子送進好大學就完事了,放心了,畢業后會自動收獲一個成熟的大人。但過去學習模式的慣性太大,連我們自己都忘記了在大學里除了學習,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02 查爾斯·漢迪說:“教育的一大悖論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都無法被教授,你只能通過不斷的探索來習得它們。你應如何學習與陌生人相處?你怎么知道該相信誰?你怎樣知道如何規劃你的生活?沒有老師能教這些非常實用的知識。” 人際關系的歷練,面對選擇的決斷,獨立生活時的規劃,這些在真實世界中隨處可見的問題在大學里沒有得到重視。 學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老師沒有這方面的積累,學校沒有這方面的精力,形成了個體成長的一大塊真空,被無意或有意地忽略了。 查爾斯·漢迪在書中表達了他對“倉儲式學習”,也就是填鴨式教育的批評。我們指望教師為自己提供學習和生活所需的一切知識,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它們儲存起來并在需要時將其取出。 這種想法顯然行不通。現實世界的邏輯是,知識不用就會荒廢。教學并非總能帶來學習,通過單純的課堂教學,學生吸收有限,體悟更是有限。 學習應該是在自己安靜思考和教師指導下去理解經驗。查爾斯·漢迪提到:“人要先有經驗,然后才能基于經驗學習。想想小孩子通過試錯進行學習的方式,我們應該也是一樣的。學校的做法則與之相反,因此在大多情況下都徒勞無功。” 周末去汽車維修店時,和維修師傅聊天,我問他有沒有在汽修學校進修過。 03 查爾斯·漢迪說,我們每個人都有所謂的“金色種子”:一種特別的才能、技能或天賦。如果我們能知道自己的“金色種子”是什么,或者如果身邊的人能幫助我們發現它,我們就能給它施肥,為它創造生長空間,我們就能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做到最好。 如果學校不能教給你需要的,不能原地等待,更不能自怨自艾,你要做的就是立刻行動起來,學習你喜歡的,實踐你熱愛的,不斷幫助你認識自己,尋找自己。 |
|